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冷庐医话 1
医范 4
卷一 4
医鉴 7
慎疾 11
保生 13
慎药 16
求医 21
脉 23
诊法 23
用药 26
古人 32
卷二 32
今人 35
古书 42
今书 48
中风 64
形体 64
卷三 64
伤寒 65
阴症阳症 66
暑 67
霍乱转筋 69
暑风 69
热 71
热入心胞 72
疫 73
痧 74
疟 76
痢 78
三阴疟 78
咳嗽 80
疝 80
泻 80
噎 81
吐 83
肝病 84
腹痛 84
头痛 84
胁痛 84
不寐 86
七情 86
吐血 88
卷四 88
诸血 89
疸 90
汗 90
肿 91
伤食 92
消 92
疠 93
目 94
耳 94
喉 96
舌 97
齿 98
腿 99
杂病 100
妇科 102
胎产 104
乳 108
幼科 109
卷五 109
疳 111
痘 111
外科 112
针灸 116
疔 116
药品 117
食忌 127
酒 128
鸦片烟 129
杂方 130
质正 133
冷庐医话补编 138
何书田 139
医宗四大家 139
医范 139
赤水玄珠 140
张梦庐 140
医学源流论 141
难经经释 141
学医宜慎 143
续名医类案 143
选案 143
苦参子治休息痢 145
干霍乱治法 145
录方 145
目疾秘方 146
青腿牙疳方 146
蜈蚣入腹 146
汤火伤方 147
治疮秘方 147
巴鲫膏 148
沈妪传方 149
五圣丹 149
家传单方 150
许秀山传方 150
油污衣方 151
药忌 152
食忌 152
宜忌 152
饧 153
饥饥饿解 154
常食之物 154
麈角解 155
麒麟 155
博物 155
鲥鱼 156
猴经 156
鼠 156
苍耳子虫 157
蠼螋 157
槟榔 158
孑孓虫 158
须发早白 159
自然气化 159
槜李 159
火浣布凤首木火油 159
广辑存存斋医话稿 161
卷一 166
卷二 185
斑疹 206
卷三 206
痧疹 208
广辑存存斋医话稿续集 210
广辑存存斋医话稿拾遗 230
附 水火补泻微义 233
医学达变 235
医道提纲 245
内编 245
伏气上蒸勿作内陷 246
疫证传染之险速 246
热病于今为烈说……………………………………………(245 )伏气温热克传证之险速 246
阴虚温热昏谵痉厥不可率用至宝丹等治法 247
温热汗后身热脉躁治法 247
温热证老人小儿较险 248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有二解 248
湿火引动龙雷火治法 248
时疫霍乱 249
热结旁流当下 249
燥证吐白血 249
伤寒急下存阴诠 249
疫症预测 250
《烂喉丹痧辑要》与《白喉忌表抉微》二书辨 251
伤寒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解 252
伤寒传经不可拘执 252
前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253
湿症源委 254
上药三品 256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257
育阴化气 258
肾命为三焦之原 258
《金匮》有四饮对于痰饮主治究属何在 259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259
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 260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261
痫证辨治 262
口甘脾瘅治之以兰辨 262
汗多亡阳又能亡阴辨治 263
类血晕证辨治 263
入夜潮热勿概泥阴虚 264
泄泻勿拘利小便 264
阴虚小便不利辨治 264
服药心毋疑虑 265
附论补中益气汤方义 265
脉贵活看 266
治莫拘疑 266
阴虚冬患牙痛辨治 267
血虚脚肿辨治 267
阴虚火旺咳嗽吐血之症均指虚劳何以《金匮·虚劳门》方法治之鲜效 268
疳证释义 268
血毋专治血 269
见痰休治痰 269
见燥毋泥燥 270
遗精莫涩泄 270
汗毋专治汗 270
中气不足则溲便为之变 271
开胃毋专事香燥消导 271
小儿稚阳非纯阳 272
荆防败毒散方义 272
脉证合参 273
肺司呼吸气化为关主治之重要 273
顽痰多怪证 274
察舌通变 274
中医有难统系之故 275
爱克司光镜与探温器之不足恃 275
古今医学源流 276
谵语毋尽责胃与包络 277
温热颧颊赤莫泥戴阳 277
医非小道 277
调经却病源委 278
产后用药亦宜机变 279
异法方宜 280
四气调神 280
外编 280
官能使人 281
同遇不同病 281
论疾诊尺 282
脏腑外候 282
阴阳应象 282
人面独耐寒热 283
论人勇怯 283
咳嗽非独肺也 284
气厥论节要 284
目眩心惑 284
五味各有所病 285
肠覃石瘕状如怀子 285
两感伤寒 286
疟邪非必尽客风府 286
八虚以候五脏 286
辟疫之法 287
热病察色 287
六气五类有相胜制 288
六淫胜平 288
诊断绝证 289
诸脱证状 289
五夺五逆五实五虚 289
病机精要 290
南北政脉有不应 291
治则精要 291
六甲王脉非病脉 292
脉有灾怪 292
太素脉法 292
诊内外积聚痼疾法 293
寸口脉平而死 293
推原积聚得病月日 294
耳闻鼻嗅发明 294
肝沉肺浮相反发明 294
伤寒有几其脉有变 295
八会发明 295
泄凡有五 295
辨发痈脓 296
肿胀有水分血分气分水饮之异 296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 296
风湿宜微汗不宜大汗 296
猪膏发煎治黄瘅之变法 297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297
诊察瘀血 297
识燥屎之变法 298
治痞用五苓散之变法 298
治痉用下之变法 298
六经病欲解时 298
汗下后用麻杏甘石汤之变法 298
小柴胡汤又能通达和胃汗解 299
伤寒除中 299
阳明有三气 299
蓄血有太阳阳明之辨 299
伤寒脉浮紧中风脉浮缓非定论 300
麻黄汤治寒伤营桂枝汤治风伤卫非定论 300
仲景处方用药之灵变 301
小青龙为大青龙之变法 301
大青龙为麻桂两方之变法 301
咳嗽广义 302
虚损真假疑似辨 303
真寒假热辨案 305
中热昏倒毋概投寒凉 306
阳虚初感暑湿毋径进寒凉 306
游疟证治 307
肺胃为发汗两大法门 307
痢与霍乱偶有发斑 308
奇恒痢证治 308
伏斑内斑当注意 309
消导治斑疹谵狂秦氏特识 309
伏邪新感证治不同 310
温热验齿叶氏特识 310
发黄谵狂当察蓄血 311
热入血室似阳明胃实辨 311
热邪解后之伏痰等证 312
秋燥伤肺误治变证 312
脾绝似黄证 312
内有伏热外反恶寒证治 313
扶正托邪用参莫疑 313
痰莫概泥黄热白寒 313
阳证似阴 314
寒包暑热恶寒证治 314
大实有羸状 315
阴证似阳 315
通因通用 316
塞因塞用 316
大虚有盛候 316
笑哭奇证辨治 317
中虚膈气危证奇验 317
老年耳聋耳鸣肾虚气逆证治 318
溲闭腹痛脐突肠出奇证辨治 318
头痛有因胃滞积热 319
阴虚喉证 319
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 320
病有上脱下脱 320
多汗经闭非虚 320
痛病有治血分而愈 321
热病胸闷舌苔黑润有伏痰证 321
脉知隐疾生死 321
阐论服术消疾延年 322
药有巧施外廓法 322
血虚亦有烦躁渴饮 322
医话集腋 325
记冯袁病 327
与友人谈医一则 328
今秋疟痢治法记 332
三焦论 334
妇人经行腹痛 334
望色知生死 335
血液释 337
精为人身之根本说 338
绩学庐随笔 339
记陈鸿恩乃郎伤寒病死之状 341
商培医话 343
脉学论略 345
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解 346
中西医术之比较 348
增订《?溪要药选》说明用法 350
论空气 353
读申报常识持纯君“中国人应研究中药之真伪”之感想 354
水火阴阳论 355
论治病宜用药不宜用方 357
原医 357
慎重性命者鉴 358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论 362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论 363
敬告用静坐法可愈难治之症 363
论人生体气实分四种 364
论病有对待药亦有对待 366
论卫生静坐法 368
游小天竺医事谈记 370
治病须审年龄中西如合一辙论 371
病位与五行 373
练习深呼吸法经验撮要 374
医药刍言 375
医法圆通 377
用药弊端说 380
卷一 380
心病不安 382
各症辨认阴阳用药法眼 382
肺病咳嗽 384
肺痿肺痈 386
胃病不食 387
脾病呕吐泄泻 388
肾病腰痛 390
肝病筋挛 390
头痛 392
目病 394
耳病肿痛 395
鼻流清涕 396
唇口红肿 398
鼻孔煽动 398
口臭 399
齿牙肿痛 399
舌肿舌痛重舌舌强舌麻舌木舌缩 400
喉蛾 401
两手膀背痛 402
心痛 403
脐痛 404
胃痛 404
疝证 405
遗精 406
大便不利 408
卷二 408
淋证 409
小便不利 409
膝肿痛 410
喘证 411
脚气 411
汗证 412
健忘 414
不卧 415
惊悸 415
痢证 416
呃逆 417
反胃 418
胀满 419
颠狂 419
中风 421
小儿抽掣 421
中食 422
中痰 422
痔疮 423
脱肛 423
赤白浊 424
血证门 425
痿躄 426
发斑 426
虚劳 427
谵语 428
厥证 428
经水后期而至 429
经水先期而至 429
女科门 429
经来淋漓不断 430
经水行后而腹痛 431
经水将行而腹痛 431
经水来多而色紫成块 431
经水来少而色淡 431
妇人经闭不行 432
崩 433
求嗣约言 434
带 434
小儿诸疾约言 435
妊娠产后诸疾约言 435
妊娠 435
外科约言 436
《伤寒》溯源解 438
卷三 438
辨温约言 440
问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故何也 440
干呕不止 441
辨认邪盛热炽血伤病情 441
二便不利 442
狂叫不避亲疏 442
张目谵语 442
口渴饮冷不止 442
大汗如雨 442
舌苔干黄烦躁不宁 442
昏沉不省人事 443
食入即吐 443
鼻如煤烟 443
肛门似烙 443
小便涓滴作痛 443
喉痛厥逆 444
干咳无痰吐涎胶粘 444
日晡发热饮冷妄言鬼神 444
呃逆不止 444
鼻血如注 444
斑疹频发 444
身冷如冰形如死人 445
周身红块 445
脓血下行不止 445
皮毛干粗 445
筋挛拘急 445
阴囊如斗 445
目痛如裂 446
头痛如劈 446
头面肿痛 446
辨认阴盛阳衰及阳脱病情 446
口张气出 447
鼻涕如注 447
耳痒欲死 447
印堂如镜 447
唇赤如朱 447
两颧发赤 447
面色光彩 448
目光如华 448
眼胞下陷 448
白眼轮青 448
目肿如桃 448
目常直视 448
喉痛饮滚 449
耳肿不痛 449
面如枯骨 449
面赤沐如朱 449
齿牙血出 449
牙肿如茄 449
腹痛欲绝 450
心痛欲死 450
咳嗽不已 450
气喘唇青 450
午后面赤 451
精滴不已 451
肠鸣泄泻 451
大便下血 451
小便下血 451
身热无神 452
大汗呃逆 452
身痒欲死 452
大汗如雨 452
午后身热 453
大泄身热 453
吐血身热 453
大吐身热 453
两乳忽肿 454
两手肿热 454
皮毛出血 454
阴囊缩入 454
两脚大烧 454
身疼无热 455
腹痛即泄 455
疮口不敛 455
痘疮平塌 455
肛脱不收 455
小便不止 455
身强不用 456
身重畏冷 456
身热无疼 456
身冷内热 456
身热内冷 456
虚劳脉劲 457
吐血脉大 457
脚轻头重 457
脚麻身软 457
气喘脉劲 457
辨脉切要 458
切脉金针 459
舌上黑苔 460
舌上黄苔 460
相舌切要 460
舌上白苔 460
万病一气说 461
胎元图说 463
胎元图 463
内伤虚损忌发散也 464
外感风寒忌收纳也 464
用药须知 464
阴虚一切病证忌温补也 465
阳虚一切病证忌滋阴也 465
阳虚吐血忌滋阴也 465
阴虚吐血忌温补也 465
病有不宜汗者 466
病有宜汗者 466
病有宜吐者 467
病有宜下者 468
病有不宜吐者 468
病有不宜下者 469
服药须知 470
失血破疑说 472
卷四 472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辨解 473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辨解 473
邪正论 474
申明阴盛扶阳,阳盛扶阴的确宗旨 474
客问参芪归地辨论 475
分脾肾为先后二天解 477
六客辨解 478
食气篇 479
胎前忌服药品辨解 479
一气分为六气图说 480
一气分为六气图 480
太阳经用药图 481
桂枝汤圆通应用法 482
麻黄汤、五苓散圆通应用法 484
太阳经腑用药图 484
葛根汤圆通应用法 486
阳明经证用药图 486
白虎汤圆通应用法 487
阳明用药图 487
阳明里症用药图 488
大承气汤圆通应用法 489
小柴胡汤圆通应用法 490
少阳经用药图 490
太阴经用药图 491
理中汤圆通应用法 492
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圆通应用法 493
少阴经用药图 493
厥阴经用药图 498
乌梅丸圆通应用法 499
著园医话 501
表热里寒用白虎辨 504
卷一 504
天生麻黄汤 506
感证强汗之害 508
医忙时辨 508
妊娠十月分经养胎驳议 509
喉证易留后患 509
小儿变蒸驳议 510
齿确有虫 511
痘疹正宗书后 512
论福幼编之偏谬 512
笔花《医镜》驳议 513
《景岳全书》驳议 513
鼠疮解 514
辟《外科全生集》 514
结习难除 514
说倒仓法 515
中医中药不为无用 516
说保产无忧饮 517
枣梨损益辨 518
说生化汤 518
天生磺 519
呕吐愈噎 520
坤顺丹治肝疾暨久咳 521
痰核 521
雪莲 522
梅花点舌丹治风毒 522
鹿衔草 523
吴鞠通 523
鸦蛋子治刺猴 524
治心漏方 524
今药剂重于古 525
莱菔治癃闭 525
足跟生猴 525
干霍乱 526
卷二 526
桑白皮 527
治暍死方 527
雪水治疫 528
薄荷不可多用 528
雄黄内服宜慎 529
柴胡之炮制谬 529
世少真伤寒 530
好用贵药者鉴 530
用热补宜慎 531
说引火归元 533
臧张问答 534
杀劳虫方 535
刀针施用宜慎 536
暑疫 537
喉证用甘桔汤宜慎 538
小儿感证发痉 539
妇幼科通弊 540
脚蛀 541
马兜铃 541
鸦片 541
羚羊角、犀角 542
山茱萸 542
悬痈 542
发热用炮姜法 543
头风攻眼 543
不寐 543
麦冬 544
伤寒论 546
南方明医不好用温补 546
卷三 546
《神农本草经》宜分别观 546
百合 547
疫疹忌山川柳 548
用参宜慎 548
栝楼 549
疫疹忌用芫荽酒擦 549
明红丸案平议 550
狗粪治鬼气 550
种痘 551
良相良医 551
火证多于寒证与寒证易治火证难治说 552
火绒子王 552
旧雨琐谈三则 553
大黄疗疫 553
犬肉医瘴 553
滋阴药说 554
热病得凉则愈 555
海? 555
景岳书害人 556
意想能愈大证 557
治疫两大法门 558
命门考 559
不撤姜食不多食 559
猴枣 560
张景岳 561
牛疫 561
葱蜜休粮 562
吐法使疫不传 562
博物自书中来 562
俗语亦有所本 562
盐梅 563
桐君 563
辛辣物不可多食 563
脉纲 564
治恶阻及胎嗽之新经验 565
坐胎育子神方 565
卷四 565
骨槽风 566
新米益人 567
治咳在调其痰 567
姜茶治痢之弊 568
辟赵养葵医贯扶阳抑阴 569
朱张平议 569
释月令仲夏令民毋刈蓝以染 569
精神强固能却传染病 570
何首乌 571
论痘 574
考医 575
医士称谓 575
辟石藏用谬说 577
王澹圃语 578
梁简文帝语 578
傅青主逸事 578
阿文勤公语 578
青腿牙疳 579
葱熨寒 579
用补宜慎 579
痨虫 580
贴膏宜慎 580
梧叶催生 580
辟白喉忌表抉微 581
喉痧初起忌用养阴清肺汤说 581
卷五 581
时疫喉痧三方 582
新养阴清肺汤 582
喉痧或问 584
枸杞 589
阿片之权舆 589
药性难知 589
李东垣之月旦评 590
人记性在脑 591
急宜取缔西医 591
医学贵精不贵多 592
治火要诀 592
邱真人语 592
礜石 593
脉理浅易暨分配脏腑之非 594
温热病初起经方 594
信石能疗奇疾并治胃气痛 595
说胎 595
药草丸丹之流毒 596
治疟一得 597
小建中汤治劳议 598
五脏见证 599
石膏辨诬 600
用药宁少勿多 601
见肝之病当先顾胃阴 602
种牙镶牙 602
妊娠多痰饮病 603
涪翁 603
脚病之新特效药 604
说参 605
素轩医语 609
二、桂枝证仍在者,可与桂枝汤更汗 617
一、大青龙证确是温病 617
三、伤寒中风根源在时令 618
六、桂枝证之脉 619
五、阳明篇开端之疑义 619
四、阳明病用桂枝汤之疑义 619
八、太阳温病解 620
七、酒客病不可服桂枝汤之推论 620
九、太阳非太阳之辨 621
十、由张仲景大青龙汤,到张寿甫清解凉解诸方 622
十二、风温发汗辨 623
十一、视其后者而鞭之 623
十三、伤寒温病辨异 624
十五、阴阳表里寒热 625
十四、阴阳升降 625
十七、风温汗解辨 626
十六、赞盐山张氏 626
十八、发汗与解肌不同 627
二十、卫病而荣不病,是神经病 628
十九、荣卫是体,气是用 628
二十一、古中医学,多从“力”字上用工夫 629
二十三、由潜力之理,悟得同气相求之理 630
二十二、气化者,即佛家言“用”、科学家言“力”也 630
二十四、器官疗法答客难 631
二十五、潜力之义,与东方文化 632
二十七、东洞氏与仲景学 633
二十六、能实创化之说,与气化之义 633
二十八、色非虚设,形不徒然 634
二十九、成分与成分相反相成之力与利用 635
三十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636
三十、无所非能,无能非所 636
三十三、太阳少阴表里之关系 637
三十二、以委曲积渐之哲理解病理 637
三十四、续申前义 638
三十六、阳明里气虚,即有转太阴之倾向 639
三十五、阳明“胃家实”与太阴“胃气弱” 639
三十七、胪观太阴诸病 640
三十九、少阳为枢说 641
三十八、伤寒论有杂病法,与贱丈夫之作俑无后 641
四十一、从少阳病讲到物竞天择 642
四十、续论少阳为枢 642
四十二、少阳厥阴表里之关系 643
四十三、太阳为天,无所不冒 644
四十五、复按“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九字,为指温病而言,并申斥倡“跳出伤寒圈子”说者之谬 645
四十四、阳明为地,无所不归 645
四十六、肠窒扶斯与仲景所谓伤寒 646
四十七、仲景六经之功用 647
四十九、《伤寒补天石》之功过 648
四十八、从“砭针”等事,推测古人病菌原虫之意识 648
五十、此土阴阳六经,与黑格儿辩证法 649
五十二、春东木甲乙 650
五十一、风字有歧义 650
五十四、大青龙二证伤寒脉缓中,风脉紧解惑 651
五十三、风为阳邪之我见 651
五十五、《难经》伤寒有五说,与《内经》伤寒论相合 652
五十六、假定人体有抗温抗凉抗寒抗热四种素力 653
素仙简要 657
平性药品 664
卷之一 664
温性药品 669
寒性药品 671
热性药品 673
气味阴阳 675
卷之二 675
五味药性 676
五行相克 677
五味入五脏 677
五色五味五气五行内合脏腑 677
五色入五脏 677
五脏补泻 678
五脏所苦所欲 678
五味所能 678
五味所伤 678
君臣佐使 679
五运六淫用药式 679
升降浮沉 679
十剂 680
七方 680
制药 681
六不治 681
六失八要 681
药味相反 682
诸药泻诸经火 682
汤散丸法 682
论药 683
妊娠忌服 683
法则 684
约取《素问》粹言 685
素仙法则 686
人情论 687
诊候四言诀 691
卷之三 691
二十七脉名形状 696
辨脉法 698
脉神 699
持脉法 699
七情九气 700
浮沉迟数 700
脉贵有神 700
危机脉象 701
脉合四时阴阳规矩 702
七诊 702
卷之四 702
《内经》脉义 702
诊法常以平旦 702
呼吸至数 702
诸脉证诊法 703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704
精明五色 704
真脏脉见者死 704
脉有尺寸 705
寸口动脉 705
可治易已易治难治难已不可治 705
《难经》脉义 705
脉有轻重 706
脉有阴阳之法 706
脉有太过不及阴阳相乘覆溢关格 706
何以别知脏腑病 707
寸口脉平而死 707
脉有阴阳虚实 707
六甲子王脉 707
脉色 708
绝脉反实 708
一脉十变 708
脉不满五十动一止 708
脉有损至 709
四时平脉病脉死脉 710
五脏脉证 711
三部九候 712
脉有生死 712
一脉变为二病 713
形病脉不病 713
男尺恒虚女尺恒实 713
脉有伏匿 713
伤寒有五其脉不同 714
脉度 714
仲景脉论 715
望闻问切 715
素仙笔述 717
西溪书屋夜话录 721
读医随笔 727
气血精神论 730
卷一 证治总论 730
升降出入论 739
承制生化论 748
虚实补泻论 757
卷二(上) 形气类 768
三阴三阳名义一 768
三阴三阳名义二 769
三阴三阳名义三 770
三焦水道膀胱津液论 772
高骨大骨非一骨也 772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773
气能生血血能藏气 774
单诊总按不同 775
卷二(下) 脉法类 775
脉不应病及脉平而死 776
浮沉起伏中途变易 776
脉有数道 778
脉中有线有吉有凶 778
止脉形势吉凶辨 779
摇摆之脉有来去辨 780
实洪实散虚洪虚散四脉辨 781
躁脉有浮沉辨 781
牢脉本义 782
濡弱二脉辨 782
弦脉反为吉象说 784
浮脉反不宜发散说 785
浮脉反宜见于闭证说 785
数脉反不宜用清散说 786
伏脉反因阳气将伸说 787
浮缓反不如弦涩说 787
短脉余义 788
代脉结脉反为阳气将舒伏气将发说 788
胎怪脉鬼胎脉 789
已死有脉复生无脉 789
结气伏热脉辨 790
伏湿冲气脉 790
《太素》约旨 791
燥湿同形同病 793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不按蹻春不病温义不同 793
卷三 证治类 793
寒热同形同病 795
阴盛阴虚脉证辨 797
瘟疫脉沉 798
血热血干 799
温热发斑其人反清 800
自啮狂走是气血热极非祟也 801
痰饮分治说 802
论咳嗽 803
论喘 805
伤寒伤风俱有戴阳 808
痉厥癫痫 809
药对证而增剧 811
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以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811
阴虚注夏阳虚注秋 813
卷四 证治类 813
论呕哕 814
论嚏 814
惊跃 815
表里俱病治各不同 816
伤寒邪在阳经则脉浮在阴经则脉沉 817
少阳三禁辨 818
虫脉虫证 819
汗病 820
肺中伏风有专寒夹温不同 821
寒湿下受直伤少阴变证多端搜治匪易 822
史载之论水气凌心诸脉证 824
和解法说 826
中风有阴虚阳虚两大纲 827
血痹疟母合论 827
虚劳损极有内因外因两大纲 829
富贵贫贱攻补异宜其说有辨 831
疟疾肝体坏外证 831
病后调补须兼散气破血 832
病在肠胃三焦大气流行空虚之部与淫溢沾滞经脉膜络曲折深隐之部其治不同 833
身中腹中一股热气冲动者有虚实二因 835
论痓不当以刚柔分虚实 836
五脏内伤外应见证 836
黄疸黑疸 838
注冬 839
食填太阴证似结胸似温毒似阴虚 840
阴阳不别由于传派不清 841
辨阳旺阴生 842
发明欲补先泻夹泻于补之义 843
用药须使邪有出路 843
伏邪皆在膜原 844
瘀血内热 846
劳伤阳虚发热 847
利小便 848
未病尤当治本 848
平肝者舒肝也非伐肝也 850
利止遗止反为死证 850
风厥痓痫 851
中风实在上焦虚在下焦 853
厥逆奔豚脚气攻心 855
敛散升降四治说略 856
虚损奇证 856
新病兼补久病专攻 857
欲不可遏法宜疏肝健脾 858
丹皮不凉 859
石膏性用 859
卷五 方药类 859
敛降并用 860
论远志、石菖蒲、秦艽、柴胡 860
暴病忌术 861
桂枝正治吐血 861
敛散并用 861
调经安胎同药之误 862
桔梗不能升散 863
大黄泻心汤是实则泻子法 864
仲景抵当汤丸大黄?虫丸 864
小儿乳食停滞 865
燥屎与宿食用药不同 865
娑罗果 866
金银薄荷汤下、金银花薄荷汤下、金银箔 866
仲景方当分四派 867
小柴胡非治疟正方 867
当归 868
阿片体性 868
青蒿、桔梗、柴胡、泽泻、龙骨 869
读《伤寒论》杂记 870
卷六 评释类 870
读《内经》志疑五条 875
释左升右降 876
考一日二十四时 876
旧案有败证收功太速者 877
读书须是笃信方能深入 877
四因正义 878
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880
成而登天 881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上声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句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句不表万物句命故不施句不施则名木多死 881
男子如蛊女子如怚 882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882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882
应天者动五岁而右迁应地者静六期而环会 883
反仰其手 883
太阴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 883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883
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884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 885
折齿 885
《内经》寸口内外分配脏腑 886
与友条论读《伤寒论》法 888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888
医学特见记 893
论汤头先生之文 895
论文附医案第一 895
论苦寒药为痘麻疹之禁忌文 899
评论吴鞠通《温病条辨》之错谬文 903
驳分《伤寒论》为治风、寒、温三大提纲 907
论陈修园不明时令气化病理脉法调剂注医书 909
伤寒传经如何传法 910
论陈修园误释阳旦证定名阳旦汤 911
论陈修园释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为大汗脱液 912
涌水鼻衄案 913
附充分学理经验案 913
涌水堕胎案 916
阳浮吐血案 917
天行坏症案 918
古人以脉三部配三才如何配治为善 920
脉波论 920
脉法原理第二 920
脉分三部何以为之 922
脉至随呼吸而举头其理安在 924
伤寒脉浮紧热温病脉浮洪,试详言其理 925
两手同诊之比较论 926
论孕脉 926
听诊虚里与听诊人迎之比较论 927
医医琐言 929
元气 932
死生 932
上卷 932
司命 932
脏腑 933
腹候 933
脉候 933
阴阳 934
荣卫 934
经络 934
引经报使 934
针灸 934
痼疾 935
医意 935
五行 935
运气 935
理 935
相畏相反 936
修治 936
素难 936
本草 936
古方 937
人参 937
用药 937
药能 937
药产 937
病因 938
伤寒六经 938
名方 938
产褥 939
禁宜 939
治法 939
虚实 940
攻补 940
初诞 940
痘疹 940
毒药 941
杂著 942
下卷 942
物 946
证 946
续医医琐言 946
方法 946
一毒 947
虚实 948
毒药 948
主客 949
所在 949
病名 950
脉候 950
寒 951
邪 951
死生 951
伤寒 952
脏腑 952
时尚阴虚说 953
中风 953
书慎疾刍言后 954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解 956
记客问答二则 957
存粹医话篇 959
《重订?溪医述》十种序 961
《医学便读》序 963
《外候问答》叙 964
《病症辨异》叙 965
《病症辨异》叙 966
《用药禁忌书》叙 967
《要药选》序 967
《用药禁忌书》后叙 968
《?溪医论选》序 969
《?溪医方选》序 971
《?溪医案选摘要》楔言 972
《?溪医案选摘要》序 972
产后不谨房事成瘫 973
《?溪内服单方选》、《外治单方选》合序 973
论北方治温病 974
论疟疾不宜概用柴胡 975
论神效七液丹 976
古方宜活用说 977
冬令忌按摩及习练导引等法 979
论人身上生雉雀蝙蝠蛤蛇龟鳖等动物 979
血症宜戒盐咳嗽吐血症更须戒盐 980
《内经》胃气乃厚《本草》黄连厚肠胃两厚字合解 980
育儿者注意 981
答朱叶良问狂病愈后之变证治法 982
答徐韵英问友人痴呆病理与治法 982
答陈春辉问右半睛定指挛步艰并食下气呛治法 983
答陈莲峰问妇人年已及笄月信不通 983
答潘元秀问吐血症治法 985
答张惠臣问手足指冷手汗多治法 985
答吴信卿问两腿无力治法 987
答吕蛰君问睾丸病 988
答吴霞赤君问腿痛治法 989
答孙祺祥君问痰嗽寒热症 989
答韦文实君问疹后发热不退卒致不救之故 990
答樊干卿君问周身骨响剧则巅顶项背格格有声 991
通俗医话 993
(二)虚弱病象,人各不同,就医订服膏方,始能符合实况 995
(一)中药善治慢性复杂之混合症,调理虚弱,足以穷本探源 995
一、膏方浅识 995
(四)慢性虚症,岂短时服药所能奏效,故惟有膏滋药是尚 996
(三)复方与混合剂,始能治曲线型之损害,补全多角型之缺点 996
(七)药品功效,不在药价高低,处方得宜,药价并不高昂 997
(六)表面补益之品,如不对症,与实际何益 997
(五)膏方非局部补剂,必须详考虚实,立方务求对症 997
(九)膏方如何配煎,膏滋如何饮服,服时如何忌口 998
(八)调理未清,进服补品,不啻困顽盗于内室 998
1.阳虚各症 999
(十)膏滋药方调治慢性诸病之适应证 999
2.阴虚各症 1001
3.妇女病 1003
4.青年病 1007
5.其他各症 1012
二、伤寒症保全性命之道 1014
(二)伤寒第二时期证象 1015
(一)伤寒第一时期证象 1015
(五)伤寒第五时期证象 1016
(四)伤寒第四时期证象 1016
(三)伤寒第三时期证象 1016
(八)伤寒必须饿,饿要饿得透,准饮不准食 1017
(七)治疗得宜,一期二期,即已霍然 1017
(六)伤寒第六时期证象 1017
(十二)久饿不食,营养得宜,体力能久持无恙 1018
(十一)肠中壅塞,无须食料以供消耗 1018
(九)肠中积滞一日不清,寒热一日不退 1018
(十)发热进食,可使病热日益增加 1018
(十五)病愈颇不易,转坏则迅速,一块糕一条命 1019
(十四)有病不知饿,稍愈常常饿,将愈更加饿 1019
(十三)漏底伤寒之变化,多由妄进饮食而起 1019
1.发热时期之饮料 1020
(十六)伤寒症饮食宜忌一览表 1020
2.寒热退后第一日至第四日 1022
4.寒热退后第十日起 1023
3.寒热退后第五日起 1023
5.吃饭问题 1024
6.病后摄养期 1024
(十七)附录两个月中治愈伤寒举例 1024
三、肺腑之言 1030
(一)自认肺病,促成肺病 1030
(二)多愁多病,肺病何患不成 1030
(三)杯弓蛇影,忧虑即足致病 1031
(四)更改个性,须坚决为之 1031
(五)打破肺病无治法之消极论调 1032
(六)忧恐能致命,乐观尽天年 1032
(七)精神克制肺病,心理消除痼疾 1032
(八)涵养既深,宠辱不惊,长寿之兆 1033
(九)精神畏怯,可使肺病短期死亡 1033
(十)譬如自己死亡,烦恼一笑置之 1033
(十一)神经衰弱为肺病之大汉奸 1034
(十二)以必死之心,得必生之路 1034
(十三)心理上之大汉奸,酝酿自扰 1035
(十四)胆大足以克制病魔,胆小可以弄假成真 1035
(十六)肺痨之症,最忌快乐欢畅之人 1036
(十七)态度洒脱,不介于心,有气吞病魔之魄力 1036
(十五)恐怖胜于弹丸,一入脑中,为祸最烈 1036
(十八)破涕为笑,苦中作乐,以求心身泰然 1037
(十九)心境宽畅,切忌忧郁,处处追寻趣味 1038
(二十)检阅格言,皆治身治心良方 1038
四、阴虚体质食养单 1041
(一)最适宜之滋养食品 1041
(二)不相宜之食品 1045
(三)附识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