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的文化批评》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曹萌著
  • 出 版 社:北京:研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01680138
  • 页数:282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序 1

前言——古代士人人文情怀与小说研究的关注点 5

第一章 李贽与明末及清代自传体笔记小说 11

引言 11

一、自传体小说的渊源 13

二、李贽思想与自传体笔记小说的形成 15

三、明末自传体笔记小说折射的李贽思想 22

四、清代亲历题材小说对‘独抒性灵”传统的继承 24

五、结语 28

第二章 明末社会思潮对《红楼梦》的影响 31

一、明末启蒙思潮及其对小说界的影响 31

二、明末小说思潮影响《红楼梦》的具体表现 37

三、明末社会思潮影响《红楼梦》的主要原因 46

四、结语 48

第三章 蒲松龄的双重人格与《聊斋志异》蕴涵的文化传统 50

一、清初社会思潮与蒲松龄的双重人格 50

二、《聊斋志异》与不平则鸣的抒愤传统 53

三、《聊斋志异》与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57

四、《聊斋志异》与“以幻为真”的文言小说传统 59

五、结语 62

第四章 《红楼梦》:中国古代文学婚爱描写的终结 64

一、中国古代文学婚爱理想的发展 65

(一)英雄美人 65

(二)才子佳人 66

(三)才子佳人婚爱模式的造成 69

(四)对浪子荡妇婚配的张扬 71

二、《红楼梦》婚爱描写的超越性 72

(一)直面人生以残缺为美 73

(二)青梅竹马而非一见钟情 81

(三)三角恋爱而非设置阻隔 82

三、知音模式的确立 86

第五章 《红楼梦》逻辑思维的艺术表现及其原因 92

一、人物安排表现的逻辑思维 93

二、人物出场的“序幕”与“造势” 95

三、人物冠名的逻辑内涵 101

四、对立统一的艺术描写 102

引言 106

第六章 《绿野仙踪》的思想倾向 106

一、史书笔法描述历史真实的倾向 108

二、对主人公出家原因的严肃描述 115

三、展示儒家人生情怀的倾向 118

四、结语 122

第七章 《歧路灯》对《金瓶梅》的模仿与超越 124

一、《歧路灯》对《金瓶梅》的模仿 124

(一)以道学心肠教诲人生 124

(二)题材选取上以家庭生活为核心 132

(三)相同的情节组织机制 134

二、《歧路灯》对《金瓶梅》的超越 136

(一)作者思想境界的超越 136

(二)笔调轻松 137

(三)插叙手法的运用 138

三、结语 139

第八章 《歧路灯》的教育思想倾向 140

引言 140

一、智育与体育相兼的思想 141

二、注重教师的自身素质 145

三、提倡学问与实践结合 150

四、结语 156

第九章 明清小说家居住地交通状况与创作题材选取 158

引言 158

一、交通条件与人的思想观念 160

二、蒲松龄:居地交通制约小说家思想一例 161

三、《金瓶梅》、“三言”:交通发达地区的商业小说 163

四、交通条件的环境作用及其小说影响 164

五、士人商业心态与读者接受 166

第十章 清代通俗小说的学术语体 169

一、清代通俗小说学术语体的表现 170

二、清代通俗小说学术语体的成因 180

三、结语 186

第十一章 清代通俗小说的心理描写 188

一、梦:清代通俗小说心理描写的主要形式 188

二、清代通俗小说心理描写的文学基础 199

三、明代通俗小说心理描写的影响 200

第十二章 清代长篇通俗小说的汉民族意识倾向 204

一、题材选取上侧重明代故事的倾向 204

二、称扬高蹈出世的倾向 208

三、炫耀才学的倾向 213

四、批判性描写本朝人物故事的倾向 215

第十三章 近期清代小说研究的几个意见 223

一、中国古代娼妓小说在清代的嬗变 223

二、明清长篇通俗小说的差异 225

(一)人话诗阐释:明清长篇通俗小说开头部分差异 225

(二)文白相间与纯粹白话的区别 228

(三)“说话”与描写:明清长篇通俗小说叙述方法差异 230

三、清代的汉化与其时小说创作繁荣 230

四、研究《儒林外史》新思路 231

(一)《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对科举态度之比较 231

(二)拓宽《儒林外史》研究的视野 232

五、清代通俗小说中的诗与诗论 233

引言 238

第十四章 近代改革思潮及其对诗文、小说影响 238

一、近代社会思潮及其发展的阶段性 239

二、鸦片战争至洋务运动时期的启蒙思潮与文学 240

三、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的改良思潮与文学 246

四、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思潮与文学 250

五、结语 254

第十五章 附录:古代汉语通俗过程对白话小说发展的影响 256

一、古代汉语的时代化进展与白话小说“敷演”方法 256

二、骈俪文的散文化过程与白话小说韵散相间叙述模式 265

三、世俗化的语言思潮与小说理论中的“通俗论” 270

四、结语 275

主要参考书目 276

后记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