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绪论 1
从商品流通论中学习什么 1
支持消费的商业 1
消费与分工 1
什么是商业者 2
商业者的费用多余吗 3
扩大市场的商业 4
商业者是外来文化的使者 4
商业者维系着社会分工 6
广域市场的价格形成 7
支撑城市的商业 8
生产与消费的隔离 8
商业与地域社会 10
无店铺销售 11
经济学与流通论 12
上篇 商品流通组织的基础理论 19
第1章 经济社会中的流通与商业 19
1.1 交换的产生 19
1.1.1 由偶然到有规律的交换 19
1.1.2 物物交换的困难性 21
1.2.1 货币的出现与交换 23
1.2 交换社会的形成 23
1.2.2 商业的出现 25
1.3 以商业为媒介的市场的形成 27
1.3.1 广域市场的形成 27
1.3.2 分工与供需的平衡 29
1.3.3 分工的调整:市场机制 30
1.3.4 市场与商业 33
第2章 商业的市场形成机能 35
2.1 多层次市场的形成 35
2.1.1 生产者的销售问题 35
2.1.2 批发商与零售商 38
2.2.1 生产的规模与分散 40
2.2 商业的多层次构成 40
2.2.2 生产的组织化 43
2.2.3 商业的萎缩 44
2.3 交易的计划性 46
2.3.1 生产者的市场交易 46
2.3.2 交易计划性的淡化 48
第3章 商业的备货形成过程 50
3.1 多种产品形成的市场 50
3.1.1 替代品和互补品 50
3.1.2 产品的效用和组合 51
3.1.3 整合:由集聚物到备货物 52
3.1.4 最终备货物和中间备货物 54
3.2 形成备货的过程 55
3.2.1 形成备货活动的四个组成部分 55
3.2.2 形成备货的场所 58
3.3 个别备货物和总体水平的备货物 60
3.3.1 个别备货物 60
3.3.2 总体水平的备货物 61
第4章 商业的社会性与买卖的集中 63
4.1 买卖集中原理 63
4.1.1 买卖集中的第一原理与第二原理 63
4.1.2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范围 64
4.1.3 商品经营技术与专业店 65
4.2 业种分类与消费者的相关购买商品 67
4.2.1 商品的分类编码 67
4.2.2 消费者的相关购买商品 68
4.2.3 商业集聚与买卖集中原理 70
4.2.4 部分业种店与商业集聚内的竞争 72
4.3 综合型零售业的形成 74
4.3.1 商业集聚中依存关系的性质 74
4.3.2 综合型零售业的形成 76
5.1.1 大量生产体制的确立 79
5.1 市场问题与市场营销 79
第5章 市场营销的出现与商业 79
5.1.2 必须用竞争解决的问题 82
5.1.3 市场营销的出现 83
5.2 无名原则的崩溃与商业者的社会性 86
5.2.1 无名原则下商业者的社会性 86
5.2.2 吸引效果 87
5.2.3 商业者社会性的变化 88
5.3 流通渠道的个别介入 89
5.3.1 个别对待的利益动机 89
5.3.2 推式战略 91
5.3.3 从商业组织到配给组织 92
第6章 封闭式流通体系的形成及其局限性 94
6.1 流通系列化的渠道监控作用 94
6.1.1 作为中间组织的流通系列化 94
6.1.2 流通系列化的层面 95
6.2 实力对比与依存度分析 98
6.2.1 实力与实力基础 98
6.2.2 销售依存度和采购依存度 99
6.2.3 完全系列化的条件 101
6.2.4 完全系列化的困难 102
6.3 封闭式体系的瓦解 104
6.3.1 封闭式体系的流通系列化 104
6.3.2 生产体制的进步 105
6.3.3 探索生产与流通的新型分工关系 106
下篇 流通组织的变化发展 111
第7章 大量生产体制下流通组织的发展 111
7.1 市场营销活动与大型零售商的发展 112
7.1.1 大量生产与福特主义 112
7.1.2 大众传媒与大量生产体制 115
7.2 解释零售业态发展的理论框架 116
7.2.1 “零售之轮”假说 116
7.2.2 手风琴假说 117
7.2.3 “流通服务”论 118
7.2.4 引导业态革新的流通技术与流通体系 120
7.3.1 大量销售的“规模经济效益” 121
7.3 零售业态发展模式的历史 121
7.3.2 实现大量销售的两种模式 122
7.3.3 百货店的诞生及部门管理 123
7.3.4 连锁店的产生 125
7.3.5 连锁经营的利与弊 126
第8章 流通组织中的矛盾及其协调 128
8.1 价格诉求型零售业态的发展 129
8.1.1 超市诞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129
8.1.2 超市的品类管理 129
8.1.3 价格冲突的产生 131
8.2.1 复合流通渠道中的“协调”问题 132
8.2 复合流通渠道的产生 132
8.2.2 《罗宾逊·帕特曼法》与批发功能 134
8.2.3 《罗宾逊·帕特曼法》的影响 135
8.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零售业态的发展 136
8.3.1 维持转售价格运动与折扣店的发展 136
8.3.2 郊外购物中心的发展与业态变化 138
8.3.3 20世纪80年代迅速崛起的新型折扣店 139
8.3.4 从权力游戏到战略同盟的转换 141
第9章 流通组织的“适应”过程 144
9.1 超市的兴起与原有流通体系 145
9.1.1 流通革命论与超市 145
9.1.2 日本独具特色的“超市”发展 146
9.1.3 为什么不能取消批发商 148
9.1.4 参与系列化的理论依据 150
9.1.5 商品的不同流通渠道 150
9.2 渠道冲突的产生 152
9.2.1 花王的“销售公司”制度:日用合成洗涤剂的案例 152
9.2.2 流通系列化的动摇及其强化:家电产品的案例 153
9.3 石油危机后综合超市的转型 154
9.3.1 综合超市的升格 154
9.3.2 石油危机的余波 155
9.3.4 总部集中型连锁体系的“修正” 158
9.3.3 超市的“冬天” 158
9.3.5 泡沫经济的崩溃及流通体系的变化 160
第10章 流通组织的新发展 162
10.1 日本式便利店的特殊性 163
10.1.1 日本式便利店的概念 163
10.1.2 自由连锁与加盟连锁的竞争 164
10.2 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内在“矛盾” 166
10.2.1 产品多样化战略的“矛盾” 166
10.2.2 脱销和滞销的产生 167
10.3 单品管理系统的构建 168
10.3.1 克服营业面积狭小的信息系统化 168
10.3.2 引进POS系统的益处 171
10.3.3 新型接发订单系统的构建 173
10.3.4 物流体系的改革 175
10.4 多次少量配送与行业性纵向分割的流通结构的矛盾 176
10.4.1 多次少量配送与共同配送 176
10.4.2 生产周期和销售周期的矛盾 177
10.4.3 支撑零售业的物流体系与职能分担的关系 179
第11章 从投机型流通体系向延期型流通体系的转型 181
11.1 “投机—延期”理论 182
11.1.1 巴克林的“投机—延期”理论 182
11.1.2 预测生产与订单生产 184
11.1.3 预测生产向订单生产的转化 185
11.2 差别化的延期 186
11.2.1 订做服装与成衣服装的比较 186
11.2.2 中间形态——“以大众需求为本”的倾向 188
11.3 供应链管理及其阻碍因素 189
11.3.1 牛鞭效应 189
11.3.2 企业内“部分最优化”行为 191
11.3.3 不同商品特性决定不同销售风险 193
11.3.4 时装业销售风险的对策 195
11.3.5 供应链管理的阻碍因素——商业习惯 196
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198
本书阐明了什么 198
结束语 21世纪的流通体系 198
大量生产—大量销售体制的转型 199
流通体系转型的决定因素 200
“商业经济论”对流通的认识 201
由封闭体系向开放体系的转型 202
21世纪流通体系的展望 203
大量生产—大量销售体制的“局限”之含义 203
一对一营销方式的“个别应对”是否可行 204
中介者会灭绝吗 205
流通论的作用范围 206
参考文献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