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 课题缘起 1
1.1.1 建筑存在的原型及意义 1
1.1.2 走向终结的神话 3
1.1.3 尴尬的文明 5
1.1.4 生态文明理念生成的弱脉 8
1.1.5 生态与生土建筑 11
1.2 选题的价值 12
1.3 研究对象及目的 14
1.4 国内外有关生土建筑研究的现状及成果 15
1.5 研究方法 17
1.6 主要创新点 18
第二章 黄土高原的生土建筑及语言嬗迭 19
2.1 黄土高原的生土建筑与黄土文明的足迹 19
2.1.1 天然洞穴——孕育人类文明的地母之穴 19
2.1.2 生土穴居与黄土文明的足迹 21
2.2 穴居形态的变迁与生土结构语言 24
2.2.1 穴居形态的变迁 24
2.2.2 生土结构语言的丰富 29
2.3 生土家园的营造 34
2.3.1 穴居语言的繁衍和流变 34
2.3.2 黄土经营的意匠 39
第三章 黄土高原人居环境中的机制文化 45
3.1 生命意识与居住环境理念 45
3.1.1 聚落形成的基本内涵 45
3.1.2 聚落生活的精神结构与变迁 49
3.2 生命理念与伦理模式 54
3.2.1 定居生活的第一神 55
3.2.2 与天理相通的伦理意识 57
3.3 生活理念与院落空间形态 60
3.3.1 院落形态及空间意象 61
3.3.2 门堂分立与登堂入室之缘起 63
3.3.3 院落形态的地域性成因 67
第四章 陕北黄土高原传统人居环境的生态价值分析 72
4.1 聚落形态与生态环境 72
4.1.1 地域概念及生态环境 72
4.1.2 人文历史的形成与演变 74
4.1.3 聚落形态及布局特征 76
4.2 生态空间与宅形理念 81
4.2.1 宅形的地理属性 81
4.2.2 气形观念与生态景观体系 85
4.3 建筑的人性、物性及天性 92
4.3.1 生活理念与空间语言 92
4.3.2 生土结构——会呼吸的有机生命体 96
4.3.3 石为骨、土为肉的生命模式 102
第五章 黄土文明的生命指向及人性关怀 108
5.1 黄土崇拜与黄土文明的积淀与嬗变 108
5.1.1 抟土做人与黄土崇拜 108
5.1.2 女娲崇拜产生的文化原型 112
5.1.3 黄土文明的积淀与嬗变 117
5.2 黄土文明的生命时空观 122
5.2.1 三才合一的宇宙生境 122
5.2.2 万物交感的生命能量场 126
5.2.3 生命的守护 132
5.3 黄土文明的伦理观 136
5.3.1 和谐是天大的伦理 136
5.3.2 从门脸、门气到门风 139
第六章 生土建筑人居环境设计理念及实践探索 145
6.1 国外生土建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45
6.1.1 洞穴——人类共同的故居 145
6.1.2 泥土——古老而通俗的语言 148
6.1.3 土坯王国 152
6.1.4 生土建筑的新生与未来 160
6.2 设计理念的探索 169
6.2.1 回归天地之家的环境意识 169
6.2.2 机制文化更新与空间理念的拓展 172
6.2.3 生命模式的设计意识 174
6.3 设计实践探索——陕西三原县柏社村生土建筑改造及创新设计 176
6.3.1 地理与人文历史背景 176
6.3.2 生土民居现状调研 177
6.3.3 对生土建筑走向衰落的反思 179
6.3.4 改造和创新设计 180
结论 187
参考文献 189
图表索引 194
致谢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