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实施全书 6》PDF下载

  • 购买积分:6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柳斌总主编;方亮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长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0174549
  • 页数:3171 页
图书介绍:暂缺《21世纪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实施全书》简介

目录 3

第一编 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概述 3

第一章 教师 3

一、教师职业是神圣的 3

二、教师角色的认同 5

(一)教师角色的结构 5

(二)教师角色心理适应的三层次 5

(三)教师的角色期待培养 7

(四)强化教师的角色意识 8

(五)教师角色规范建设的四条途径 10

三、教师角色的调适 12

(一)教师角色冲突的十种情形 12

(二)教师角色冲突的个人化解策略 15

(三)教师角色心理冲突的社会化解策略 17

(四)解脱角色挫折的方法 19

附:教师的权益 21

附: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26

一、教师编制 28

(一)编制的基本涵义 28

第二章 教师队伍的结构 28

(二)教师编制 29

二、教师队伍结构 30

三、教师队伍结构的原则 33

(一)群体效应原则 33

(二)知识互补原则 35

(三)充满活力原则 37

四、教师队伍结构的内容 40

(一)学历结构 40

(二)职务结构 42

(三)年龄结构 47

(四)智能结构 51

(五)异质结构 55

(六)学科(专业)结构 56

第三章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60

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60

二、教师的社会作用与地位 62

(一)教师的社会作用 62

(二)教师的社会地位 67

三、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72

(一)搞好教学 72

(二)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75

(三)关心学生的健康 76

第四章 教师劳动的对象与特点 78

一、教师劳动的对象 78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79

(一)复杂性 79

(二)创造性 82

(三)示范性 83

(四)个体性与集体性 85

(五)时空无限性 87

(六)紧张性 88

一、教好功课 91

第一章 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91

(一)遵循教学规律 91

第二编 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91

(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96

(三)认真对待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100

二、爱护学生 102

(一)热爱学生 102

(二)关心学生的健康,保护好学生 109

(一)以身作则是教师所负担的“教书育人”职责的要求 110

(二)以身作则是教师完成教育工作必须具有的高尚品德 110

三、以身作则 110

(三)以身作则是教师树立威信,提高教育效果的要求 111

四、刻苦学习 114

(一)刻苦学习是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 114

(二)刻苦学习是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需要 115

(三)刻苦学习是教师严谨治学的需要 116

(四)刻苦学习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 116

第二章 教师的职责与管理规范 118

一、高等学校教师 118

二、高等院校体育教师 119

三、高等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师 120

四、中等师范学校教师 121

五、高等学校函授教师 123

六、中等技术学校教师 124

七、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124

八、技工学校教师 125

九、全日制中学教师 126

十、省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教师 128

十一、小学教师 129

十二、中小学体育教师 131

十三、幼儿园的工作人员 133

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 135

附:某中学各类人员职责 137

附:成都市实业街小学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及有关工作制度 160

附:北京培智中心学校各类人员岗位职责 165

附:北京培智中心学校教职工职责 168

附:某学校教职工劳动纪律的管理规定 174

附:某校关于教职工违纪的处理规定 176

附:某校教职工奖惩办法 176

附:北京永乐某小学校长职责(含副校长) 178

附:北京永乐某小学教导主任职责 179

附:北京永乐某小学行政干部任职标准 180

附:北京某小学组长职责 181

附:北京某小学教职员工工作制度 182

附:北京某校各级教师工作职责 183

附:襄铁分局普教委学校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188

附:北京某小学各级教师职业责任规范 200

附:永乐小学各级教师岗位职责 210

附:荆门铁小岗位责任制 217

附:襄樊某小学各级教师岗位职责 219

附:天津河北区中纺前街小学教职员工岗位责任制(试行稿) 225

附:天津河北区红星路小学教职工岗位职责 230

附:天津河北区昆纬路一小教职工岗位职责 239

附:广西某中学各级教师职责 246

附:川化中学领导班子《约法五章》 257

附:川化中学关于加强廉政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几点规定 257

附:川化中学各级教师任职条件评估细则(初稿) 258

附:川化中学关于教师职务评审注意事项 268

附:川化中学关于把听课评课纳入总厂劳动竞赛活动的通知 269

附:川化中学各级教师职责条例 269

附:某校高级教师职责 272

第三章 教师的培训 273

一、教师的职前培训 273

(一)教师职前培训的意义 273

(二)教师职前培训的组织 277

(三)教师职前培训的内容 280

(四)中等师范学校职前培训的内容 284

(五)新教师见习期培训 290

(一)教师在职培训的意义 295

二、教师的在职培训 295

(二)教师在职培训的任务和要求 298

(三)教师在职培训的渠道和形式 300

(四)教师在职培训的原则 302

(五)教师在职培训的范围和重点 304

(六)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发展趋势 309

三、教师培训模式 316

(一)成人高校师资培养三三制理想模式 316

(二)小学教师岗位培训三位一体综合建构体系 320

(三)青年教师培养的“学习——实践——科研”模式 325

(四)北京三师“多功能全方位”模式 329

(五)不发达地区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能力培养模式 335

(六)专科程度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345

四、师范教育模式与改革 351

(一)高等师范教育的结构及改革 351

(二)21世纪高等师范教育模式与改革 355

(三)师范院校学科梯队模式 365

(四)地方师范教育体系重构模式 372

(五)地市教育学院和师专合并办学模式 379

(六)师范院校与附属学校的一体化模式 389

(七)教育学院办学模式 392

(八)教育学院办学方向与改革战略 400

(九)教育管理干部培训模式 408

(十)我国教育学院的新模式 415

(十一)高师准市场化办学模式 424

(十二)省级地方师范教育大系统结构 431

(十三)师范教育模式及改革 439

(十四)师范境界教育与能力教育模式 443

(十五)教育实习系统工程 450

(十六)高师毕业生的智能结构模式 456

(十七)综合性大学开放办师范的新模式 467

(十八)高师院校的办学模式 474

(十九)高校教师远距离在职培训模式 478

(二十)师专山区师资培养办学模式 482

(二十一)普通师范双向式教育实习模式 488

(二十二)教育学院青年教师培养多功能多渠道模式 494

附:未来大师范教育模式 498

附:香港高师教育的办学模式 507

附:上海郊县立体式师训体系 513

第四章 教师职称评审与职务聘任 525

一、教师职称评审 525

(一)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意义 525

(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如何分类 527

(三)职称评审工作包括哪些基本环节 528

(四)如何组建职称评审小组 531

(五)职称工作中会遇到哪些难题 533

(六)如何使职评工作既照顾到点又顾及到面 536

(七)职评工作要遵循哪些原则 538

(八)如何在职评中做到既符合原则又灵活办事 540

(九)怎样体现职评工作对教师的激励作用 542

(十)怎样将职评工作同学校管理工作结合起来 545

(十一)怎样考核各级职称教师的工作 547

(十二)如何处理学历与资历的关系问题 550

(十三)教师如何申报职称 553

(十四)破格评审的条件及意义是什么 554

二、教师职务聘任 555

(一)对教师进行职务聘任的意义是什么 555

(二)教师职务聘任应遵循的原则 558

(三)教师职务聘任应采取的方法和程序 560

(四)怎样实行教师的定编定岗制 562

(五)怎样确定聘任标准 565

(六)教师职务聘任应注意哪些问题 566

(七)应对被聘用期间的教师作哪些考核 568

(八)如何看待聘任制中的职务变更 571

(九)如何安置未被聘用教师的工作 573

(十)如何合理采用返聘形式合理任用教师 574

(十一)解聘教师应注意哪些问题 576

一、教师考核制度 578

(一)教师考核工作对于建立一支合格而稳定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意义重大 578

第五章 教师工作的考核 578

(二)教师考核工作是做好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的基础和保证 580

(三)逐步推动教师考核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580

二、教师考核内容 581

(一)具有广博的知识 583

(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584

(三)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 585

(四)具有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智能结构 585

(五)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586

三、教师考核标准 587

(一)制定考核标准的原则 588

(二)如何制定考核标准 590

四、教师考核的程序 592

(一)考核的准备 592

(二)考核的实施 595

(三)考核的审定 595

(四)考核后的处理 597

五、教师工作考核方法 599

(一)教师自评法 599

(二)教师互评法 602

(三)学生评议法 608

(四)领导考评法 612

(五)日常考核法与集中考核法 618

(六)教师工作考核积分评等法及其他 621

六、高校教师工作评估方法 624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 624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工作特点 626

(三)高等学校教师评估的目的和作用 628

(四)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的评估 630

(五)高等学校教师的综合评估 634

(六)高等学校教师评估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640

附:教师工作的量化考核办法 642

附: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实施细则 645

附:北京市中小学教师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的界定 647

附: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工作质量综合评估方案 669

附: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工作质量综合评估手册 674

二、教师素质的构成 693

一、教师素质的含义 693

(一)思想政治素质 693

第一章 教师素质概述 693

第三编 教师的素质 693

(二)道德素质 694

(三)文化素质 694

(四)能力素质 696

(五)心理素质 697

(六)身体素质 698

(七)外在素质 699

三、教师素质的基本特征 700

(一)时代性 700

(二)结构性 701

(三)层次性 701

(四)稳定性与可变性 702

(五)因果性 702

(一)良好的教师素质是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703

(二)良好的教师素质是成功地进行教育的保障 703

四、教师素质在教师劳动中的特殊作用 703

(三)教师素质本身具有极大的教育作用 704

(四)教师素质对社会风尚、道德风貌、文化面貌等,具有重大的调节作用 705

一、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意义 707

(一)对教师职业活动的引导作用 707

第二章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707

(二)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作用 713

二、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717

(一)坚持爱国主义 717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24

(三)坚持共产主义信念 730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737

(五)注意自身思想修养 743

三、教师的人生观 745

(一)人生观的内涵 745

(二)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基本特征 747

(三)教师要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 749

四、教师思想行为规范 751

(一)教师的思想行为 752

(二)教师的思想行为规范 753

(三)教师思想行为规范的基本特征 754

(四)教师思想行为规范的作用 755

(五)教师思想行为规范的核心 756

五、教师的政治行为规范 760

(一)教师的政治行为 761

(二)教师政治行为的特征 762

(三)教师的政治行为规范 766

(四)教师政治行为规范的基本特征 767

(五)教师政治行为规范的作用 769

(六)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 770

(七)教师政治行为规范的核心 772

(八)教师的法纪行为 774

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方法 778

(一)发挥党团组织政治核心作用 778

(二)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785

(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792

第三章 教师的道德素质 800

一、品德的构成及实现过程 800

(一)品德的定向系统 800

(二)品德的操作系统 801

(三)品德的反馈调节系统 802

二、教师道德行为作用的过程 803

(一)行为过程 803

(二)行为影响过程 804

(三)职业活动过程 805

三、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道德行为 806

(一)从教师工作的性质看 806

(二)从身教重于言教的角度看 807

(三)教师的行为受着最严格的监督 807

(一)教师的道德行为,是教师自知的行为 808

(二)教师的道德行为,是教师自择的行为 808

四、教师道德行为的基本特征 808

(三)教师的道德行为,是社会较高层次要求的行为 809

五、教师道德行为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关系 809

(一)教育目的统一性 810

(二)教育利益的一致性 810

六、教师道德行为调节的特征 810

七、教师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 812

(一)职业的性质 812

(二)工作的要求 814

八、教师道德行为的选择 815

(一)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界定 815

(二)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心理机制 817

(三)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社会机制 820

(四)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社会自由 824

(五)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意志自由 826

(六)教师道德行为选择中的道德责任 828

(七)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标准 830

(八)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规定性 833

(九)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过程 835

一、教师要掌握专业知识 839

(一)专业知识的作用 839

第四章 教师的文化素质 839

(二)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 842

(三)教师专业知识提高的途径 850

二、教师要掌握教育科学知识 856

(一)教师要掌握教育科学知识的意义 856

(二)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知识的基本要求 859

三、教师必备的学科知识 862

(一)教育 862

(二)教育科学 864

(三)教育学 866

(五)教育心理学 868

(六)教育管理学 868

(四)教育哲学 868

(七)教育史 869

(八)教育未来学 869

(九)教育经济学 870

(十)学校卫生学 870

(十二)比较教育学 871

(十三)教育统计学 871

(十一)教育社会学 871

(十四)教学法 872

附:论教师的未来意识和新的智能结构 872

附:跨世纪青年教师素质的培养 881

附: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提高教师素质 887

附:未来教师的素质 893

附:提高青年教师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897

附:中学教师素质分析与改革设想 904

附: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水平的几点做法 907

附:创造型教师的培养 910

附: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 916

附:人民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921

附:青年教师的“悟、敏、博、细、勤” 924

一、提高教师能力素质的意义 928

(一)教师能力是影响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928

第五章 教师的能力素质 928

(二)教师能力是提高教师适应性的必要条件 932

二、教师能力的构成 935

(一)组织能力 935

(二)教育机智能力 944

(三)语言表达能力 949

(四)了解学生的能力 954

(五)自我控制能力 958

三、提高教师能力的途径 962

(一)要重视师范生从师能力的综合培养,培养合格的新型的教师 963

(二)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培训,使之智能结构及时更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964

第六章 教师的心理素质 967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概述 967

(一)教师群体社会心理气氛的特征 968

(二)教师职业的性格要求 969

(三)教师群体社会心理气氛与学校工作 970

(四)心理健康与教师素质 973

(五)心理健康与教师的影响力 974

(六)教师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 975

(七)教师最佳心理状态的把握运用四法 976

(八)心理健康与教师的创造精神 978

(九)教师课堂应变的心理素质 980

二、教师性格的修养与自塑 981

(一)教师的性格及其作用 981

(二)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与学生品德培养 983

(三)教师性格素质与学生性格培养 984

(四)教师的情绪及其控制 985

(五)教师的意志及其控制 988

(六)教师性格的修养 989

(七)教师性格自塑与改塑 990

三、教师心理素质管理 992

(一)教师心理素质管理的意义 992

(二)教师心理素质管理的内容 1002

附:教师心理的性别差异及其调控(摘编) 1035

附:教师心理品质类型 1039

附:用谓词量表法制成的教学评估评定量表实例——对教师职业态度的自我评定 1039

附:设计教学评估评定量表的方法——数值量表法 1041

附:数值量表法实例——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 1043

附:Charters和Waples的教师性格等级表 1045

附:Witty的研究有效能与无效能教师的特性 1047

第七章 教师的身体素质 1071

一、教师身体健康的意义 1071

二、教师身体健康特点分析 1075

(一)身体良好,功能正常 1075

(二)精力充沛地应付工作和生活压力 1089

(三)增强应变能力 1092

三、教师身体健康的途径 1094

(一)体育锻炼 1094

(二)合理作息,科学用脑 1099

(三)乐于合群,善于交往 1103

(四)兴趣爱好广泛 1105

(五)改善工作环境 1107

一、教师的仪表与风度 1113

(一)教师的外部形象系统 1113

第八章 教师的外在素质 1113

(二)教师的仪表印象 1114

(三)仪表行为 1117

(四)教师的仪表行为 1118

(五)教师的仪表行为规范 1121

(六)教师仪表行为规范的特点 1123

(七)教师仪表行为规范的意义 1128

(八)教师的仪表风度 1131

(九)教师印象整饰的意义 1140

(十)教师印象形成的三种模式 1142

(十一)教师印象整饰的规律和策略 1144

(十二)教师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1149

(十三)教师个人的课堂仪表 1151

(十四)课堂中教师的美 1152

(十五)教师树立威信的几种错误做法 1156

二、教师的精神面貌概述 1157

(一)教师精神面貌是从事教育事业的基础 1157

(二)教师精神面貌的作用 1159

三、教师精神面貌管理的内容 1162

(一)仪态端庄,稳重大方 1164

(二)谈吐文雅,富有情趣 1169

(三)严肃活泼,庄严亲切 1179

(四)风度优雅,举止从容 1183

(五)衣着朴素,整洁得体 1188

四、教师精神面貌管理方法 1191

(一)加强师德培养,以身作则 1191

(二)从小事做起,事事检点 1193

五、教师的教态行为 1195

(一)教师的教态类型与德育效果 1195

(二)教态三忌 1197

(三)课堂身姿语的运用 1198

(四)影响课堂体态语的主要因素 1200

(五)课堂中的人体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1200

(六)体态语言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1202

(七)教师体态语言的5种表达方式 1205

(八)运用体态语言的四种方式 1206

(九)教师体态语言的五种功能 1208

(十)克服体势呆板的教学 1210

(十一)克服无表情的教学 1211

(十二)课堂上的眉目语 1213

(十三)课堂目光分配技巧 1214

(十四)课堂眉目语的运用技术 1216

(十五)课堂站姿的操作和应用 1219

(十六)教鞭的使用 1221

(十七)课堂手势语的操作运用 1222

(十八)课堂触摸技巧及其应用 1225

(十九)课堂表情的控制 1226

(二十)课堂情绪的控制 1229

(二十一)课堂情绪调节三式 1230

(二十二)课堂情绪“转传”艺术 1233

(二十三)调控教学心境的艺术 1234

(二十四)情感性教学行为 1236

(二十五)把握教学情感五法 1238

(二十六)课堂注意力分配“四要” 1241

(二十七)课堂焦虑的控制艺术 1243

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 1248

(一)课堂非言语行为的类型 1248

(二)英国学校的七种非言语行为及其应用 1252

(三)教师非言语表达的特点 1255

(四)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及其作用 1258

(五)运用非言语行为的七条原则 1263

(六)课堂中的非言语沟通运用 1266

附:“师表”内涵十议 1268

附:教师体态语言的特征 1273

附:教师人体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 1274

附:教师的眼睛——洞察学生的心灵 1277

第四编 师德及师行的建设与管理 1283

第一章 师德建设 1283

一、学校师德建设的结构 1283

(一)宏观部分——学校领导层 1283

(二)中观部分——级组(科组)层 1283

(三)微观部分——教师个体层 1283

二、师德建设的几项原则 1284

(一)领导行为的导向原则 1284

(二)灌输与宣传原则 1284

(三)竞争与激励原则 1284

(四)积累原则 1285

三、教师道德要求内化的过程 1285

(一)提高教师道德认识 1286

(二)培养教师道德情感 1287

(三)坚定教师道德信念 1288

(四)锻炼教师道德意志 1289

四、师德行为规范内化的集体促进机制 1292

(一)统摄机制 1292

(二)中介机制 1293

(三)示范机制 1294

(四)承传机制 1294

五、师德规范内容 1295

(一)教师职业理想规范 1295

(二)教师职业态度规范 1298

(三)教师职业义务规范 1301

(四)教师职业技能规范 1304

(五)教师职业纪律规范 1305

(六)教师职业节操规范 1308

(七)教师职业责任规范 1310

(八)教师职业良心规范 1312

(九)教师职业作风规范 1315

(十)教师职业荣誉规范及其作用 1321

附: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教育工会关于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 1323

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326

附:北京永乐教学教师工作要求 1326

附:北京翟家口小学青年教师师德规范细则 1327

附:北京培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1328

附:关于师德现状与师德建设的探析 1329

附: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 1338

附:教师的道德规范 1340

附:用《师德规范》指导自己的行动——学习《师德规范》的体会 1341

一、师德管理概述 1345

(一)职业道德 1345

第二章 师德管理 1345

(二)教师职业道德 1348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 1350

(四)当前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管理的迫切性 1351

二、师德管理的意义 1353

(一)教师实施教育影响的前提 1353

(二)教师劳动质量的保证 1359

(三)教师自我完善的动力 1365

(四)教师敬业乐业的基础 1370

三、师德管理内容 1375

(一)忠诚事业,献身教育 1375

(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1386

(三)治学严谨,精心育人 1400

(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1407

(五)锐意进取,勇于创新 1419

(六)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1428

四、师德管理方法 1437

(一)坚持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1437

(二)坚持道德修养的长期性 1445

(三)坚持道德修养的实践性 1454

(四)坚持职业道德的测量评议 1464

第三章 师行 1473

一、师行的概念 1473

二、马克思主义的行为观 1474

三、行为科学的两大基础 1475

(一)行为科学的哲学基础 1475

(二)行为科学的心理学基础 1478

四、行为规范 1481

(一)行为规范及其类型 1481

(二)行为规范的特点 1482

(三)行为规范的作用 1484

(四)行为规范接受的内在机制及实现 1485

(五)行为规范接受的作用 1488

(六)行为规范依从的内在机制及实现 1490

(七)行为规范认同的内在机制及实现 1494

(八)行为规范信奉的内在机制及实现 1497

五、教师的个体行为 1500

(一)教师劳动过程与教师行为 1500

(二)教师行为的实质 1502

(三)教师的三种基本行为类型及原因 1504

六、教师行为规范 1506

(一)教师行为规范的基本特征 1507

(二)规范教师行为的指导思想 1508

(三)规范教师行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509

(四)规范教师行为的客观要求 1510

(五)规范教师行为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1512

(六)规范教师行为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514

(七)规范教师行为与教师队伍建设 1516

(八)规范教师行为与培养人民教师 1517

(九)规范教师行为与教学管理 1518

(十)规范教师行为与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1520

(十一)教师行为类型与学生的发展 1522

(十二)强化教师民主型行为的措施 1525

第四章 古今中外的师行伦理 1528

一、上古至先秦时期的教师伦理思想 1528

二、秦汉时期的教师伦理思想 1531

三、唐宋时期的教师伦理思想 1533

四、明清时期的教师伦理思想 1535

五、近代教育家的教师伦理思想 1538

六、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师伦理思想 1540

七、中世纪封建时代的教师伦理思想 1541

八、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师伦理思想 1542

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教师伦理思想 1543

十、现代世界各国的教师伦理研究 1544

(一)师行测评的内容 1550

一、师行的测评 1550

第五章 师行的测评与培养 1550

(二)师行测评的作用 1551

(三)师行测评常用的五种方法 1552

(四)师行测评的三阶段程序 1554

(六)师行测评的五条原则 1556

(五)师行测评的组织 1556

(七)师行测评的专家法 1559

(八)师行测评的指标体系 1560

(九)师行的测量与定性分析 1561

(十)师行的量化四法 1562

(十一)师行的模糊综合评判法 1564

(十二)教师技术行为的测量 1570

二、师行的培养和塑造 1571

(一)师行培养和塑造的意义 1572

(二)规范师行的目标 1573

(三)培养和塑造师行的原则 1574

(四)培养和塑造师行的内在因素 1575

(五)培养和塑造师行的外部环境 1577

(六)领导的表率作用 1578

(七)目标管理制约 1579

(八)舆论监督 1580

(九)教师的自律 1581

附:教师特质等级表 1582

附:理想教师的素养表 1583

附:教师行为类别表 1584

附:教师行为分辨表 1586

附:有效能教师素养特征表 1587

附:优秀教师特征表 1589

附:世界银行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准教师行为分解训练”要点 1590

一、人际关系概念 1597

第一章 教师人际关系概述 1597

第五编 教师的人际关系 1597

二、人与人际关系的基本原理 1598

三、学校人际关系的性质 1601

(一)学校人际关系具有教育性 1604

四、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 1604

(三)学校人际关系具有稳定性 1606

(二)学校人际关系具有规范性 1606

五、教师人际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 1607

(四)学校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 1607

六、教师人际关系的特点 1608

(三)从内在性质的角度看 1608

(一)从人际交往的角度看 1608

(二)从心理距离的角度看 1608

(一)责任心与协作心的矛盾 1609

七、教师行为关系的矛盾性 1609

(一)教师的人际关系具有文化性的特点 1609

(二)教师的人际关系具有深层性特点 1609

(三)教师的人际关系还具有示范性特点 1609

八、教师人际关系发展的三阶段 1610

(三)教师个人与教师集体的矛盾 1610

(二)行为评价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矛盾 1610

(一)人际关系行为 1611

九、人际关系行为及行为规范 1611

(三)教师人际关系行为规范 1612

(二)人际关系行为规范 1612

(四)教师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特点 1613

(五)教师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意义 1614

(一)教师人际关系的协调 1615

十、人际关系的协调与改善 1615

(二)学校人际关系的协调 1617

(三)常见的学校人际沟通障碍 1619

(四)学校人际沟通的改善措施 1620

附:教师人际关系矛盾的现实原因 1622

附:教师人际关系的调控方法与途径 1624

(二)人际交往的相对困难性 1628

(一)人际关系形态的多层次性 1628

第二章 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 1628

一、学校领导管理人员人际关系的种类与特点 1628

(一)教师要服从领导 1629

二、教师与校长之间的关系 1629

(二)教师要与领导积极合作 1630

(一)对校长的工作持合作态度的教师 1631

三、对校长工作持有三种态度的教师 1631

(二)对校长的工作持反对态度的教师 1632

(三)对校长的工作持旁观态度的教师 1634

四、教师与学校领导关系中的道德要求 1635

(一)共同努力,办好学校 1637

五、教师与行政领导关系的基本要求 1637

(二)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1638

(三)顾全大局,服从领导 1641

(四)尊重领导,遵守纪律 1642

六、校长的人际关系误区 1643

(二)成见、偏见误区 1644

(一)角色定势误区 1644

(五)个性品质误区 1645

(四)情感“双失”误区 1645

(三)晕轮效应误区 1645

(六)奖惩偏颇误区 1646

(一)要了解熟悉教师,成为教师的知心人 1647

七、关心教师,搞好服务 1647

(二)要尊重信任教师,激励教师不断上进 1648

(四)要为教师学习提供条件,保证教师的提高发展 1649

(三)要发挥教师特长,促进教师取得成就 1649

(五)要尽力解决教师生活上的困难,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让教师安心工作 1650

附:学校领导管理人员的人际关系能力 1651

(六)校长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1651

附:建立校长与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 1656

附:谈校长和教师共创参与管理的氛围 1661

(二)师生关系的社会制约性 1664

(一)师生关系的意义 1664

第三章 师生关系与师生交往 1664

一、师生关系 1664

(三)师生关系的社会学考察 1665

(四)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 1669

(五)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1670

(六)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 1671

(七)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1672

(八)师生之间的私人关系 1674

(一)师生交往的特性 1675

二、师生交往 1675

(二)当代师生关系中的两种主要倾向 1677

(三)师生交往的模型 1679

(四)师生关系的三层次 1682

(五)师生交往的三个主要侧面及模式 1684

(六)师生交往关系的四种类型 1686

(一)师生相互作用关系模式 1687

三、师生关系模式 1687

(二)师生社会体系关系模式 1690

(三)师生的民主关系模式 1691

(一)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1694

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1694

(二)师生关系中的教师角色 1695

(三)师生关系中角色的认知及作用 1696

(四)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力 1697

(五)课堂师生关系的特点 1699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功能 1700

五、师生关系的功能 1700

(二)师生交往对学生发展的功能 1702

(三)师生关系的教学功能 1705

(四)师生关系对教学的意义 1706

(五)师生交往对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影响 1709

六、教师的领导行为与师生关系 1713

(一)控制型领导行为与师生关系 1715

(二)统合型领导行为与师生关系 1716

(三)放任型领导行为与师生关系 1717

七、教师与学生的非正式关系交往及功能 1718

(三)情绪功能 1719

(二)信息功能 1719

(一)教育功能 1719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条件 1720

八、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 1720

(四)调节功能 1720

(五)意向功能 1720

(六)反馈功能 1720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 1722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 1722

(四)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观因素 1725

(五)师生交际手段的综合利用 1726

(六)教师导学者角色的扮演策略 1728

(七)师生关系中期待的作用 1731

(八)师生关系中自我意识的作用 1732

(九)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1733

(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几条措施 1734

(一)师生情感关系调节 1736

九、师生关系的调适 1736

(二)热爱学生是师生关系的基本准则 1738

(三)情感心态与师生关系 1741

(四)师爱行为的基本要求 1742

(五)师爱的传导六法 1745

(六)师爱行为度的控制 1748

(七)师爱行为四防 1751

(八)偏爱行为及其危害 1753

(九)影响师生感情沟通的十个因素 1754

(十)师生课堂情绪的类型 1757

(十一)师生教学关系调适 1758

(十二)课堂人际关系的调控方法 1760

(十三)师生现实关系中的偏态及调整 1762

(十四)师生矛盾关系及原因 1765

(十五)师生交往的态度冲突及克服 1767

(十六)师生交往的认知冲突及克服 1768

(十八)师生交往的目标冲突及克服 1773

(十七)师生交往的规范冲突及克服 1773

(十九)师生的心理距离 1776

(二十)师生心理距离的测算 1777

(二十一)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的方法 1778

(二十二)消除师生间心理障碍的三条措施 1779

附:改革师生关系的真谛是人的解放 1782

附:对“惩罚学生”行为的认识、分析与纠正 1786

附:某校学生评教的实施程式 1788

附:学生意见调查表——用数值量表法制定的教学评估评定量表实例 1790

一、教师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 1792

(一)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合作关系 1792

第四章 教师之间的关系及友谊 1792

(二)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对立关系 1793

(三)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关系 1794

(四)相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关系 1795

(五)不同年龄教师之间的关系 1796

(六)持不同观点教师之间的关系 1797

(七)不同分工教师之间的关系 1798

(八)不同水平教师之间的关系 1799

(一)教师间关系的基本要求 1800

二、对教师间关系的要求与规范 1800

(二)教师间的语言行为规范 1802

(三)正确对待教师集体中的先进人物 1803

(四)正确对待年轻的教师 1804

(一)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调节 1805

三、对教师间人际关系的调节 1805

(二)教研组职能行为的调节 1808

(三)根据气质特征处理教职工的关系 1809

附:新老教师间的师德关系行为 1812

附: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的调节方法 1814

(一)教师与家长关系的结构类型 1816

一、教师与家长关系的结构 1816

第五章 教师与家长及其他社会关系 1816

(一)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1817

二、教师与家长关系行为的特点 1817

(二)V型结构与△型结构的相互转化 1817

三、教师与家长交往合作的意义 1818

(二)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关系 1818

(一)教育性原则 1819

四、教师与家长交往的原则 1819

(二)主导性原则 1820

(三)平等性原则 1821

(四)及时性原则 1822

(一)教育观念的分歧 1823

五、教师与家长的矛盾 1823

(四)教育价值观的分歧 1825

(三)教育方法的分歧 1825

(二)教育出发点上的分歧 1825

(三)感情疏通法 1826

(二)角色置换法 1826

六、促进教师与家长合作的方法 1826

(一)统一认识法 1826

七、教师与学生家长相互关系的准则 1827

八、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中的道德要求 1828

九、教师与社会交往关系中的道德要求 1831

一、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管理 1835

第六章 教师人际关系管理 1835

(一)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管理的意义 1836

(二)不同年龄段的教师特点 1838

(三)教师的气质类型 1839

(四)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的类型 1842

(五)教师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 1843

(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引导教师建立教师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 1845

(七)教师人际关系的目标 1847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1850

二、教师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管理 1850

(二)教师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特征 1852

(三)教师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发展层次 1853

(四)教师和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类型 1854

(五)学生对教师的期待与要求 1856

(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管理引导教师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 1857

三、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管理 1860

(一)对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管理的意义 1861

(二)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的特征 1863

(三)领导教师的一般方式及其最佳选择 1864

(四)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的基本类型 1867

(五)学校领导与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引导教师做到 1868

(六)学校领导与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自己要做到 1869

(一)教师与学生家长建立融洽合作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1872

四、教师与家长之间人际关系管理 1872

(二)教师与家长之间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1874

(三)教师与学生家长人际关系的基本类型 1875

(四)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易产生的矛盾及原因 1876

(五)引导教师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合作关系 1877

(六)教师与学生家长合作关系的联系方式 1878

一、传统与现代教学技术比较 1883

第一章 教学技术的继承与发展 1883

第六编 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艺术 1883

(二)教学设计的程序 1885

(一)教学设计的步骤 1885

二、教学设计技术的步骤及程序 1885

三、教学媒体的沿革 1886

四、板书技术 1889

(一)应用板书的七条要求 1890

(三)板书技术运用“五忌” 1892

(二)板书技术操作十三要 1892

(一)电化教学的五条技术原则 1895

五、电化教学技术 1895

(二)电化教学技术运用四法 1897

附:八种常用教具的使用操作技术 1899

附:准教师的教学适合度自我量表 1903

(一)模仿阶段 1905

一、形成教学风格的四阶段操作法 1905

第二章 教师的教学风格 1905

(二)探索阶段 1906

(四)独特风格阶段 1907

(三)创造性阶段 1907

(二)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1908

(一)必须对自己所教的专业充满激情 1908

二、追求风格时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1908

(三)模仿 1910

(五)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定势 1911

(四)学而不厌 1911

附:教学风格形成的六种方法 1912

附:教学风格的形成及审美要求 1924

(一)常用备课七式 1927

一、备课 1927

第三章 课堂教学技术 1927

(二)备课思维三步法 1931

(三)语文备课十二要 1936

(四)备课行为“八忌” 1938

(五)教案编写的基本格式 1939

(二)讲解技术的类型 1943

(一)讲解技术 1943

二、讲解 1943

(三)启发式讲解技法 1945

(四)课堂讲授四字诀 1946

(五)教材讲授技巧 1947

(六)课堂讲授设计 1949

(七)课堂讲授空白艺术 1951

(八)课堂讲授的随意性 1952

(九)课堂开头艺术 1953

(十)课堂结尾艺术 1955

(十一)课堂结尾设计八法 1961

(十二)新授课练习设计五阶段 1963

(一)作业设计的技术 1964

三、作业 1964

(二)练习设计的“五性”标准 1966

(三)课堂练习设计八型 1967

(四)课堂练习设计的十四条原则 1968

(五)作业批改的十二项要求 1973

(六)作业批改的八种方法 1974

(七)作业批语五型 1980

(八)当堂批改作业的四种方式 1981

(九)课后练习指导十忌 1983

附:备课四步操作法 1985

(一)教师课堂管理的任务 1988

一、课堂管理技术的运用 1988

第四章 课堂管理技术 1988

(二)教师课堂管理的方向 1989

(三)师生课堂行为的研究方法 1990

(四)课堂管理的基本内容 1991

(五)课堂管理的六种类型 1995

(六)课堂管理的三条基本原则 1997

(七)课堂管理的六种因素 1999

(八)课堂管理的五种操作方法 2001

(一)控制课堂行为的四条途径 2002

二、课堂调控技术 2002

(二)控制课堂行为的五种有效方法 2004

(三)课堂教学调控四法 2010

(四)课堂失控与调控 2011

(五)教学中的“反馈—控制” 2014

(六)实用课堂反馈控制十四法 2017

(七)教师应掌握的十种课堂效应 2026

(二)灵活的思维 2030

(一)敏锐的观察 2030

第五章 教学机智的运用 2030

一、教学机智的特征 2030

(一)调整 2031

二、教学机智的策略 2031

(三)巧妙的举措 2031

三、课堂管理中的灵活处理 2032

(三)留置 2032

(二)借用 2032

(一)课堂应变十四策 2034

(二)实用课堂应变技巧十六种 2038

(三)课堂应变情绪调控 2042

(四)教师的课堂果断 2045

四、教育机智的培养 2047

(一)教育偶发事件的特点 2049

(二)课堂偶发事件的原因 2049

(三)对偶发事件的反应 2052

(四)课堂偶发事件处理六法 2053

(一)调节课堂纪律的几种心理方式 2058

五、课堂调节技巧 2058

(二)制止不端行为的技巧 2059

附:南京十三中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六点要求 2060

附:北京某小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 2061

附:某中学教师教学工作常规 2065

附:某校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规范要求 2070

附:某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2071

附:北京某小学科任教师责任制 2073

附:北京某小学各科任教师责任制 2074

附:北京某中学教职工岗位责任制 2083

附:某小学美术书法老师岗位责任制 2087

附:某小学音乐老师岗位责任制 2088

附:某小学舞蹈健美辅导老师岗位责任制 2089

附:某小学体育教师岗位责任制 2089

附:北京某小学各科教师课堂教学责任制 2090

附:北京某小学教学行为管理要求 2095

附:荆门铁小教学常规 2101

附:天津中纺前街小学科任教师岗位责任制要求 2104

附:天津某小学体育教师职责 2105

附:江苏教院附中任课教师职责 2106

附:北海中学教师教学常规工作考评条例 2114

附:北海中学优秀教研组评选标准 2116

附:学生成绩评定标准 2118

附:教师备课要求 2119

附:教学质量管理条例 2120

附:北海中学学生作业要求 2122

附:学生一堂课要求 2122

(一)教师的语言行为 2125

一、师言的规范 2125

第六章 教师的语言艺术 2125

(二)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 2127

(三)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特点 2128

(四)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作用 2129

(一)对教师口头语言的要求 2130

二、师言的基本要求 2130

(二)教师口语表达的特点 2132

(三)教师口语表达的四字要求 2134

(四)科学规范,确切简明 2137

(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138

(六)语言文明,礼貌待人 2139

(七)准确生动,严谨纯洁 2142

(九)声音洪亮清晰 2145

(八)语言富有启发性 2145

(十)切忌语病 2146

(十一)要用普通话 2147

(十二)语言文雅流畅 2148

(十三)语言富有幽默 2149

(十四)语言讲究艺术 2151

(十五)语言标准适用 2153

(十六)语言生动形象 2154

(十七)师言的七忌七坚持 2156

(十九)师言技巧的训练 2159

(十八)师言的八戒与六性 2159

(二十)师言技能的十项标准 2161

三、师言的技巧 2164

(一)讲解语言的转换技巧 2166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种类 2169

(三)教学幽默语言的运用技巧 2171

(四)教学语言的发声技巧 2175

(五)教学语言的音量控制六法 2177

(六)教学语言的音调控制技巧 2180

(七)教学语言的速度控制技巧 2181

(八)讲授语言运用八技 2183

(九)教学语言的表达机智 2188

(十)课堂讲述语言的四种转化技巧 2189

(十一)教学语言行为的统一与变化 2192

(十二)创造课堂融洽气氛的五种语言技巧 2193

(十三)教学忌讳语十种 2195

(一)教学语言的自控性操作 2200

四、师言的操作技术 2200

(三)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操作 2201

(二)教学语言的个性化操作 2201

(四)教学语言的通俗性操作 2203

(五)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操作 2204

(六)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操作 2207

(七)教学语言的情感性操作 2208

(八)教学语言的直观性操作 2210

(十)教学语言的力效应操作 2212

(九)教学语言的针对性操作 2212

(十一)教师的教学语言素养 2215

(十二)课堂语言“二十一性” 2216

(十三)言语暗示的方法与原则 2223

(十四)教学语言的音调韵律美操作 2224

(十五)课堂教学语言三要 2225

(十六)教学语言的审美性操作 2227

(十七)教师要用美的语言进行教学 2228

(十八)教学语言的六种审美价值 2230

(十九)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操作 2235

附:“言教”的七言七不言 2238

附:讲课的语言艺术“五要” 2241

附:小学教师的教学语言 2242

附:教学“唠叨”的危害控制 2245

附:克服平直的教学语言行为 2249

(三)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 2251

(二)帮助学生学习 2251

第七章 教师的课堂问答艺术 2251

一、提问的功能 2251

(一)引起学习动机 2251

(一)课堂提问的适量控制法 2252

二、课堂提问的控制方法 2252

(四)评价功能 2252

(五)发问引起反馈作用 2252

(六)启发学生思考功能 2252

(二)课堂提问的时机控制法 2254

(三)课堂提问的难度控制法 2257

(一)问句选择的六种类型 2261

三、提问的技巧 2261

(二)提问角度的变换五型 2263

(三)课堂提问的几个技术性问题 2265

(四)课堂教学提问的四种方式 2266

(五)克服“满堂问”的五条有效途径 2268

(六)课堂提问的误区 2271

(七)课堂提问“六忌” 2272

(八)课堂提问十三要 2273

(一)问题编拟的策略与原则 2276

四、问题的设计技巧 2276

(二)课堂教学提问的优化设计十要素 2277

(三)提问的设计步骤 2282

(四)提问设计九要 2283

(五)课堂提问设计的十二种形式 2286

(一)回答学生质疑的五种方式 2291

五、答疑技巧 2291

(二)对不同学生质疑的解答方式 2292

(三)控制学生答问的艺术 2294

(四)学生质疑问题的课堂控制八法 2297

(五)课后答疑“八要” 2302

(六)候答与理答技巧 2304

(七)课堂提问后等待回答的策略 2306

(一)处理学生答问的四条策略 2307

六、启发与控制学生答问的技巧 2307

(二)课堂齐答的控制 2308

(三)课堂提问学生不作答的十五条对策 2310

(四)谈话提问的十二条操作策略 2316

七、问题式教学法的课堂模式 2319

附:北京培智中心学校关于教学工作的制度和要求 2320

附:北京培智中心学校关于作业批改的规定和要求 2322

附:常熟市某小学教师电教职技达标考核条例 2323

(一)课堂座位效应控制 2327

一、空间的利用 2327

第八章 教师对课堂空间与时间的控制艺术 2327

(二)课堂位置语操作 2330

(一)设定教学时间序列的方法 2331

二、课堂时间优化措施 2331

(二)课堂时间优化四策 2333

(一)课堂教学节奏的成分 2336

三、教学节奏控制艺术 2336

(二)课堂教学中的节奏特点 2337

(三)课堂的段落管理 2340

(四)课堂行为的变化和强化 2345

(五)教学节奏的调控机智 2347

(六)课堂节奏控制五原则 2348

(七)课堂节奏控制八条途径 2351

(八)课堂中的九种节奏及调节方法 2355

(二)教师拖堂的六种后果 2362

(一)课堂停止的策略与技巧 2362

四、课堂情绪控制技巧 2362

(三)控制课堂激情八要 2365

(四)课堂中的六种抑制行为 2369

(五)课堂个别抑制技术 2371

(六)课堂期望的五种方法 2372

(七)课堂中吸引注意力七法 2374

(八)课堂以静制动艺术 2376

(九)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三种基本功 2377

(十)课堂实用暗示调控十三技 2379

(二)教学内容正确 2385

(一)教学目的明确 2385

第九章 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及不良教学行为的矫正 2385

一、课堂教学六条基本要求 2385

(三)教学思路清楚 2386

(五)教学方法灵活 2387

(四)学生思维活跃 2387

(六)教学效果明显 2388

(二)激疑吸引式 2389

(一)目标启发式 2389

二、启发式教学二十式 2389

(三)提问启发式 2390

(四)比喻启发式 2391

(五)反诘启发式 2392

(六)提示启发式 2393

(八)情境启发式 2394

(七)点拨疏通式 2394

(九)示范启发式 2395

(十一)对比启发式 2397

(十)类推启发式 2397

(十二)直观图示式 2398

(十三)讲练引导式 2399

(十五)探究引路式 2400

(十四)研讨启发式 2400

(十七)情感启发式 2401

(十六)假设式启发 2401

(二十)语言动作式 2403

(十九)故谬激思式 2403

(十八)自学指导式 2403

(二)客观性原则 2405

(一)方向性原则 2405

三、中小学教学常规五原则 2405

四、教学行为的八个特征 2406

(五)规范性原则 2406

(三)可测性原则 2406

(四)可行性原则 2406

(三)规范性 2407

(二)社会性 2407

(一)目的性 2407

(七)自觉性 2408

(六)角色性 2408

(四)一致性 2408

(五)创造性 2408

五、教学劳动的基本准则 2409

(八)有效性 2409

(一)实现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 2411

六、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作用 2411

(二)对学生有利的教育因素 2412

(一)新教师的三种教学过失行为矫正 2413

七、教师不良教学行为的矫正 2413

(二)教学行为的误区 2415

(三)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七种随意行为 2418

(四)教师课堂行为小节及调控 2419

(五)不良教育行为及矫正方法 2423

附:孔子论教师“诲人不倦”的教学行为准则 2427

附:北京市第五中学教学思想规范十条 2429

附:某校教研组长工作常规 2431

附:某校教学管理常规 2433

附:哈尔滨市某校教师教学常规 2434

附:陕西三原县南郊中学教学六环节基本要求四十条 2436

附:三阳中心小学数学教学情况调查 2441

附:北京八中教学工作常规 2445

附:教学现代化的九条建议 2449

附:美国学校优秀教师二十六条行为守则 2453

附:麦肯二十八种积极教学行为 2455

附:美国学校搞好教学的五十六条规则 2457

附:教师课堂自我结束的十三条准则 2460

附:小学数学教学常规 2464

附:体育课的常规教学要求 2470

附:课堂教学五忌 2471

附:教师课堂一得 2473

一、坐班制与弹性坐班制 2477

第一章 教师工作制度 2477

第七编 教师的工作管理 2477

(二)微观放开后,实行宏观管理措施 2479

(一)实行弹性坐班制,微观上要放开 2479

二、跟班制与学年更新制 2480

(三)实行弹性坐班制,对教师的微观和宏观上的表现,必须有专人负责检查考核 2480

三、科任制 2483

(二)科任教师工作安排的原则 2484

(一)科任制的优缺点 2484

(三)安排教师课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485

(四)教学工作的几个环节 2486

(二)班主任的职责 2492

(一)班主任制的优缺点 2492

四、班主任制 2492

(三)对班主任教师的素质要求 2493

(一)向全体教师提出备课要求 2500

一、教学准备管理 2500

第二章 教师的教学工作管理 2500

(二)督促教师写好教案 2502

(四)对教师备课成果的奖惩机制 2503

(三)教学管理者应为教师备课创造有利环境与条件,保证他们能集中精力备课 2503

(一)教学管理者要为师生上课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气氛 2504

二、上课管理 2504

(二)搞好课堂听课活动 2505

(三)鼓励教师使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2507

(一)使教师了解布置作业应注意的事项 2508

三、布置与批改作业管理 2508

(二)教学管理者必须指导教师做好作业指导工作 2509

四、课外辅导管理 2511

(三)教学管理者必须指导教师做好作业的批改与讲评 2511

(一)教学管理者管理教师课外辅导的几个原则 2512

(二)在课外辅导中,教学管理者应该协助教师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513

(一)根据工作需要 2516

五、教学工作安排原则 2516

(二)进行适当搭配 2520

(三)依靠全体教师 2524

(一)选配班主任的意义 2530

一、选配班主任 2530

第三章 班主任工作管理 2530

(二)班主任的素质 2531

(三)物色挑选班主任的途径和方法 2534

(二)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依据 2535

(一)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必要性 2535

二、指导班主任做好工作计划 2535

(三)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原则 2536

(五)班主任工作计划的种类和内容 2537

(四)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基本结构 2537

三、指导、检查和督促班主任工作 2538

(二)指导、检查、督促班主任进行班集体建设 2539

(一)明确班主任工作职责 2539

(三)检查、督促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实施 2541

(五)指导、检查、督促班主任进行学生个别教育指导 2542

(四)指导、检查、督促班主任做好工作总结 2542

(一)班主任岗位责任制 2543

四、建立和完善班主任的工作制度 2543

(二)班主任计划总结制度 2544

(四)班主任工作会议制度,即学校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的制度 2545

(三)班主任教育研究制度 2545

(八)检查、评比制度 2546

(七)班主任晨检制度 2546

(五)班级日记制度 2546

(六)家长工作制度 2546

(十一)班主任业务档案制度 2547

(十)班主任的奖励、惩罚制度 2547

(九)班主任的学习进修制度 2547

(二)班主任的威信 2549

五、尊重班主任的工作职权……………………………(2549 )(一)班主任的职权 2549

(四)尊重班主任的工作职权 2551

(三)班主任威信对学生的作用 2551

(一)加强对班主任的领导 2553

六、加强对班主任的领导和培养 2553

(二)加强对班主任的培养 2555

七、班主任的考核、奖惩、晋级 2558

八、班主任的教育科学研究 2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