《供应链管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本综合研究所供应链研究部著;李建华译
  • 出 版 社:北京:中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80073322X
  • 页数:215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2

序言 2

第一章 供应链管理是改革的经营的最终法宝一、把握供应链的结构 2

二、从制造到销售的内在联系 4

三、供给形式因产品特性而变化 6

四、供应链的四个流程 8

五、理解基本机能及问题所在 10

六、由部分最佳到整体最佳 12

七、追求顾客优势 14

八、适应牵拉型市场 16

九、供应链管理通过共享信息掌握顾客需求 18

十、供应链管理的七种效果 20

十一、变换品种,提高销量 22

十二、全面压缩库存 24

十三、缩短全过程所需时间 26

十四、实现低成本操作 28

十五、改善现金流通 30

十六、将市场需求风险降到最低点 32

十七、加强市场调研,创造非凡价值 34

十八、提高供应链全体企业的利益 36

十九、信息共享使供应链管理进一步稳定 38

第二章 了解供应链管理的新动向 42

一、现在仍然要向美国学习 42

二、对供销联合的改革 44

三、考虑全体成员的利益 46

四、卖方参与,改革流通 48

五、信息系统的标准化使供应链管理得以实现 50

六、理解重建供应链管理的理论 52

七、思考过程改变经营 54

八、生产计划技术的进步支持供应链管理 56

九、把握生产率会计的特征 58

十、加强工程管理,缩短所需时间 60

十一、引进强有力的支持软件 62

第三章 重建供应链体制 66

一、探讨推进供应链事业的价值 66

二、确定题目,分析现状 68

三、运用框架,实施分析 70

四、敏感捕捉经营环境的变化 72

五、明确经营课题,积极投身经营 74

六、建立假说,解决问题 76

七、战略分析主要看重要因素间的平衡 78

八、分析重建供应链管理的价值 80

九、把握不同业务的产品、市场战略 82

十、确定不同机能,明确部门目标 84

十一、分析商务站台 86

十二、总结问题的发生原因 88

十三、是否有全面掌握情况的成员 90

十四、分析计划、实施、实际业绩 92

十五、掌握不同部门的分析要点一 94

十六、掌握不同部门的分析要点二 96

十七、确定制约条件,解决现实问题 98

第四章 供应链管理构思设计的具体推进方法一、反复构思,确定方向 102

二、重新制定全公司的战略 104

三、建立独立的竞争地位 106

四、变革的方向性决定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108

五、明示变革的目的和蓝图 110

六、明确改革的重点 112

七、巩固不同部门的方针,实现业务战略 114

八、确定业务构思,探讨组织改革 116

九、充分运用信息系统 118

十、对信息系统实行分工负责 120

十一、统一各部门的改革方针 122

十二、全面规划蓝图,共享美好未来 124

十三、管理程序与供应链管理并进 126

十四、调整经营系统 128

十五、积极扩大供应链 130

十六、选好合作伙伴,扩大企业联合 132

第五章 从心革的设计到引进 136

一、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构想具体化 136

二、明确攻克课题的重点措施 138

三、改革的顺序从整个工程的设计开始 140

四、实现和业务计划的联合 142

五、执行系统程序难免发生变化 144

六、通过组织改革实现效率提高 146

七、改革之前整理课题 148

八、明确责任制 150

九、修改并统一相关企业间的规则 152

十、全面描绘信息系统的蓝图 154

十一、开发商品、调配、生产的单项系统 156

十二、开发运输、销售的单项系统 158

十三、开发企业间的系统 160

十四、确定业务范围,引进单项系统 162

十五、保持机构改革的效果 164

十六、强制性渗透信息系统的方法 166

十七、长期巩固组织调整后出现的稳定 168

十八、通过重整经营系统巩固改革成果 170

第六章 掌握不同行业建立供应链管理的不同特点一、重点课题因行业不同而不同 174

二、向假想的机能联合过渡(日用杂货行业) 176

三、发展超越系列的开放的供应链 (汽车行业) 180

四、对压缩流通库存倾注全力(家电行业) 184

五、在需求不景气的状况下改善成本(建筑行业) 188

六、将重点放在新药开发上,适应药价改革(医药行业) 192

七、建立与厂家、批发商、零售业的战略同盟(食品、水产行业) 196

第七章 制定不同部门重建供应链的战略 202

一、“全员最佳”的含义 202

二、决定主要成本的部门(开发、技术部门) 204

三、重视进货点的改革(采购部门) 206

四、大胆开展缩短周期工作(生产部门) 208

五、开展商品评价,取消劣势商品(规划、销售部门) 210

六、从彻底调整运输、配送途径开始(流通部门) 212

后记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