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言 1
引言 1
体例说明 1
第一章 转换生成:隐喻的生存形态 1
第一节 隐喻界说 1
第二节 隐喻的生存环境 4
第三节 隐喻的生存形态 8
第四节 转换生成:隐喻的工作机制 11
第五节 隐喻的存在理由 13
结语:隐喻是转换生成的“三” 17
第二章 隐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9
第一节 西方隐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9
(一)古代希腊罗马时期(修辞学—诗学时期) 21
(二)中世纪至文艺复兴(过渡与准备时期) 23
(三)16至19世纪(诗学—语言学时期) 24
(四)20世纪上半叶(语言哲学—人类学时期) 30
1.概述 35
(五)20世纪下半叶(认知研究—多元研究时期) 35
2.当代隐喻语言学研究 37
3.当代隐喻认知哲学研究 39
4.当代隐喻诗学研究 43
结语:转换生成的西方隐喻研究 48
第二节 中国隐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49
(一)先秦:草创总成时期 51
(二)秦—汉:转型时期 53
(三)汉魏六朝:祖述与反拨的繁荣时期 54
(四)隋—唐: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 58
(五)唐—宋:飞跃繁荣时期 59
(六)金—元:潜育时期 62
(七)明—清:繁荣与危机并存时期 62
(八)清末民初—20世纪:挑战与回应时期 65
结语 70
第三章 隐喻的修辞学研究 71
第一节 隐喻的修辞学谱系研究 72
1.隐喻和明喻 74
2.隐喻和反讽 76
3.隐喻和换喻 78
第二节 隐喻的亲和功能 82
第三节 春秋笔法与显白书写:隐喻的政治修辞学研究 90
第四节 隐喻:认知的修辞,修辞地认知 101
第四章 隐喻的诗学研究 110
第一节 隐喻的诗学谱系研究 111
1.隐喻与意象 111
2.隐喻与象征 117
3.隐喻与神话(“秘索思”) 122
第二节 想像:“美”与“真”的隐喻生产力 131
第三节 仿真之境:文学文本的隐喻生存形态 146
1.“象外”之“境” 147
2.仿真的隐喻现实 153
第五章 隐喻的语言学研究 160
第一节 隐喻:人与言的和解者 160
第二节 飞越意义之堑:“本义”与“隐喻义”的永恒追逐 171
第三节 隐喻的诗篇衔合功能 183
第六章 隐喻的哲学研究 194
第一节 隐喻思维 197
第二节 比较:作为认知基本方法的隐喻 211
第三节 转换生成:隐喻的生命形态 222
1.隐喻:超越真假 224
2.隐喻:综合同异 225
3.隐喻:以一总多 227
4.隐喻:若隐若现 229
5.隐喻:中介与本体 231
6.此岸与彼岸 233
7.空间与时间—当下与永恒 234
8.隐喻:“人”的拯救与超拔 236
第四节 混沌的瞬间澄明:转换生成的生命隐喻 239
参考书目 248
人名术语中西文对照 261
论著后记 270
出版后记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