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代佛教与帝王及其政治文化环境 1
第一节 明太祖对于佛教的认识和态度 5
(一)明太祖的佛教因缘与明初佛教 6
(二)明太祖的佛教认识与传统政治文化 10
(三)明太祖对佛教的实际态度与明初政治文化环境 26
第二节 明成祖之敬佛尊僧与利用佛教 31
(一)洪武、永乐朝之宗教认识的延承与变化 32
(二)明成祖之尊崇藏僧与羁縻御边及政治文化环境 43
第三节 洪熙、宣德至弘治、正德时期诸帝之宗教取向与佛教之地位 47
(一)洪熙、宣德朝抑制释道二教的倾向 48
(二)正统、景泰、天顺朝之帝王更替与佛教的冷暖境遇 53
(三)宪宗之耽玩乐与好方术的恶劣影响 61
(四)弘治前期的汰佛之议及中后期孝宗之复蹈溺教旧辙 66
(五)武宗荒嬉佞教之废政及其对佛教的影响 72
第四节 嘉靖至明末诸帝崇道崇佛之交替与佛教的发展走势 77
(一)嘉靖皇帝之宠道与佛教陷入低潮 78
(二)隆庆、万历时期皇室的亦崇佛亦抑佛与佛教之荣辱变换 85
(三)朝廷严治白莲教等措施对佛教的连带影响 95
第五节 明末佛教世俗化发展走势与政治文化环境 101
第二章 明代佛教政策的基本模式与传统政治文化认识 105
第一节 明代僧官体系之建立与世俗政权体系 106
(一)明初“善世院”之设置与宽泛之管理 107
(二)明代僧官体系之建立与君主专制统治 108
第二节 僧伽组织禅、讲、教之界划与传统政治文化理念 113
(一)明代关于佛教寺、僧的禅、讲、教界划 114
(二)教寺、教僧的独特划分及其功能化效应 116
(三)禅讲教界划与寺额限制的管理政策 120
第三节 规范僧人行为之约法与社会流行之佛教认识 125
(一)严格检束僧行的政策与世俗政治伦理取向 125
(二)度牒及僧籍管理之诉诸世俗行政手段 132
(三)干预和疏导寺产经营及其现实经济因由 136
(四)礼遇高僧及标榜德行的政治伦理观的渲染 137
第四节 明代对于朵甘、乌斯藏的佛教政策及其政治文化效应 139
(一)僧俗兼用,因俗以治 141
(二)多封众建,分势而制 146
(三)嘉惠内附,贡市给利 157
第五节 明代佛教政策的特点与传统政治文化 161
第三章 明代宿儒士大夫之儒释观及其政治文化意义 166
第一节 明朝开国后的学术状况及其政治文化环境 167
(一)标榜绍宗宋儒的政治文化趋势 167
(二)专制高压、科举窠臼与明初学术平庸之现象 169
(三)博学躬行并重及崇佛排佛并存的文化氛围 172
第二节 宋濂与佛教及其所表征之宿儒士大夫佛教意趣 174
(一)儒林名宿和开国文臣之首 174
(二)儒释一致论和互补论及其政治文化基础 176
(三)佛教有助孝道的政治伦理意图 180
(四)儒释并重于人伦日用的人生意趣导向 183
第三节 诸儒旁通佛理又避佛排佛之倾向的政治文化基础 185
(一)谨守朱学而避佛排佛之儒 187
(二)藉儒释辩论而非议佛说者 190
(三)似近禅实非禅之儒林名宿 197
第四节 诸儒之儒释观的政治文化意义 202
第四章 明代高僧之处世取向与政治文化倾向 208
第一节 游移应对于世出世间的处世出世观 210
(一)楚石梵琦之为“国初第一宗师”与元明朝代更替 212
(二)处乎世间而不着世间之圆融取向与禅僧本色 221
(三)不着两边之处世之道与政治文化背景 227
第二节 拔儒僧入仕及僧官官僚化与统治意志之导向 229
(一)拔儒僧入仕与帝王的儒释观 230
(二)僧官朝臣之宦海沉浮与极权政治环境 232
(三)道衍禅师参政与时人之政治态度 236
第三节 佛教弱势态势下之僧人处世倾向及其意义 244
(一)不同意趣之“走京僧”与佛教之处境 245
(二)标榜作务清修之禅僧及其政治文化效应 255
第五章 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 263
第一节 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视角 265
(一)政治文化概念及其理论界定 265
(二)中国古代社会之传统政治文化 268
第二节 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传统及现实 270
(一)明代社会之政治文化倾向与明代佛教 271
(二)明代佛教与明代政治文化之互动关系 284
引用书目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