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编 建国前工业源流 1
第一章 工业的起源(距今约四五十万年前至夏商周时期) 1
第一节 打制石器工具 1
第二节 石器工具品种的增加和制造技艺的进步 5
第三节 原始工业及其制造技艺 9
一、原始制陶业 9
二、原始木制农具 12
三、其他原始工业 14
第二章 古“云中”地区工业的初兴(春秋战国时期) 20
第一节 建材建筑业 21
一、赵长城的建筑工艺 21
二、古“云中”城的建筑设计和筑城技术 22
第二节 青铜冶炼制造业 23
第三节 货币制造业 25
第四节 冶铁及铁器制造业 27
第五节 木器及车辆制造业 29
第六节 弓箭制造业 31
第一节 烧制业 33
第三章 古“云中”、“定襄”一带工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 33
一、窑室结构 34
二、制陶业 35
三、砖瓦制造业 36
四、石灰烧制业 38
木炭烧制业 38
第二节 冶制业 38
一、冶铁技艺 39
三、军用制品 41
二、铁制品 41
四、其他金属冶炼制造业 45
第三节 铁木复合农具制造业 48
第四章 古“盛乐”、“丰州”一带工业的不断提高(北魏隋唐时期) 51
第一节 冶制业 51
一、钢铁冶制 51
二、其他金属冶制 52
第二节 烧制业 53
第三节 酿造业 55
第五章 古“丰州”一带工业的充实(辽金元时期) 57
第一节 冶制业 58
第二节 釉瓷制造业 60
第三节 造纸、印刷业 61
第四节 火药和火药武器制造业 63
第五节 其他工业 64
第六章 “归绥”一带工业的复苏(明清时期) 66
第一节 “归化”、“绥远”城的建造及建材建筑业 66
第二节 金属冶制业 68
第三节 皮毛加工业 70
第四节 粮油、食品加工和少数民族用品业 71
第五节 清末“归化”、“绥远”一带工业概况 73
第七章 “归绥”地区工业的缓慢发展(中华民国时期) 75
第一节 煤炭采掘与煮盐业 76
第二节 电力、面粉加工、毛纺织及印刷业 77
第三节 “归绥”工业的困境 78
一、帝国主义对资源的掠夺及对产品的排挤 78
二、日 79
本帝国主义对工业的践踏 79
三、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工业的破坏 81
第四节 “归绥”地区工人的革命斗争 83
第一节 工业生产的恢复 87
第八章 社会主义工业的萌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87
第二编 社会主义工业的形成与发展 87
第二节 国营工业主导地位的形成 89
第三节 生产自救企业的兴办和对私营工业的改造扶持 93
一、生产自救企业的兴办 93
二、对私营工业、手工业的改造扶持 93
第四节 社会主义工业管理体制的初建 95
第五节 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 96
第六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各行业概况 98
一、纺织工业 98
二、机械工业 100
三、食品工业 101
四、建材工业 105
五、电力工业 107
六、其他工业 108
第九章 社会主义工业的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11
第一节 个体手工业、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1
一、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1
二、对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工业骨干企业的建立 116
一、全民所有制企业管理体制与规章制度 117
第三节 工业管理体制与制度 117
二、公私合营企业的管理 118
三、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管理 119
四、工业企业管理机构 119
第四节 增产节约运动的发展 120
第五节 “一五”时期各行业概况 121
一、纺织工业 121
二、机械工业 123
三、食品工业 125
四、建材工业 127
五、电力工业 129
六、其他工业 130
第十章 社会主义工业的充实(第二个五年计划至“文化大革命”前) 134
第一节 工业基础的形成 134
第二节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贯彻 137
第三节 增产节约运动的深入发展 140
第四节 社队工业的涌现 143
第五节 企业管理制度的加强与机构沿革 144
第六节 少数民族用品工业 147
一、纺织工业 149
第七节 “二五”时期至“文革”前各行业概况 149
二、机械工业 152
三、食品工业 155
四、建材工业 158
五、电子工业 159
六、化学工业 161
七、冶金工业 163
八、电力工业 165
九、其他工业 168
第一节 “文革”时期工业概况 171
第十一章 “文革”时期的工业(1966年至1976年) 171
第二节 工业管理机构的变化 176
第三节 区街工业的大量涌现 177
第四节 动乱中的工业科研工作 179
第五节 少数民族用品工业 181
第六节 “文革”时期各行业概况 181
一、纺织工业 181
二、机械工业 183
三、食品工业 187
四、电子工业 189
五、建材工业 191
六、化学工业 192
七、电力工业 194
八、其他工业 195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新局面的开创(1976年至1986年) 199
第一节 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工业 199
第二节 工业调整成效显著 205
第三节 整顿给企业带来了活力 207
第四节 加强企业管理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210
第五节 设备的更新改造 214
第六节 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及管理 217
第七节 工业科研机构的扩大与提高 219
第八节 工业科研成果的涌现及应用 223
第九节 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初见成效 227
第十节 改革给工业带来生机 228
第十一节 新时期工业管理机构变化 233
第十二节 发展中的少数民族用品工业 236
第十三节 乡镇(社、队)工业的充实提高 237
第十四节 个体工业的新生与发展 240
第十五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时期各行业概况 242
一、纺织工业 242
二、机械工业 247
三、食品工业 251
四、电子工业 255
五、化学工业 259
六、建材工业 262
七、冶金工业 268
八、电力工业 271
九、其他工业 274
一、呼和浩特优质产品、优秀新产品、地方名牌产品简表 279
二、呼和浩特主要工业经济情况简表 288
三、呼和浩特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项目简表 296
第三编 回顾与展望 307
第十三章 呼和浩特工业发展的回顾 307
第一节 建设成就 307
第二节 经验与差距 308
第十四章 呼和浩特工业前景的展望 316
第一节 奋斗目标 316
第二节 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317
第三节 主要措施 320
附:呼和浩特部分工业企业概况 323
附表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