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 沉思——人、之生命的本质特征 1
二 理念——生命教育的灵魂 3
1.生命教育理念的释义 3
2.生命教育理念追求的价值 4
三 结构——本书的内容与思路 6
第一章 关注生命:生命教育理念的提出 10
一 中西方哲学对生命的解读 13
(一)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生命的三条路径 13
(二)西方哲学中的“生命之旅” 17
(三)生命观的当代诠释 26
1.生命的本义 26
2.生命的特征 31
(一)生命的不可尽述——潜在性与差异性的生命教育对象观 35
二 生命视野下对教育理念的认识 35
(二)个体生命的超越性——生命教育存在意义的体现 40
(三)生命的向死而生——生命教育视角中生与死的交锋 44
三 时代条件下对生命教育的呼唤 48
(一)呵护生命之源 51
1.克服对生命本能(需要)冲动的不当抑制 53
2.保持生命创造力的蓬勃状态 54
(二)体味生命之真 56
(三)凝练生命之美 59
第二章 呵护生命:生命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 62
一 当代教育对生命的异化 65
(一)当代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 65
1.知识技能的僭越 66
2.科学主义的肆虐 68
3.工具理性的奴役 71
4.功利主义的诱惑 73
(二)当代教育对个体生命的异化 76
1.教育对生命的漠视 76
2.教育对生命活力的压抑 80
3.教育对生命意义的扭曲 84
二 关注个体生命的教育价值取向 89
(一)尊重生命 89
(二)完善生命 92
1.重视生命个体性 93
2.培养生命自我发展能力 94
3.创设生命自我生成环境 95
(三)超越生命 97
1.鼓励学生超越自我 97
2.提升生命意义 100
(四)体验生命 101
1.关注生命体验 103
2.讲述生命故事 105
3.感悟生存意义 105
第三章 走向自由:生命教育的不懈追求 107
一 解读自由 107
(一)生命与自由 107
(二)自由的历史向度 110
1.中国文化中自由观念的嬗变 110
2.西方文化中自由的历史发展 112
(三)对自由的认识 121
1.人的生命是意志自由、活动自由和人格自由的统一 121
2.自由是人的生命价值的集中体现 122
3.人的生命的个体自由与群体自由 124
二 追寻自由:生命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125
(一)教育传统中的自由之维 126
1.自由是人生命的本性 128
(二)生命教育的自由内涵 128
2.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生命教育之要义 129
3.追寻生命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教育原理 129
4.知识的类型体现了对生命个体意义的追求 130
三 生命异化:教育中的不自由 132
(一)教育价值观的设定形成的学生观的误区 133
(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想禁锢所带来的教育的自由精神的丧失 134
(三)功利化追求而造成的自由精神的淹没 135
(四)安全而失去生命自由的教育 135
(五)学生的群体认同而导致的对生命自由的放弃 136
(六)对知识的过分追求导致了教育目标的偏移 138
四 追寻生命自由:生命教育的永恒追求 139
(一)对生命教育中自由的澄清 139
1.教育的真谛在于引导个体生命的建构 144
(二)对理想的自由状态生命教育的构建 144
2.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整体认同的宽容 145
3.对学生亚文化的包容 146
4.创建有利于生命自由的教育制度 146
5.在平等合理的交往中建立良好的教育发生行为 146
6.课程的设置要有利于学生生命自由之精神的培养 147
第四章 “类生命”:生命教育的诗情守望 149
一 “类生命”识读 152
(一)人之生命发展的历时态考察 152
1.“群体生命”:古老的生命历史——满足生存 153
2.“个体生命”:现存的生命状态——完善生命 156
(二)人之生命发展的共时态审视 171
1.“人与自身”的生命之维 172
2.“人与他人”的生命之维 175
3.“人与社会”的生命之维 177
4.“人与自然”的生命之维 179
1.“类生命”思想的历史演变 181
(三)立体架构中的“类生命”意蕴 181
2.“类生命”意蕴 188
二 “‘类生命’教育”阐释 191
(一)“‘类生命’教育”的内涵 191
(二)“‘类生命’教育”的出场语境 195
1.理论基础 195
2.现实依据 200
(三)“‘类生命’教育”对当前生命教育的发展与超越 207
1.更为开阔的视野 207
2.更为丰富的内涵 208
3.不断自我超越的理论气质 208
4.基于个体而又超越个体的人类情怀 209
三 “‘类生命’教育”的理论建构 210
1.个体生命的适当发展——“‘类生命’教育”的前提 211
(一)“‘类生命’教育”的意蕴 211
2.生命的和谐发展——“‘类生命’教育”的基础 212
3.走向自由——“‘类生命’教育”的理想境界 214
(二)“‘类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 215
1.个体本位、社会本位的融合和全球价值观——“‘类生命’教育”的价值观 216
2.文化的综合创新——“‘类生命’教育”的“软环境” 219
3.“类人格”的培养——“‘类生命’教育”的基础 223
(三)“‘类生命’教育”遵循的原则 225
1.生活化原则 225
2.超越性原则 229
3.主体间性原则 231
4.和谐性原则 233
参考文献 239
后记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