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图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正祥主编
  • 出 版 社: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1980
  • ISBN:
  • 页数:326 页
图书介绍:

自序 1

Preface 6

第一部分 自然 18

图1 中国地质构造(彩色地图1) 18

图50 石油工业(彩色地图2) 20

图59 工业区和经济区域(彩色地图3) 22

图72 中国人口密度和都市(彩色地图4) 24

图2 中国大地构造 28

图3 中国地貌类型 30

图4 第四纪地质 32

图5 地震的震中分布 34

图6 火山和温泉的分布 36

图7 黄土、沙漠与戈壁 38

图8 珠穆朗玛峰到渤海湾的地形剖面 39

图9 中国地形区域 40

图10 全年平均总辐射量 42

图11 一月平均气温 44

图12 七月平均气温 46

图13 春、秋季的长度(日数) 48

图14 冬季的长度(日数) 50

图15 日平均气温高出0℃的持续日数 52

图16 日平均气温高出10℃的持续日数 54

图17 日平均气温等于或高出10℃的积温 56

图18 无霜期(日数) 58

图19 小麦黄熟期等候线 60

图20 气温年较差 62

图21 气温日较差 63

图22 全年平均降水量 64

图23 平均全年降水量(不同的记录年期和表示方式) 66

图24 全年降水日数 68

图25 夏季降水比率 69

图26 全年平均日照率 70

图27 全年日照时数 71

图28 全年干燥度 72

图29 全年平均相对湿度 74

图30 年平均风速 75

图31 夏季风来临日期 76

图32 六月份台风发生次数与平均径路 77

图33 七月份台风发生次数与平均径路 78

图34 八月份台风发生次数与平均径路 79

图35 九月份台风发生次数与平均径路 80

图36 自然植被与土壤区域 81

图37 夏季的海流 82

图38 冬季的海流 83

图39 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自然限制 84

图40 长江三角洲的水网 86

图41 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 87

图42 农垦或耕地指数,1970 90

第二部分 经济 90

图43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 92

图44 工业生产价值 94

图45 重工业的分布 96

图46 轻工业的分布 98

图47 煤炭资源 100

图48 煤矿产量 102

图49 钢铁工业 104

图51 制糖工业 106

图52 棉花区域 108

图53 一九三六年的棉纺织工业 110

图54 一九六○年的棉纺织工业 112

图55 一九七五年的棉纺织工业 114

图56 蚕丝工业 116

图57 内河航运 118

图58 中国民用航空路线 120

图60 水稻种植面积 122

图61 小麦种植面积 123

图62 棉花种植面积 124

图63 玉米种植面积 125

图64 高粱种植面积 126

图65 小米种植面积 127

图66 大豆种植面积 128

图67 中国大豆的分布 130

图68 中国农业的主要界限 132

图69 中国农业区域 134

第三部分 政区、人口、都市 138

图70 中国现有各级市之分布,1975 138

图71 县级行政区的治所(包括自治县、旗) 140

图73 农村人口密度,1970 142

图74 汉族和少数民族 144

图75 中国回族的分布 146

图76 中国的都市,1936 148

图77 中国的都市,1953 150

图78 中国的都市,1972 152

图79 城的年龄(一) 154

图80 城的年龄(二) 156

图81 城的年龄(三) 158

图82 城的年龄(四) 160

图83 北京城的发展和迁移 162

图84 北京的职能区分,1975 164

图85 北京,1913 166

图86 北京,1973 167

图87 广州市的成长 168

图88 秦代的城市和驰道 170

第四部分 历史和文化 170

图89 西汉人口分布 172

图90 西汉人口密度 174

图91 西汉的三公和九卿 176

图92 初唐十道 178

图93 《括地志》记载的州 179

图94 开元十五道 180

图95 元和政局 181

图96 唐代人口分布 182

图97 唐代人口密度 184

图98 唐代的城市和交通 186

图99 唐代的诗人 188

图100 唐代前期的进士 190

图101 唐代后期的时士 192

图102 唐代的矿产 194

图103 唐代的盐业 196

图104 唐代的纺织工业 198

图105 晚唐的节度使和观察使 200

图106 北宋人口分布 202

图107 北宋人口密度 204

图108 宋代的城市 206

图109 宋代的军事建置 208

图110 北宋的词人 210

图111 宋代的诗人 212

图112 北宋的宰相 214

图113 宋代的茶业 216

图114 明代人口分布 218

图115 明代人口密度 220

图116 明代的巡检司 222

图117 明代的驿路和驿站 224

图118 明代的进士 226

图119 明代的三鼎甲 228

图120 明代的茶和马 230

图121 明代的盐业 232

图122 明代后期的卫和所 234

图123 清代的翰林 236

图124 清代的儒林 238

图125 清代的陶瓷业 240

图126 寄意地名的分布 242

图127 蝗神庙的分布 244

图128 中国乡村市集通名的地区分布 245

图129 中国「溪」、「沟」地名的南北对立 246

图130 云南省以动物为名的乡村市集 247

图131 珠江三角洲的特殊地名 248

图132 珠江三角洲及其邻接地区的墟 250

第五部分 台湾省 252

图133 台湾的地体构造 252

图134 台湾地势的横剖面 253

图135 台湾的绝对高度 254

图136 台湾的相对地势 255

图137 台湾的水系 256

图138 台湾的水系与灌溉地区 257

图139 台湾主要土类的分布 258

图140 土壤冲蚀地区的分布 259

图141 土地开拓的经过 260

图142 台湾土地利用 261

图143 台湾的林业 262

图144 台湾的渔获 263

图145 台湾农业区域 264

图146 耕地的分布 266

图147 水田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率 267

图148 两期作水田占水田总面积的百分率 268

图149 耕地指数 269

图150 复作指数 270

图151 水稻栽培面积 271

图152 水稻栽培面积占作物总面积的百分率 272

图153 第一期水稻栽培面积 273

图154 第二期水稻栽培面积 274

图155 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 275

图156 甘薯栽培面积 276

图157 甘蔗栽培面积 277

图158 落花生栽培面积 278

图159 茶树栽培面积 279

图160 旱稻栽培面积 280

图161 香蕉栽培面积 281

图162 柑桔栽培面积 282

图163 烟叶栽培面积 283

图164 凤梨栽培面积 284

图165 小麦栽培面积 285

图166 大豆栽培面积 286

图167 猪的分布 287

图168 牛的分布 288

图169 新式糖厂的分布 289

图170 赤糖厂的分布 290

图171 台湾矿产资源 291

图172 台湾北部煤矿的分布 292

图173 台湾的电力系统 293

图174 台湾盐业地图 294

图175 台湾的铁路,1893,1908,1924,1941 295

图176 台湾的铁路,1958 296

图177 台湾铁路的货运 297

图178 台湾铁路的客运 298

图179 台湾的公路 299

图180 台湾公路的客运 300

图181 1920年人口分布 301

图182 1920年人口密度 302

图183 1940年人口分布 303

图184 1940年人口密度 304

图185 1956年人口分布 305

图186 1956年人口密度 306

图187 1960年人口密度 307

图188 耕地农业人口密度 308

图189 台湾汉族移民的来源 309

图190 汉族移民的原籍分布 310

图191 广东系人口占本省籍人口的百分率 311

图192 福建系人口占本省籍人口的百分率 312

图193 先住民的分布 313

图194 先住民所占总人口的比率 314

图195 先住民各部族的分布区域 315

图196 台湾的都市与乡街,1900 316

图197 台湾的都市与乡街,1920 317

图198 台湾的都市与乡街,1940 318

图199 台湾的都市与乡街,1958 319

图200 台北市街的扩张 320

图201 台北市的人口分布 321

图202 台北市的人口密度 322

图203 芦洲乡的土地分割 323

图204 芦洲乡的土地利用 324

图205 基隆市的形态 325

About the Author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