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一 问题的提出 1
二 文献分析 7
三 行为博弈与制度变迁 27
四 全书结构 33
第二章 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型 39
一 政府的制度—行为分析 42
二 机会主义:中央与地方的分歧 55
三 机会主义与政府间博弈:一个考察视角 73
四 小结 81
第三章 市场化改革与土地管理制度变迁:1949—2005 82
一 市场化改革: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84
二 土地保护政策和系统 102
三 中国土地保护政策的绩效 110
四 小结 130
第四章 产权消散与攫取软约束:博弈基础 131
一 产权、所有制与效率损失:一个分析的框架 135
二 三重分割:中国土地产权结构剖析 141
三 产权消散与集体行动困境 152
四 小结 158
第五章 经营型政府与政策内生性均衡:土地市场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 160
一 有偿使用与土地收益分散化 161
二 政策变迁的路径考察 171
三 政策的内生性均衡分析 181
四 小结 188
第六章 组织困境:围绕土地市场的规制与反规制 189
一 官僚组织的经济学 190
二 制度设计与中央控制 193
三 信息难题与行为激励 205
四 分配格局与管理体制调整 212
五 小结 226
第七章 结束语 228
一 中央与地方之间由“零和博弈”日益转变为“非零和博弈” 231
二 地方机会主义成为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重要变量 234
三 以官僚控制的方式解决机会主义难题的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 238
四 加强地方官员与地方之间的“共容性利益”是解决机会主义危害的根本途径 239
附录 中国土地调控重大政策一览表(1986—2008) 242
参考资料 254
后记 261
图1-1 全书的逻辑框架 36
图3-1 2005年全国土地利用状况 83
图3-2 中国与世界部分国家人均耕地比较(单位:亩) 83
图3-3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90
图3-4 土地供应方式的“双轨制” 93
图3-5 1999—2005年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比例 96
图3-6 1997—2006年新增建设用地、建设占用耕地统计 101
图3-7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系统 106
图3-8 中国现行土地保护政策体系 109
图3-9 中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112
图3-10 中国耕地增减情况 113
图3-11 1949—2005年耕地总量和人均量变化 114
图4-1 中国国有土地产权束示意 133
图4-2 产权的形成 137
图4-3 产权分割造成的资源损失 140
图4-4 中国土地产权体系 152
图5-1 土地市场的政府垄断供给 180
图6-1 中国土地租费体系 214
图6-2 中国土地管理架构(1986—1997) 220
图6-3 中国土地管理架构(1998—2003) 221
图6-4 中国土地管理架构(2004— ) 224
表2-1 中央、地方官员的目标函数差异 55
表2-2 共容性利益的制度差异 72
表3-1 中国土地的所有权 86
表3-2 1993—2005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划拨情况 94
表3-3 中国东中西部城市建成面积增加情况 98
表3-4 中国1996—2003年土地开发面积情况 99
表3-5 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分类和目标 105
表3-6 1983年以来耕地变化情况 116
表3-7 建设占用耕地量对耕地净减少量的影响的回归分析 117
表3-8 1997—2006年房价收入比变动情况 124
表3-9 2005年房价收入比与商品住宅购买力分析 125
表4-1 土地产权在中央、地方政府之间的分割 150
表4-2 土地保护的成本—收益分析 153
表4-3 土地超常规开发的成本—收益分析 154
表5-1 1993—2005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划拨情况 164
表6-1 2002年以来主要的土地执法检查运动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