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边缘话语 1
调色板情结:无边的臆想—文化与文学的现代意味 3
桥上风影之一:认知美的起点 18
桥上风景之二:文学的“世界观” 31
桥上风影之三:文学的“民族观” 38
菩提树下的顿悟——民族·文化·文学的断想 43
”输出主义“命题 49
循环:在”走向世界“思潮的背后 55
电影与文化 61
”文化地图“读趣 67
”文化电影“的贫困 73
再读”文化电影“ 84
文化场景与电影抉择——关于”文化电影“的对话 88
珍藏”原版“的意义 98
常规的变异——”边缘导演‘的节影世界 105
“门外汉”咏叹调 117
奢侈与贫困——当代电影面临的二难课题 121
影星主持人及其他 125
乐感文化及喜剧情调 128
先锋潮流 归依文化结——论“第五代” 133
探索的终结——二论“第五代” 137
原创的意义——三论“第三代” 142
守望无名高地 145
“沙漠之狐”的绝唱 148
打开经典之门 152
在史诗与诗史之间 155
反纪实的“纪录片” 160
回味“国际玩笑” 162
电影取“景”的学问 165
拟议导演淘汰制 168
一部戏主义 170
对白的玄妙 173
听觉趣闻录 176
“悬案”与疑问 179
电影导演的话语 181
画格中的风影——电影纪实三昧 193
石头落地前后——电影中悬念的价值 197
“上帝”的期待 202
“精品”误区 206
品味历史片 208
类型片观念的意义 212
伟人的背影——关于银幕上的毛泽东形象 224
在极限的背后 228
战地采风 231
美国战争电影巡礼 231
生死场:无法回避的冲突 264
好莱坞的英雄情结之一 272
好莱坞的英雄雄结之二 274
好莱坞 的“二战史” 276
军旅电影的叙事特性 296
中美战争影片之比较 299
新时期军事题材电影漫谈 305
发条为什么松了?——闲说战争片 319
钢索上的芭蕾——中外战争影片纵横谈 322
战地写实的魅力——关于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观感 328
读片偶得 332
世纪末的灰色格言——关于《晚钟》的意义 332
全影史诗长卷——革命战争历史巨片《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观感 335
银幕上的新史诗 339
历史的时刻——大型文献战例片《伟大的战略决战》观后 343
待到举重若轻时——《大决战》第三部《平津战役》观感 347
重归诺曼底——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350
为青春喝彩 356
喜剧之轻与士兵之情——《士兵今年十八九》观后 360
边域风土总关情——从电视剧《雪震》说开去 363
王洛宾罗大佑及其他——影片《在那遥远的地方》观后 366
永远的风笛声 369
为了“告别”的纪念 373
哪一片天空更美丽 378
天堂影院 385
影事漫笔 385
重归老片场 388
草地上的晚餐 394
又见沙场,又见沙场——《大决战》拍摄追记 398
西去阳光地带 406
流动的背影 411
布加勒斯特的秋天——访罗散记 416
乐都漫记 424
川北行囊 430
附录 答《中外军事影视》杂志记者问 434
后记 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