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一 北洋派 7
1 袁世凯小站练兵 7
2 袁世凯不学多术 11
二 辛亥革命 17
1 引子 17
2 四川争路风潮 21
三 武昌起义 27
1 艰苦的历程 27
2 共进会、文学社 29
3 前夜 31
4 八月十九日(十月十日) 32
5 黎元洪出任都督 37
6 湖北军政府 41
1 荫昌奉命督师 47
四 清政府仓皇应变 47
2 袁世凯任湖广总督 48
3 袁世凯内阁 50
4 北方的突变 54
5 李志隽:滦州记事 58
五 袁世凯纵横捭阖 63
1 和战的转捩点 63
2 汉口汉阳战 67
六 革命狂潮的振幅 73
1 湖南及九江 73
2 上海 74
3 江苏 76
4 浙江 78
5 四川 80
6 山西及西北 83
7 云贵 84
8 广西 86
9 广东 87
10 福建 89
11 山东 90
12 滦州独立 92
13 关外 93
七 东交民巷的幕後活动 95
八 南北议和的历程 101
1 和谈的试探 101
2 南阳路北的赵宅 105
3 孙中山回国 108
4 唐绍仪南来 109
5 召集临时国会的建议 114
6 和谈忽生波折 117
7 清室退位 121
九 论史者言 127
1 党人意见之分歧 127
2 南北之歧见 130
3 吴铁城的回忆 133
4 杨玉如的跋语 135
十 民国初建 139
1 政党的演化 139
2 初期政党的特异性 144
3 唐阁夭折 148
4 唐去赵来之局 152
5 孙中山入京 156
6 党人与党见 160
1 宋案的线索 165
十一 刺宋案大波澜 165
2 蔡寄鸥的说法 169
3 吴铁城的追忆 171
4 宋案的文献 172
5 武士英的来由 176
6 「哭渔父」 181
7 黄远生笔下之宋案 182
8 讨袁军旋起旋败 187
9 袁世凯的铁锤 191
10 两段插曲 196
11 楚狂之歌 199
十二 政党的起伏 201
1 熊内阁时期 201
2 插说张季直 205
3 徐世昌任国务卿 207
1 白狼的传奇 211
十三 内忧外患交迫而来 211
2 朱尔典访袁世凯 215
3 欧战前後 218
4 中日交涉 223
十四 洪宪皇帝 229
1 新华春梦 229
2 帝制的先声 235
3 筹安会 238
十五 反帝制运动 251
1 一般民心的向背 251
2 北洋派将领的意向 252
3 中华革命党 255
4 进步党诸领袖 257
1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 259
十六 护国军战役 259
2 蔡锷云贵起义 263
十七 反帝制的军事动态 269
1 旧国民党各派 269
2 滇军 272
3 广西独立 275
4 四川的反应 279
5 护国军作战 281
6 陈宦的意向 284
7 袁世凯取消帝位 287
8 广东独立运动 289
9 岑春煊在肇庆开府 293
10 南京会议 295
11 袁皇帝死後 299
1 粱启超论袁世凯 303
十八 袁世凯死亡以後 303
2 新旧约法之争 304
3 余事 309
4 李剑农论世变 313
十九 史料述评 315
1 吴玉章:辛亥革命 315
2 周善培:川路事件 319
3 全汉昇:铁路国有问题 323
4 李剑农:中国现代政治史 326
5 李劼人:大波 329
6 蔡寄鸥:鄂州血史 332
7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335
8 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 336
二十 辛亥——丙辰大事记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