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综述 1
一 关于史料 1
二 已有的研究成果 14
三 本书的写作思路 30
第二章 唐末南方武装化与中原藩镇军人的南下 34
一 钱镠的先世 34
二 钱镠贩盐的经历 39
三 钱镠早期的几次军事活动 45
四 八都兵 53
(一)有关对八都兵建立的种种歧异记载 53
(二)八都兵的特点 66
(三)海昌都兵变 70
(四)十三都 74
五 第一次杭越战争 75
(一)刘汉宏其人 75
(二)战前两浙形势 77
(三)战争的进程 85
六 孙儒之乱 89
(一)秦宗权扩张活动的失败及其余部南下 89
(二)孙儒南下前的淮浙形势 91
(三)浙西三州混战 93
(四)钱镠收复苏州之役 97
(五)孙儒之乱的影响 103
七 第二次杭越战争 108
(一)董昌为什么离开杭州 109
(二)战争的缘起 110
(三)战争进程 111
(四)钱镠取胜原因分析 113
八 淮浙战争 117
(一)苏州之役 117
(二)婺衢之役 120
(三)临安之役 123
九 武勇都之乱 129
(一)武勇都的统帅 129
(二)武勇都的性质 131
(三)徐许之乱 135
(四)陈璋之乱 139
第三章 从武人政治到官僚政治 144
一 文穆王时期的政局 144
(一)钱元瓘继位 145
(二)兄弟阋墙 152
二 养子、内牙军与吴越国中期政局 163
(一)钱弘佐继位之谜 163
(二)戴阚之狱 172
(三)钱弘倧之废 180
三 吴越国的统治体制 184
(一)藩镇体制 184
(二)王国体制 189
(三)吴越国的地方统治体制 199
(四)官僚政治的发展 211
第四章 吴越国的对外关系及其终结 216
一 吴越国对中原七朝的臣属关系 216
(一)臣属关系的建立 216
(二)臣属关系的内容与实质 218
(三)安重诲事件 220
(四)吴越国执行事大政策与其他藩国的比较 226
二 吴越国同吴国的战争 228
(一)信州之役 229
(二)苏州之役 231
(三)湖州之役 233
(四)千秋岭之役与潘葑之役 235
(五)虔州之役 237
(六)狼山江之役与无锡之役 239
三 吴越国与南唐灭闽之役 244
(一)闽浙睦邻关系 244
(二)建州之役 247
(三)第一次福州之役 248
(四)第二次福州之役 253
(一)吴越国与契丹的政治关系 258
四 吴越国的海上外交 258
(二)吴越国与朝鲜半岛诸国的政治关系 262
(三)吴越国与日本的政治关系 267
五 吴越国的终结 271
(一)吴越国与南唐的和战 272
(二)吴越国与周征淮南之役 275
(三)吴越国与宋灭南唐之役 287
(四)纳土归朝 289
第五章 与吴越国经济文化有关的几个问题 292
一 太湖流域的圩田 292
(一)太湖流域的圩田系统 292
(二)太湖流域圩田的兴起 298
(三)圩田的管理机关 304
(四)太湖流域圩田入宋以后的情形 307
二 有关越窑秘色瓷的种种争论 311
(一)秘色瓷的涵义 311
(二)窑场的性质 317
(三)越窑衰落的原因 319
三 吴越国对外贸易机构考 321
四 吴越国重敛虐民说考辨 328
(一)关于钱氏重敛虐民的争论 328
(二)钱氏聚敛事实 337
(三)宋初两浙地区的赋税整顿 342
五 罗隐与道教 352
(一)罗隐生平 352
(二)钱氏诸王崇道事迹 359
(三)罗隐与奉道隐士郑遨华山对饮事辩析 363
(四)罗隐入道 366
(五)罗隐之师——闾丘方远 370
(六)罗隐的道教思想 376
六 禅宗诸派在吴越国的传播 382
(一)唐末五代禅宗发展概述 382
(二)吴越国初的禅宗 384
(三)雪峰宗在吴越国 388
(四)法眼宗一统吴越 393
(五)延寿与法眼宗的综合 402
七 天台宗中兴局面的形成 409
(一)吴越国初的天台宗 409
(二)羲寂与天台教籍还国之谜 411
(三)宝云义通 419
(四)山外山家之争的开始 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