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
第一编 青年学基本理论 3
第一章 引论:一门年轻的科学——青年学 3
第一节 人类青年观的变迁史 4
一、人类原始社会中的青年观 4
二、古代农业社会中的青年观 6
三、近代工业社会中的青年观 7
四、现代社会中的青年观 9
第二节 青年理论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10
第三节 青年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5
一、青年学的研究对象 15
二、青年学的研究内容 18
第四节 青年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19
一、青年学的学科性质 19
二、青年学的研究原则 21
三、青年学的研究方法 24
第二章 青年发生论 27
第一节 青年个体的发生过程 27
一、青年现象的产生 27
二、青年期的形成与确定 30
三、青年概念的变化与发展 36
第二节 青年群体的发生过程 40
一、 青年群体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40
二、青年学生群体的发生过程 42
第三节 青年的发生理论 45
一、生物发生论 46
二、社会发生论 49
三、心理发生论 52
四、文化发生论 58
第三章 青年本质论 61
第一节 青年期人生发展的本质特征 62
一、青年生物成熟与社会成熟的整体统一性 63
二、青年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整体统一性 68
三、青年现实存在与未来前景的整体统一性 72
一、青年社会地位的本质特点 75
二、青年的角色扮演 (1 75
第二节 青年一代在社会历史中的本质特性 75
二、青年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 79
三、青年社会作用的本质特点 83
第二编 青年的成长规律 89
第四章 青年生理 89
第一节 青春期的发生原理 89
一、什么是青春发育期 89
二、青春发育的基本过程 91
三、青春发育的提前趋势 92
第二节 青春期的生理特征 96
一、身体形态巨变 96
二、体内机能健全 98
三、神经系统发达 100
四、内分泌的发展 101
五、性的成熟 102
第三节 青春期生理卫生指导 104
一、 青春期的卫生保健 104
二、 青春期性教育 110
第五章 青年心理 114
第一节 青年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114
一、 青年心理发展的本质特征 114
二、 影响青年心理发展的条件 118
第二节 青年的智力发展 122
一、记忆力的发展 122
二、思维力的发展 123
三、想象力的发展 124
第三节 青年的情绪与情感 125
一、青年情绪情感的发展内容 126
二、青年感情生活的特点 129
一、需要的基本概念 131
第四节 青年的需要 131
二、青年需要的基本特点 133
第五节 青年的自我意识 135
一、自我意识的基本概念 135
二、青年自我意识的发生过程 136
三、青年的自我发现 139
四、青年自我意识的演化规律 143
第六章 青年社会化 151
第一节 青年社会化过程 152
一、青年社会化的一般概念 152
二、青年社会化的类别 156
三、青年社会化的历程 162
四、青年社会化的实现 166
第二节 青年的角色意识与行为 169
一、角色及青年社会角色行为的培养 169
第三节 青年的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185
一、人际沟通的概念与工具 185
二、青年人际沟通的障碍与沟通技巧 189
三、青年人际关系的类型与方式 194
第七章 青年的思想观念 201
第一节 青年思想意识的形成规律 201
一、青年思想意识的概念 201
二、影响青年思想意识发展的因素 202
三、青年思想意识的一般特点 208
四、当代青年思想意识的特点 209
第二节 青年期世界观的发展 216
一、世界观的一般概念 216
二、青年世界观的形成过程 217
三、青年世界观的形成特点 219
四、当代青年世界观的发展特征 221
第三节 青年期人生观的发展 223
一、人生观的一般概念 223
二、青年人生观的形成过程 225
三、青年人生观的分类 227
四、当代青年人生观的特点 229
第四节 青年期价值观的发展 231
一、青年价值观的概念 231
二、青年价值观的结构与分类 232
三、青年价值观的发展特点 234
第五节 青年期道德观的发展 236
一、道德观的一般概念 236
二、青年道德观的结构 237
三、影响青年道德观形成的直接因素 238
四、青年道德内化过程的类型 240
五、青年道德观的发展过程 241
六、当代青年道德观的基本特征 242
第三编 青年的人生发展 247
第八章 青年的学习与成才 247
第一节 青年学习与成才的基本概念 248
一、学习与成才的基本含义 248
二、学习与成才的相互关系 251
第二节 青年学习的过程及特点 253
一、学习的内容 253
二、学习的过程 259
三、学习的方法 269
第三节 青年成才的过程及指导 276
一、青年成才的过程与特点 276
二、青年成才的指导 282
一、青年劳动就业意识的产生及形成过程 289
第一节 青年劳动就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289
第九章 青年的劳动与就业 289
二、青年就业意愿的特征 291
三、青年就业意识的完善与发展 293
第二节 青年的择业心理 294
一、青年择业的心理动机 294
二、青年择业的价值判断 297
三、青年择业目标的实现方式 301
第三节 青年的职业流动 303
一、青年职业流动的诱因 303
二、青年职业流动的特点 307
三、青年职业流动的引导 309
第四节 青年的失业与再就业 313
一、青年失业产生的原因 313
二、青年失业的控制 319
三、青年再就业的实现途径 326
第十章 青年的爱情、婚恋与家庭 330
第一节 青年爱情的本质、特征及其功能 330
一、青年爱情的内涵和外延 330
二、青年爱情的本质 336
三、青年爱情的特征 342
四、青年爱情的心理机能及其内在机制 347
五、青年爱情运行的社会形式 350
第二节 青年的恋爱 351
一、青年的择偶价值取向 351
二、青年恋爱中的相互吸引 366
三、青年恋爱中的社会互动 377
第三节 青年的婚姻与家庭 385
一、青年婚姻的基础与结婚动机 385
二、青年婚姻缔结的途径 386
三、青年婚姻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388
四、青年的婚姻满意要素 389
五、青年婚姻家庭中存在的社会问题 391
第十一章 青年的生活方式 398
第一节 青年生活方式的概念 398
一、什么是青年生活方式 398
二、青年生活方式的结构和类型 401
第二节 青年的消费方式 403
一、青年消费的概念 403
二、青年的消费结构 405
三、青年的消费观念 406
四、青年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408
第三节 青年的交往方式 411
一、青年交往的类型 411
二、青年交往的范围和目的 413
一、闲暇时间的含义 415
第四节 青年的闲暇时间 415
二、青年闲暇时间的拥有量 416
三、青年闲暇时间的消度方式 416
第四编 青年的社会存在 423
第十二章 青年群体 423
第一节 青年群体的形成及其特点 424
一、形成青年群体的心理基础 424
二、青年群体的一般特点 427
第二节 青年群体的分类及其构成 429
一、青年群体的类型 429
二、青年群体的构成 434
第三节 青年群体动力学 437
一、青年群体的规范与压力 437
二、青年群体的内聚力 442
三、青年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445
一、信息沟通作用 448
二、情感沟通作用 448
第四节 青年群体的社会作用 448
三、相互激励作用 449
四、相互帮助作用 450
五、价值导向作用 450
六、效率优势作用 451
七、满足特殊需求的作用 451
八、促进和干扰的作用 452
第十三章 青年组织 456
第一节 青年组织的形成及其特点 456
一、青年组织的形成过程 456
二、青年组织的本质与特点 458
第二节 青年组织的结构类型 462
一、青年组织的要素结构 462
二、青年组织的主要类型 463
一、青年组织满足成员需要的功能 464
第三节 青年组织的社会性功能 464
二、青年组织维护青年权益的功能 466
三、青年组织参与社会的功能 467
四、青年组织辅助党政工作的功能 469
五、青年组织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 470
第十四章 青年运动 473
第一节 青年运动概述 473
一、什么是青年运动 473
二、青年运动的基本特点 475
第二节 中外青年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479
一、国外青年运动的历程 479
二、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 484
第三节 青年运动的社会作用 489
一、揭示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 489
二、改变自身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 490
三、发挥特定优势,促进社会观念形态的更新与变化 491
四、提供实践舞台,锻炼造就大批青年人才 492
第十五章 青少年问题 494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问题 494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概述 494
二、青少年期主要心理问题 497
三、青少年期的心理保健 502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问题 505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类型 505
二、青少年犯罪的主体的变化 507
三、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态 508
四、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510
五、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 511
第三节 青少年其他社会问题 513
一、学霸 513
二、逃学 514
三、未婚同居,婚前性关系 515
四、自杀现象 516
五、吸毒 518
第十六章 青年文化 520
第一节 青年文化概述 520
一、青年文化的基本概念 520
二、青年文化的结构分析 525
三、青年文化的存在状态 528
第二节 青年文化的主要功能 533
一、社会预警器功能 533
二、文化反哺功能 534
三、文化过滤功能 536
第三节 青年文化的发展与未来 538
一、90年代西方青年文化新取向 538
二、后冷战时代青年文化嬗变及其走向 541
三、二元结构的社会与青年文化的未来 544
后记 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