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认知性辞格:寻求不可能特征 1
1.认知性辞格分析的语义学方法 3
1.1 必有特征、可能特征、不可能特征 4
区别性语义特征和量限范围 4
必有特征、可能特征和不可能特征 5
性质上的和程度上的不可能特征 6
1.2 三种特征的相互关系 10
必有特征的有限集合 10
可能特征的无限集合及其定义 10
不可能特征的无限集合及其定义 11
1.3 词内和词外:语义特征的存在方式 13
语义特征分析的方法论思考与对策 13
语义特征的重新认识以及它的两种存在方式 15
必有特征、可能特征、不可能特征的结构位置 16
1.4 不可能特征的接受与强制性语义共现 18
共现要求和共现特征 18
满足共现要求的三种方式 19
强制性共现与词义变化 22
语义蒙太奇 25
2.1 认知性辞格的基本形态 30
2.认知性辞格的本质:接纳不可能特征 30
2.2 接纳不可能特征的五组方式 33
有介/无介的接纳方式 34
有距/无距的接纳方式 37
隐含/显现的接纳方式 40
正向/负向的接纳方式 42
性质/程度上不可能特征的接纳 44
3.认知性辞格与表达性辞格 47
3.1 辞格的解释性研究:从表达效果回溯使用意图 47
认知性比喻 49
3.2 辞格的分化 49
形象性比喻 50
说明性比喻 51
命名性比喻 52
3.3 两种辞格与修辞研究的两种观念 54
附录:内涵特征:范畴特征与经验特征 59
第2章 比喻、近喻和自喻的认知结构 61
1.认知的原发过程 63
1.1 认知途径:逻辑的和原发的 64
1.2 原发性认知的特点 66
2.模式识别与认知中的同一关系 68
2.1 从模式识别到语义特征分析法 69
2.2 同一关系及其语义表现 71
3.原发过程的模式识别:相似关系、接近关系与自变关系 75
3.1 原发性的模式识别的顽强存在 75
3.2 原发过程中的有介体与无介体方式 77
有介体的方式:相似关系、接近关系与同一性原则 77
无介体的方式:自变关系 82
4.比喻:从相似关系到同一关系 84
4.1 比喻中的相似关系分析 85
4.2 “相似即同一”的原则与比喻的对称性认知结构 89
第一种方式:Y→B 90
第二种方式:1.Y→A,2.A≈B,3.A→B,4.Y→B{A} 91
“A→B”阶段与比喻的对称性认知结构 94
4.3 “A→B”的逻辑矛盾与比喻理解的语义蒙太奇 99
任何比喻都是一个逻辑矛盾 99
失控的原发过程与逻辑矛盾 100
语义蒙太奇的进一步探讨 102
4.4 比喻中的同一性梯度 105
5.近喻:从接近关系到同一关系 107
5.1 接近关系——榫接性的特征共享 107
5.2 “接近即同一”原则与近喻 109
5.3 “接近即同一”作为一种认知过程 110
第一种方式:Y→B 111
第二种方式:1.Y→A,2.A∽B,3.A→B,4.Y→B{A} 111
5.4 “A→B”阶段与近喻不对称的认知结构 113
5.5 近喻理解的语义蒙太奇 116
5.6 近喻的同一性梯度 118
6.自喻:自变关系的认知基础与语义表现 120
6.1 感觉特征的放大、追加与自喻的认知结构 121
感觉特征的放大与夸张的认知结构 121
感觉特征的追加与通感的认知结构 123
6.2 从无介体到有介体 125
6.3 自喻的语义表现以及它们向比喻、近喻的延伸 127
性质上的不可能特征:通感与比拟 127
程度上的不可能特征:夸张和比拟 130
夸张、通感与近喻 131
7.自喻、比喻、近喻的一体化 132
第3章 比喻、近喻和自喻的语言结构 135
1.理论背景与辞格的语言结构 137
1.1 结构分析的理论背景 137
1.2 认知性辞格的语言结构 139
认知结构的语言投射 143
2.比喻的语言结构 143
2.1 从比喻的认知结构到语言结构 143
比喻的同一性梯度与语言要素的结构方式 144
对应性的本、介体特征与上下文的本、介体特征 146
2.2明喻的语言结构:Wa≈Wb 147
基本结构 147
明喻的变化 151
明喻的同一程度 153
2.3 暗喻的语言结构:Wa=Wb 154
基本结构 154
暗喻与明喻的比较以及暗喻的变化 157
暗喻的同一程度 160
2.4 比拟的语言结构:Wa+Tb 161
基本结构 161
比拟的外围结构 163
比拟的 同一程度 165
2.5 借喻的语言结构:Wb/Ta 167
基本结构 167
借喻的外围结构 170
借喻的同一程度 172
基本结构 173
2.6 比喻性象征的语言结构:Wb+Tb 173
象征的变化 177
象征的解读 180
3.近喻的语言结构 183
3.1 从近喻的认知结构到语言结构 183
3.2 相当于明喻的近喻:Wa∽Wb 185
语言材料的分析 185
基本结构 187
3.3 相当于暗喻的近喻:Wa=Wb 189
基本结构 191
3.4 移就的语言结构:Wa+Tb 191
外围结构 193
移就与比拟的同形 194
3.5 借代的语言结构:Wb/Ta 195
基本结构 195
借代的外围结构 196
借代的变化 197
3.6 近喻性象征的语言结构:Wb+Tb 202
4.自喻的语言结构 204
4.1 从夸张性自喻到夸张性的比喻和近喻 204
无介体的夸张——夸张性自喻 206
有介体的夸张——绝对的夸张性比喻 207
有介体的夸张——相对的夸张性比喻 209
有介体夸张——夸张性近喻 210
4.2 从通感性自喻到通感性的比喻和近喻 211
无介体的通感——通感性自喻 212
有介体的通感——通感性比喻 213
有介体通感——通感性近喻 215
第4章 认知性辞格的创造性评价与创造心理 217
1.认知性辞格的评价 219
创造性因素比例的衡量 220
1.1 创造性含量评价的原则(一):语义跨度 220
语义场理论与语义跨度 221
语义跨度对创造性含量的衡量 227
产生语义跨度的可能性 231
语义跨度与遥远联想 233
1.2 创造性含量评价的原则(二):独创性 234
创造的一次性特征与独创性 234
独创性评价的两条思路 235
独创性成分的横向比较:这一个与那一个 237
独创性成分的纵向比较:从一次性到多次性 241
创造活动的提出过程和淘汰过程 244
1.3 创造性含量评价的原则(三):可接受性 244
理性智能的创造性及其衡量 246
可接受性:可解释性与可感受性 251
2.认知性辞格与创造心理 255
2.1 思维、直觉和想象 255
意识的四个层次 255
想象 258
2.2 认知性辞格与创造性思维 259
创造性思维的逻辑 259
充分条件的推理与不充分条件的推理 260
认知性辞格:看到我们所没有看到的 266
2.3 认知性辞格与创造性直觉 269
直觉的重要性 269
创造性直觉 272
认知性辞格与创造性直觉 275
2.4 认知性辞格与创造性想象 282
对想象的两种理解 282
认知性辞格的创造性想象:语义蒙太奇 286
2.5 结语:寻求不可能 289
附录:意识、无意识、语言意识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