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绪论:重读孔子 1
一、“重”读孔子 1
二、重“读”孔子 13
三、“吾道一以贯之”:他人或他者 19
四、来自他者“的”启发 27
第一章 “人(之)间”之仁——从“己欲立而立人”到“仁者,人也” 30
一、别仁于圣 32
二、己欲立“而”立人? 36
三、己之为己 41
四、第一人称代词“我”与“己” 46
五、己之欲立 52
六、己立“而”立人 58
七、师的意义:在立人中立己 63
八、“人(之)间”之仁 65
九、仁要求仁:仁的两个层次或者两个层次的仁 74
十、“先(于)天”之仁 81
十一、“近取譬”与作为人的理想的仁 88
十二、仁:人的重复 91
十三、一个只有范例的文化 97
十四、“不仁”、“非人”、“吃人” 103
第二章 重读“克己复礼为仁” 109
一、致敬于他者:探求“礼之本” 111
二、“恭敬之心,礼也” 117
三、礼(之)分:作为语言而活动的礼 122
四、恭敬的“本质” 127
五、“亲亲之杀[差]”:礼的结构性“起源” 135
六、“恭”何以“近于礼”? 140
七、向他者“超越”:“克己”与“复礼” 145
八、“为仁由己”:他者“的”发明 155
第三章 重读“孝悌为仁之本” 158
一、引言 孝的分析:从政治回到伦理 158
二、孝之敬:“自然”感情或者人的“本质”? 161
三、父母:我与“第一”他人的“第一”关系 167
四、父母的“后事”:我的“终极关怀” 170
五、哀悼的意义:“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176
六、“祭‘如’在”:与“鬼神”一起生活 179
第四章 忠于/与他人——重读孔子关于忠的思想 183
一、忠的结构分析:将自己“给予”他人 184
二、保证与许诺 190
三、最“原始”的信 195
四、信与忠 200
五、“一厢情愿”之忠与成为伦理主体 204
六、愚忠的可能性 208
七、两种他者和两种责任 211
八、“殷有三仁”的意义 215
九、忠的革命和革命的忠 216
十、忠于他人“的”主体与主奴结构 219
十一、忠、勇、仁 222
第五章 爱与他人——重读孔子的“仁者爱人” 225
一、引言:“爱人”之谜 225
二、“爱之欲其生”的“爱” 227
三、爱之惜与惜之爱 229
四、爱与好 230
五、“让”他者“生”与“爱/惜”他者 232
六、“爱人”:我对他者的根本性关切 236
七、作为伦理命令的“爱人”与成为“主体” 238
八、孔子的“爱人”与康德的“互爱” 241
九、爱与“天地一体之仁” 243
十、仁的“欲望”:“一体”之“间” 246
十一、余论 248
第六章 重读“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250
一、“出门如见大宾” 251
二、“使民如承大祭” 258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65
四、“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69
第七章 “异性”(的)“她者”:孔子的女子与小人 276
一、他者(与)未来 277
二、“我我”与“毋我” 278
三、男性君子的“他/她者” 280
四、女子之“难养”? 283
五、“远之则怨”? 286
六、“近之则不孙[逊]”? 287
七、我的“自由” 290
八、异性(与)他者 293
九、小人能仁吗? 298
附录 “礼治”与“法治” 304
后记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