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微生物学 新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尾形学,坂崎利一,柴田重孝合著;龚人雄译
  • 出 版 社:北京: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2
  • ISBN:16144·2422
  • 页数:247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总论 1

第一章 绪论 1

一、微生物学的历史 1

二、微生物界 6

三、微生物学的定义 6

第二章 细菌 8

一、细菌形态及其结构 8

(一)细菌细胞的观察 8

(二)细菌形态 9

(三)细菌大小 10

(四)细菌细胞的构造 10

(五)细菌细胞的变形 17

(一)分裂 18

二、细菌的发育和增殖 18

(六)培养特征 18

(二)增殖 19

(三)增殖周期 19

(四)各种细菌混合培养时的增殖 21

(五)增殖所需的物理条件 22

三、细菌营养 25

(一)营养素 25

(二)无机物 26

(三)生长素或维生素 26

(四)摄取营养的方式 27

四、细菌的代谢 27

(一)呼吸 28

(二)基质的分解 32

(三)合成 37

(一)核酸的组成和功能 41

五、细菌遗传和变异 41

(二)变异 44

(三)除突然变异外的遗传变异 49

六、细菌死亡 54

(一)死亡条件 54

(二)物理性环境因子 55

(三)化学因子 57

(四)灭菌和消毒 60

七、化学疗法 63

(一)历史 63

(二)选择性化学物质 64

(三)抗菌素 66

八、细菌的分类和鉴定 74

(一)分类 74

(三)鉴定 77

(二)命名 77

九、细菌的培养基与培养 78

(一)培养基 78

(二)培养 80

(三)纯培养 82

附一 正常菌丛 82

(一)菌丛 83

(二)常在菌丛或正常菌丛 83

(三)常在菌丛的形成 83

(四)人和动物各部位的菌丛及其组成的菌种 83

(五)存在菌丛的意义 86

附二 食品细菌 87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种类 87

(二)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细菌 88

附三 环境和细菌 89

附四 水和牛奶中的细菌 90

一、立克次氏体 92

(一)形态和染色性 92

第三章 立克次氏体类 92

(二)培养和增殖 93

(三)化学组成和抵抗力 93

(四)血清学特性 93

(五)病原性和免疫 93

(六)对化学药物和抗菌素的敏感性 94

二、衣原体 94

(一)形态和增殖周期 94

(四)血清学特性 95

(五)病原性和免疫 95

(六)对化学药物和抗菌素的敏感性 95

(三)化学组成和抵抗力 95

(二)培养和增殖 95

第四章 支原体类 96

一、支原体的一般特性 96

二、在分类学上的位置 97

(一)在原生生物界的位置 97

(二)L型菌的关系 97

(三)命名和分类 98

(四)分类指标 99

(五)支原体的分类以及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100

(六)病原性 100

(七)感染和免疫 101

(八)对化学药物和抗菌素的敏感性 102

第五章 真菌 103

一、真菌 103

(一)分类与形态 103

(三)病原性 104

(二)发育与营养 104

(四)真菌病的诊断 105

第六章 病毒 106

一、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106

(一)整个病毒颗粒的形状和大小 107

(二)衣壳的形态及其对称性 107

(三)壳粒与核酸芯的细微结构 107

(四)被膜的形成与结构 108

(五)动物病毒粒子的化学组成 108

二、病毒的增殖 109

(一)病毒的吸附和侵入 110

(二)核酸和蛋白质的分离与信息的传递 110

(三)病毒原料的合成 110

(七)病毒增殖和细胞形态变化 111

(六)不完全病毒 111

(五)病毒颗粒释放到细胞外面 111

(四)病毒颗粒的形成 111

三、病毒的培养 112

(一)用鸡胚培养病毒 112

(二)细胞培养法和病毒 113

(三)实验动物和病毒 115

四、病毒的干扰 115

(一)植物病毒的干扰 116

(二)动物病毒的干扰 116

(三)由病毒颗粒引起干扰的机制 116

(四)病毒增殖抑制因子 116

(五)病毒的干扰及其应用 117

五、动物病毒的变异 117

(一)变异形式 118

(二)病原性和毒力的变异 118

(四)抗原变异 119

(三)细胞范围变异 119

(五)蚀斑变异 120

六、噬菌体 120

(一)感染 121

(二)实际应用 122

七、病毒的分类 122

第七章 感染与免疫 128

一、感染和传染病 128

(一)腐生菌和寄生菌 128

(二)病原菌和非病原菌 128

(三)感染 128

二、细菌的病原性 128

(一)毒素原性 129

(二)侵袭性 130

(一)天然抵抗力 132

三、宿主抵抗力 132

(二)免疫 134

(三)机体的免疫系统 134

(四)体液免疫和组织(细胞)免疫 136

四、传染病的形成和发病 137

(一)侵入途径 137

(二)侵入部位的反应——炎症 137

(三)细菌在体内传播 137

(四)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 138

(五)传染病的潜伏期和症状 138

(六)隐性感染 138

(七)传染病的结局 138

五、抗原和抗体 138

(一)抗原 138

(二)抗体 141

(三)补体 144

(一)引起抗原—抗体反应的方法 146

六、抗原—抗体反应 146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147

(三)用埃利希氏侧链理论对抗原—抗体反应的解释 157

七、变态反应和过敏性 157

(一)变态反应的类型 158

(二)自身免疫病 162

(三)免疫耐受 163

各论 165

第一章 细菌 165

一、螺旋体类 165

(一)密螺旋体属 165

(二)疏螺旋体属 165

二、螺菌类 166

衣菌属 166

(三)钩端螺旋体属 166

三、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类 168

(一)假单胞菌属 168

(二)产碱杆菌属 170

(三)布鲁氏杆菌属 170

(四)包底特氏菌属 172

(五)弗朗西氏杆菌属 172

四、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杆菌类 172

(一)肠杆菌科 172

(二)弧菌科 177

(三)产色杆菌属 178

(四)黄杆菌属 179

(五)嗜血杆菌属 179

(六)巴氏杆菌属 180

(七)放线杆菌属 181

六、革兰氏阴性球菌与球杆菌类 182

(二)梭状杆菌属 182

五、厌氧性革兰氏阴性杆菌群 182

(一)厌氧杆菌属 182

(一)奈瑟氏菌属 183

(二)布拉姆氏菌属 183

(三)莫拉氏菌属 183

(四)不动杆菌属 183

七、革兰氏阳性球菌类 184

(一)葡萄球菌属 184

(二)链球菌属 185

(三)厌氧性革兰氏阳性球菌群 188

八、芽孢杆菌类 188

(一)芽孢杆菌属 188

(二)梭状芽孢杆菌属 190

(一)李氏杆菌属 194

九、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杆菌类 194

(二)丹毒丝菌属 195

十、放线菌及其类缘菌类 196

(一)棒状杆菌属 196

(二)放线菌属 197

(三)嗜皮菌属 198

(四)分枝杆菌属 198

(五)奴卡氏菌属 201

第二章 立克次氏体类 202

一、立克次氏体目 202

(一)立克次氏体属 202

(二)科克氏体属 204

二、衣原体目 204

(一)衣原体属 204

一、支原体目 206

支原体属 206

第三章 支原体类 206

第四章 真菌 214

一、真菌 214

(一)念珠菌属 214

(二)笰状菌属 214

(三)组织胞浆菌属 215

(四)小孢子菌属和白癣菌属 216

(五)接合菌类 216

(六)其它病原性真菌 216

第五章 病毒 218

一、DNA病毒 218

(一)细小病毒群 218

(二)乳多空病毒群 218

(三)腺病毒群 219

(四)疱疹病毒群 220

(五)虹色病毒群 221

(六)痘病毒群 222

二、RNA病毒 223

(一)细小核糖核酸病毒群 223

(二)呼肠孤病毒群 225

(三)披盖病毒群 226

(四)正粘液病毒群 228

(五)副粘液病毒群 228

(六)日冕形病毒群 229

(七)嵌沙样病毒群 230

(八)弹状病毒群 230

(九)RNA肿瘤病毒群 231

三、尚未分类的代表性病毒 231

附录一 英汉菌名对照 233

附录二 英汉病毒名对照 237

索引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