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定位 1
二、艺术学体系中的艺术社会学 8
三、现代艺术社会学的基本构想 12
第一章 西方艺术社会学的演变历程 17
第一节 新学科的开创者 18
一、创始人斯达尔夫人 18
二、理论奠基人丹纳 22
三、居约等人的贡献 27
第二节 崭新的科学体系 34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艺术社会学思想 34
二、普列汉诺夫的理论贡献 41
第三节 研究的多元化格局 45
一、文化功能学派 46
二、新人文主义派 48
三、庸俗社会学 51
四、神话仪式学派 54
五、实证主义经验派 58
六、批评辩证派 62
七、发生学结构主义 67
第二章 中国艺术社会学的演变历程 71
第一节 中国古代艺术社会观审视 71
一、为社会而艺术 72
二、为人生而艺术 79
第二节 中国现代艺术社会学的创建和发展 87
一、“文学革命”的人生艺术观 88
二、“革命文学”的社会价值观 94
三、艺术功利论的主导地位 104
第三节 构建现代艺术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115
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现代艺术社会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115
二、蔡仪等人对建设现代艺术社会学的理论贡献 121
第三章 艺术发生的动力系统 128
第一节 艺术发生的前提条件 128
一、人手的高度完善与艺术创造 129
二、人的艺术感觉的形成和发展 131
第二节 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134
一、原始艺术与生产劳动 135
二、原始艺术与劳动工具 138
三、物质生产的方式制约着原始艺术的特点 140
第三节 原始艺术从实用到审美的演化 144
一、原始器物 145
二、原始陶器 147
三、原始装饰 150
四、原始洞穴壁画 153
五、原始雕塑 155
六、原始音乐 157
七、原始舞蹈 159
八、原始口头歌谣 162
九、神话传说 164
第四节 艺术发生的中介环节 166
一、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 167
二、原始艺术与图腾崇拜 171
三、原始艺术与巫术活动 174
第四章 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180
第一节 艺术与社会互动中的合力作用 180
一、艺术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位置 180
二、艺术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 185
第二节 社会心理对艺术与社会互动的中介作用 203
一、社会心理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204
二、审美风尚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208
三、艺术思潮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211
第三节 艺术与人的生存方式 215
一、艺术是人类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 215
二、艺术家与社会的互动 225
三、游戏人生与重建人文精神 232
第五章 艺术的社会生产 243
第一节 社会实践与艺术生产 243
一、艺术生产的社会制约性 243
二、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 250
第二节 艺术生产的特殊规律 253
一、艺术生产动因和目的的审美特性 254
二、艺术生产过程的个体创造性 257
三、艺术的审美价值与交换价值 260
四、艺术产品审美价值的恒久性 264
第三节 艺术生产力的构成与特征 266
一、艺术生产力的内涵 266
二、艺术生产力的系统 268
三、艺术生产力的特征 274
第六章 艺术的社会传播 283
第一节 艺术传播的过程 283
一、艺术传播的基本要素 284
二、艺术传播诸要素的互动 291
第二节 艺术传播的方式 294
一、艺术的亲身传播 295
二、艺术的实物传播 300
三、艺术的大众传播 308
第三节 艺术传播的功能 314
一、艺术传播功能的特性 314
二、艺术传播的主导功能 322
三、艺术传播的多样功能 331
第七章 艺术的社会消费 341
第一节 艺术消费主体的价值 341
一、艺术消费公众的形成 341
二、艺术消费主体的创造 347
第二节 艺术消费趣味的差异 355
一、消费趣味的个体差异 355
二、消费趣味的群体差异 361
第三节 艺术消费心理的表现 369
一、艺术消费的从众心理 369
二、艺术消费的逆反心理 375
三、艺术消费的求异心理 377
第四节 艺术消费的误区与引导 381
一、艺术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82
二、艺术消费的媚俗倾向 384
三、保持民族艺术的主导地位 387
四、“追星”现象的社会心理 390
后记 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