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教学参考书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聂树人等编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532800849
  • 页数:586 页
图书介绍:

前言 1

第一章 地貌、构造与矿产 1

一、地貌结构的基本特征 1

(一)地势梯级明显 1

目录 1

(二)山脉纵横分布 6

(三)低地规则展布 13

(四)高原类型多样 17

(一)地质力学与构造体系 20

二、中国大地构造简介 20

(二)多旋回学说与中国大地构造演化 30

(三)地洼说与构造活化 44

(四)断块构造学说与中国主要断裂带 51

(五)板块构造学说与中国大陆板块 58

三、地貌对自然景观形成的作用 70

(一)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71

(二)地貌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76

(三)地貌对动植物分布的影响 78

(四)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80

四、中国地貌区划 82

(一)李四光等人地形区划方案 83

(二)周廷儒地形区划草案 84

(三)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中国地貌区划 86

五、中国的矿产资源 89

(一)中国矿产的形成和特点 89

(二)中国主要矿床的分布 94

第二章 中国近海 112

一、中国近海海域的划分 112

(一)海岸类型的划分 113

二、海岸类型与海岸变迁 113

(二)海岸变迁问题 118

三、海底地质地貌 123

(一)渤海的地质地貌 123

(二)黄海的地质地貌 125

(三)东海的地质地貌 126

(四)台湾东部海域的地质地貌 128

(五)南海的地质地貌 129

四、岛屿 133

(一)黑潮及其分支 136

五、黑潮与潮汐 136

(二)潮汐 137

六、海洋资源 140

(一)生物资源 140

(二)矿藏资源 145

七、中国海洋研究简史和海洋事业的发展 150

(一)西周至战国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 151

(二)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1年) 151

(三)隋唐至明朝中叶(公元581——16世纪初) 152

(五)新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153

(四)明朝中叶至解放前夕(16世纪初——1949年) 153

第三章 气候 158

一、青藏高原的隆起和东亚季风 158

(一)青藏高原上升前中国第三纪古气候梗概 158

(二)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60

二、环流形势和季风进退 176

(一)活动中心的季节变化 176

(二)四季环流 181

(三)冬夏季风的进退 187

(一)影响中国气候的气团、锋面和气旋 198

三、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天气系统 198

(二)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高空天气系统 227

四、中国气候在自然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主要农业气候资源 236

(一)中国气候在自然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36

(二)主要农业气候资源 237

五、气候区划 255

(一)全国气候区划中的区划界线和等级单位系统的一些分歧问题 256

(二)主要的中国气候区划方案简介 257

六、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273

(一)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273

(二)中国近六百年来的气候波动 284

(三)本世纪中国的气候变迁 290

(四)气候变迁的原因 294

第四章 陆地水 303

一、中国河川径流的主要特征 303

(一)水量平衡和径流资源的地区分布 303

(二)径流的年内分配 311

(三)径流的年际变化 318

二、河流水化学 319

(一)河水矿化度和化学组成的时空变化规律 319

(二)河水硬度的分布地带性 322

(三)河水离子径流模数的地域差异 323

三、河流泥沙 325

(一)河流泥沙的时空分布规律 325

(二)人类活动对河流泥沙的影响 333

四、长江与黄河 334

(一)长江 334

(二)黄河 347

五、南水北调 356

(一)调水路线 356

(二)调水的利弊之争 358

六、地下水 365

(一)中国地下水的分布与类型 365

(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 370

七、水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 374

(一)中国水资源的特点 374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81

(三)水利建设中尚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383

八、水体污染问题 386

(一)区划的原则与指标 393

(二)区划的等级序列与水文区域划分 393

九、中国水文区划 393

第五章 生物 402

一、生物界的特征 402

(一)动植物区系和类型复杂 402

(二)生物起源古老,多特有种和残遗种 408

(三)人类活动影响深刻 410

二、第三纪以来中国植被和动物群的发展演化 411

(一)植被的发展演化 411

(二)动物群的形成 417

(一)森林资源 420

三、植物资源 420

(二)草原资源 422

(三)热带经济作物 424

四、植被区划 427

(一)1954年《中国植被区划草案》 427

(二)1958年《中国植被区划》 428

(三)1980年的中国植被区划 431

五、动物分布 437

(一)几种特有动物的分布概况 437

(二)三大动物群 440

六、动物地理区划 445

(一)东北区 447

(二)华北区 447

(三)蒙新区 447

(四)青藏区 448

(五)西南区 448

(六)华中区 449

(七)华南区 450

七、野生动物资源及其保护 450

(一)野生动物资源的利用 450

(二)野生动物的驯养和保护 452

八、自然保护区 455

(一)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455

(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456

(三)自然保护区的分类 457

(四)中国的自然保护工作 458

(五)中国主要自然保护区 459

第六章 土壤 469

一、土壤分布的一般规律 469

(一)影响中国土壤分布的因素 469

(二)土壤分布规律 470

二、主要土类 475

(一)土壤分类 475

(二)关于土壤分类的几个问题 493

三、土壤区划 498

(一)1954年《中国土壤区划草案》 499

(二)1957年《中国土壤区划》方案 500

(三)1959年《中国土壤区划》(初稿)方案 503

(四)1979年《土壤地理学》中的区划 505

(五)1981年《中国自然地理·土壤地理》中的方案 507

(六)1982年《中国农业土壤概论》中的方案 509

(七)1982年席承藩、张俊民的方案 511

(八)1984年《我国的土壤》中的方案 514

第七章 自然地理区划 518

一、中国自然环境的演变 518

(一)第三纪中国自然环境的演变 518

(二)第四纪中国自然环境的演变 524

二、自然地理区划 531

(一)自然区划的意义、原则和方法 531

(二)中国自然区划主要方案简介 538

(三)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界线问题 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