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庞卓恒著(天津师范大学)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04014333X
  • 页数:30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八五”重点项目成果。作者通过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对比分析,以正本清源的方式重新认识、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并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本书共三编,分别为“唯物史观的再认识”、“唯物史观与中国史研究”和“唯物史观与西方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作者致力于澄清简单化、僵化和教条主义倾向对唯物史观的偏颇理解,以及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对唯物史观的误解和曲解,阐发作者对学界长期论争的诸如五种社会形态、亚细亚生产方式、中西封建社会延续时间长短悬殊等问题的独到见解;探讨当代西方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等问题。本书是由教育部研究生办公室推荐,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定通过的研究生教学用书,适合哲学、史学和相关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作相关学科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1

甲编 唯物史观的再认识 1

第一章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1

第一节 偏颇、诘难和困惑 1

第二节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8

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 16

第二章 历史发展规律的再认识 23

第一节 什么是规律 23

第二节 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37

第三节 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上):社会历史阶段的不可跨越性和可跨越性 47

第四节 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下):自然条件的制约与人类控制自然界能力的发展 54

第五节 历史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 57

第三章 殊途同归的东西方历史路向的求索——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意义 64

第一节 怎样追寻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本义 64

第二节 联系《草稿》看《序言》 67

第三节 马克思怎样看待当时的东方社会 73

第四节 60年代以后马克思笔下的东方社会 76

第五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启导意义 78

第四章 从多样性探寻规律——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的启示 85

第一节 探索的背景和目的 86

第二节 未有终结的求索 94

第五章 历史发展动力的再认识 102

第一节 “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 102

第二节 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看历史动力 110

第三节 怎样看待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动力 114

乙编 唯物史观与中国史研究 120

第六章 唯物史观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 120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 120

第二节 从百家争鸣中逐步取得共识 123

第三节 怎样看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阶段和春秋战国之际的大变革 133

第七章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和资本主义萌芽滞缓原因的探索 144

第一节 因果关系的困惑 145

第二节 中西封建社会劳动者物质生产能力发展历程的比较 154

第三节 根本原因和多种因素的作用 163

第四节 历史对现实的启示 169

第八章 中西历史文化比较及其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174

第一节 第一次高潮的回顾 175

第二节 世纪末的高潮·与世纪初的比较 192

第三节 历史文化比较的理论、方法论探讨 199

第四节 文化观、方法论与实证比较 208

丙编 唯物史观与西方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229

第九章 唯物史观与西方史学的危机和变迁 229

第一节 唯物史观激起的反响 229

第二节 西方传统史学的危机和新史学的兴起 238

第三节 新史学的勇猛推进和踟蹰徘徊 244

第十章 面临二难抉择的历史哲学 259

第一节 哲学和历史哲学·“思辨的历史哲学”和“批判的历史哲学” 259

第二节 唯心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对峙 265

第三节 回避不了的本体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峙 287

主要参考书目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