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原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兴培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1852133
  • 页数:48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关于犯罪构成理论研究的专著。作者充分运用分析研究的方法,着重对犯罪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原理进行深入的阐释及分析。

目录总序 1

作者前言 1

第一章 犯罪构成的历史发展及其评价 1

第一节 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2

一、犯罪构成的起源与概念的形成 2

二、犯罪构成的发展与理论的形成 7

三、日本和台湾的犯罪构成理论 14

一、前苏联犯罪构成的形成与发展 20

第二节 前苏联的犯罪构成理论及其评价 20

二、对前苏联犯罪构成理论发展的评价 29

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犯罪构成理论 34

第三节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沿袭与发展 38

一、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沿袭 38

二、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发展 39

第二章 犯罪构成的属性与功能 45

第一节 犯罪构成属性的观点分歧和理论透视 46

第二节 我国犯罪构成属性的理论评析 52

第三节 犯罪构成功能的认识与理解 55

第三章 传统犯罪构成要件的反思与重新评价 61

第一节 犯罪构成的要件组合概览与评价 62

第二节 对犯罪主体的反思与重新评价 65

一、犯罪主体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命题错误 65

二、刑法中犯罪主体的应有含义及其属性 68

三、犯罪主体在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73

四、特殊犯罪主体在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78

五、关于“法人犯罪主体”的理论再思考 81

一、新刑法修订后犯罪客体理论凸现的矛盾与紊乱 91

第三节 对犯罪客体的反思与重新定位 91

二、对刑法中客体的哲学思考和理论考察 95

三、对传统犯罪客体理论的质疑 99

四、对传统犯罪客体理论的反思 104

五、对传统犯罪客体理论深层原因的论评 109

六、犯罪客体(对象)的内容及性质的确定 124

第四章 科学犯罪构成的重新构建 129

第一节 犯罪构成重构的原则与设想 130

一、犯罪构成重构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 130

二、两种犯罪构成的比较对重构的影响 131

三、犯罪构成的重构设想 135

第二节 犯罪构成在刑法理论中的地位 136

一、犯罪构成在刑法中地位的现状及其思考 136

二、犯罪构成在刑法学体系中的重新定位 139

第三节 犯罪构成的结构要件及其基本要素 140

一、犯罪构成的结构要件及其表述形式 141

二、犯罪构成中主观要件的基本要素 145

三、犯罪构成中客观要件的基本要素 153

第五章 犯罪构成的立法依据 158

第一节 社会利益的本质透视 159

一、社会的本来含义 159

二、社会利益的本来含义 160

三、社会利益应有含义的历史发展 162

第二节 社会利益分配中形成的社会秩序 164

一、社会秩序的基本内容 164

二、社会秩序与社会利益的相互关系 166

第三节 社会利益存在形式和社会秩序运行中衍生出的社会危害性行为 169

一、社会危害性的本质所在 169

二、刑法对社会危害性行为的遴选 172

三、刑法实在法上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虚拟评价 179

第六章 犯罪构成中的主观要件 183

第一节 主观罪过的心理特征及其本质 184

一、主观罪过在犯罪中的作用 184

二、主观罪过的心理特征 186

三、主观罪过的意志自由问题 192

第二节 刑法总则结构中的罪过形式与内容 196

一、刑法总则结构中犯罪故意的形式与内容 197

二、刑法总则结构中犯罪过失的形式与内容 211

第三节 刑法分则结构中的罪过性质与形式 224

一、刑法分则条文结构中主观罪过性质与形式的现状概览 225

二、刑法分则条文结构中主观罪过性质与形式的法理分析 230

三、刑法分则条文结构中主观罪过性质与形式的立法模式选择 236

第七章 犯罪构成中的客观要件 239

第一节 客观危害的表现形式及其本质 240

一、客观危害在刑法上的意义 240

二、客观危害的内容体现 242

三、客观危害的本质 246

一、认识错误的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归属 247

第二节 认识错误的行为对客观要件的影响 247

二、认识错误的行为是否具备客观要件的基本要素 248

三、认识错误的行为的规范评价与价值评价 254

第三节 客观要件中行为危险犯的理论评价 256

一、危险犯的理论透视 257

二、危险犯对定罪的作用与意义质疑 269

第四节 客观要件中的因果关系 276

一、必须坚持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原理 277

二、正确认识因果关系的性质 281

三、正确区分因果关系中原因与条件的区别 289

四、正确理解因果关系在刑法中的地位 293

第八章 犯罪构成与犯罪阻却事由 298

第一节 犯罪阻却事由的法律属性 299

一、犯罪阻却事由法律属性的理论概览 299

二、犯罪阻却事由法律属性的理论评析 305

第二节 犯罪阻却事由与犯罪构成的关系 308

一、犯罪阻却事由是否具有犯罪构成要素而符合犯罪构成 309

二、犯罪阻却事由是阻却犯罪的成立还是阻却责任的承担 314

三、犯罪阻却事由与犯罪构成的关系 317

第九章 犯罪构成与犯罪停顿状态 324

第一节 犯罪停顿状态的构成属性、构成要件和构成要素 324

一、犯罪停顿状态的构成属性 324

二、犯罪停顿状态的构成要件 329

三、犯罪停顿状态的构成要素 332

第二节 犯罪停顿状态与犯罪构成的关系 334

一、犯罪停顿状态与犯罪构成具有包容关系 335

二、犯罪停顿状态与犯罪构成存有的量的差异区别 338

一、两种“特殊的犯罪既遂状态”的观点和理论概览 339

第三节 两种“特殊”犯罪既遂、未遂状态的法理评析 339

二、犯罪“未得逞”的基本含义及其认定标准 341

三、两个疑惑问题的澄清 345

四、对“行为犯、危险犯既遂理论”的法理评判 347

五、正确理解犯罪既遂与未遂不同处罚原则的辩证关系 350

第十章 犯罪构成与共同犯罪形态 354

第一节 共同犯罪的成立基础和成立标准 356

一、民事合同的基本理论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356

二、合同理论对共同犯罪故意成立的影响 358

三、合同理论对共同犯罪停顿状态的影响 362

第二节 共同犯罪中身份犯的共同行为性质 371

一、普通身份资格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与意义 372

二、特殊身份资格在共同犯罪中的影响与悖论 373

三、对有身份犯与无身份犯能否构成共同犯罪的理性思考 380

第三节 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依据与立法完善 386

一、对共同犯罪人分类依据的考察与评价 386

二、胁从犯与教唆犯的共犯性质与地位 389

三、共同犯罪人分类的立法完善 393

第十一章 犯罪构成与一罪数罪形态 397

一、犯罪构成一罪理论标准的评析 398

第一节 一罪的法律基础与事实基础 398

二、罪名规定对一罪认定的影响及其运用 401

三、行为事实中一罪与数罪的司法评价与认定 404

四、行为事实中几种一罪形态的理论评价 409

第二节 牵连犯的理论再思考 415

一、对牵连犯的理论考察 415

二、现行刑法有关牵连犯的规定情形 419

三、对牵连犯的理论思考 420

四、取消牵连犯后的犯罪归属 424

第三节 法条竞合的理论再思考 426

一、法条竞合的法律特征与适用原则 427

二、刑法分则中法条竞合的考察与透视 430

三、刑法分则中法条竞合的原因 434

四、完善法条竞合的刑事立法对策 439

第十二章 犯罪构成的实践运用 442

第一节 犯罪构成规格模型的认识与理解 443

一、犯罪构成的设立是刑事立法从“是”到“应该”的一个价值确定过程,一旦成型即获得了客观存在的属性,不得随意改变 443

二、犯罪构成一旦定型便成为一种中性的规格和模型 447

三、犯罪构成的实践运用首先是一个全面认识和深刻认知这一规格和模型的过程 452

一、犯罪事实的认识和理解 456

第二节 犯罪事实的事实判断与价值评价 456

二、犯罪事实的事实评价与判断 462

三、犯罪事实的价值评价与判断 465

第三节 犯罪构成的规范评价 470

一、犯罪构成形式上的规范评价 470

二、犯罪构成实质上的规范评价 472

三、犯罪构成的规范评价是形式评价和实质评价的统一过程 474

后记 476

补后记 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