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1
第一章 制戒因缘 1
第一节 概述 1
目录 1
第二节 制戒因缘 2
第三节 首次制戒 3
第四节 制戒十利 7
第五节 以戒为师 9
第二章 律藏的结集和形成 12
第一节 第一次结集 12
第二节 第二次结集 14
第三节 戒律在印度的弘传 16
一 大天五事 16
二 部派的分裂 19
一 五部律 21
第四节 律宗经典 21
二 二十部律 23
三 大乘戒律 26
第三章 戒律在中国的弘传和发展 28
第一节 律藏的初期传播 28
第二节 戒律的翻译 30
一 《僧祇心戒》 30
二 《十诵律》 30
三 《四分律》 31
四 《僧祇律》 32
五 《五分律》 32
六 戒律五论 32
七 一切有部的其他戒律 33
一 《十诵律》独盛时期 34
第三节 戒律在中国的弘传 34
二 《僧祇律》的兴起 35
三 《四分律》的突起 35
第四节 中国律宗的创立和发展 36
一 中国律宗的创立 36
二 南山律宗的传承 39
第五节 中国律宗的衰落 41
第六节 大乘戒律的弘传 42
一 大乘戒律 42
二 大乘戒律的特点 43
三 大乘戒律的弘传 45
四 天台宗的离相戒法与以心持戒 46
五 禅宗的无相戒法和百丈清规 49
一 中国律宗初祖——昙摩迦罗尊者 53
第七节 重要律师 53
二 求那跋摩尊者 54
三 僧祐律师 55
四 慧光律师 56
五 智首律师 57
六 道宣律师 58
七 法砺律师 60
八 怀素律师 61
九 义净律师 62
十 元照律师 64
十一 三昧律师 65
十二 蕅益大师 66
十三 弘一律师 67
第一节 简述 69
第四章 佛教戒律概述 69
第二节 三归依 71
第三节 五戒 75
一 不杀生戒 75
二 不偷盗戒 78
三 不邪淫戒 79
四 不妄语戒 81
五 不饮酒戒 83
六 受持五戒的利益 86
第四节 八关戒斋 88
一 简述 88
二 八关戒斋的内容 91
三 戒斋清净与六念 94
一 出家及出家戒 97
第五节 沙弥戒及沙弥尼戒 97
二 沙弥和沙弥尼戒 101
三 式叉摩尼法 109
第六节 比丘戒及比丘尼戒 111
一 概述 111
二 戒与律 113
三 比丘戒条 114
四 比丘戒与比丘尼戒的同异 117
五 重要戒法 120
第七节 菩萨戒 125
一 菩萨戒简述 125
二 声闻戒与菩萨戒 126
三 性戒与遮戒 130
四 菩萨戒的十重戒 132
五 菩萨戒的轻戒 136
六 菩萨戒的持守 140
七 菩萨的忏悔法 141
八 菩萨的说戒布萨 142
第五章 佛教戒律的原理 144
第一节 戒律的基本原理 144
一 戒律的目的 144
二 启迪本体 显发戒体 145
三 止恶行善 146
第二节 戒律的精神和目标 146
一 戒律的基本精神 146
二 戒律的实践精神 147
第三节 律宗的判教 149
一 大乘各宗的判教 149
二 律宗的判教 153
第四节 制教的有关理论 154
一 性戒与遮戒 154
二 止持与作持 155
三 舍戒 156
四 律宗四科 157
第五节 戒体论 160
一 戒体与业论 161
二 戒体的种类 164
三 戒体的性质 165
四 戒体有关的问题 167
第六章 重戒守律 振兴佛教 169
第一节 戒行关系佛教兴衰 169
第二节 戒行废弛的原因 171
第三节 重戒守律 振兴佛教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