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文丛·总序 1
绪论 本体思想及其研究价值 1
目录 1
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本体论探索 40
第一节 礼制文化的抉择 40
第二节 老庄的道本体论 53
第三节 思孟学派的道德本体论 63
第四节 《易传》的易道本体论 73
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本体论的特征 84
第一节 儒道交争与儒学的国教化 88
第二章 秦汉文化思潮及其本体论架构 88
第二节 《淮南子》的道本体论 100
第三节 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本体论 108
第四节 秦汉本体学说的理论特点 117
第三章 玄、佛学与秦汉本体论的解体 121
第一节 魏晋思想变革与宗教意识的勃兴 121
第二节 玄学对儒道本体论的发展 133
第三节 般若学对玄学本体论的批判 147
第四节 玄、佛学对中国本体学说发展的影响 162
第一节 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的发展 172
第四章 佛教与隋唐本体论的构建 172
第二节 南北朝佛教本体论建树——《大乘起信论》的本体论 182
第三节 天台宗的性具本体论 188
第四节 唯识宗的阿赖耶本体论 198
第五节 华严宗的性起本体论 205
第六节 禅宗即心即佛的本体论 219
第七节 隋唐本体论的理论特点 269
第五章 在佛学批评中建立的宋明道学本体论 274
第一节 宋初政治和人生理念的转变 274
第二节 周敦颐的太极本体论与张载的太虚本体论 284
第三节 程朱的天理本体论 306
第四节 陆王的心性本体论 333
第五节 宋明本体论的理论创新 353
第六章 明清本体学说的新趋势 360
第一节 明清思想文化的转折 360
第二节 王夫之的性道本体论 379
第三节 黄宗羲的“工夫”本体论 403
第四节 顾炎武的实践本体论 411
第五节 戴震的“心知”本体观 422
第六节 明清本体论的理论特点 432
结语 中国古代本体思想史述评 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