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上编 八字易象的性质与历史 3
第一章 八字的“象” 3
第一节 关于八字术的名称 3
第二节 “象”的思维方式 6
一、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是以“象论”组成的 6
二、象的思维方式是“说不可说” 10
第三节 八字易象 16
第四节 八字是“象”思维方式发展的成熟阶段 20
第五节 八字易象集阴阳五行之大成 24
一、八字易象的阴阳五行结合在形式上是最紧密的 24
二、八字易象澄清了传统阴阳五行学说的两个问题 29
第一节 八字易象是自然界的模型 31
第二章 八字易象的文化意义 31
第二节 八字易象是中国封建社会家庭关系的模型 35
一、八字中“六亲”排列的根据 35
二、六亲的排列反映了封建家庭的现实关系 38
第三节 八字易象是中国封建社会关系模型 43
第四节 八字易象是人体的模型 51
第五节 关于八字易象思想的性质 57
一、关于八字易象的唯心主义问题 58
二、关于八字易象的有神论问题 62
三、关于八字易象的宿命论问题 64
第三章 八字易象“象”的思维方式的历史与演变 69
第一节 八字易象“象”的思维方式形成发展历史 69
第二节 初创期:辩证思维与形而上学思维的混合 72
一、李虚中与《李虚中命书》 72
一、徐子平与《渊海子平》 80
第三节 定型期:初步确立系统思维方式 80
二、万民英与《三命通会》 82
第四节 成熟期:形成完整的系统思维 84
一、张神峰与《神峰通考》 84
二、任铁樵与《滴天髓》 90
中编八字易象与中国哲学 101
第四章 八字易象与《周易》 101
第一节 天下术数出《周易》 101
第二节 八字术与《周易》的基本思想 103
一、阴阳辩证观 103
二、中庸之道 108
三、天人合一 110
第三节 京房易在八字易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16
一、八字易象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于《周易》 119
第四节 八字易象对《周易》思想的发展 119
二、八字易象是事物结构之象不同于《周易》 121
三、八字易象是系统思维不同于《周易》 123
第五章 八字易象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影响 127
第一节 术数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影响 127
一、术数的基本思想和活动构成儒家学说的基础 127
二、关于“世俗之命”与“儒家之命” 130
三、术数活动是古代知识阶层所热衷的活动 136
四、从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看术数的影响 139
第二节 术数在中国哲学阴阳与五行结合的演变中的作用 143
第三节 八字易象对宋代理学的影响 147
一、八字易象通过结合阴阳五行实现了“天道”与“人道”的结合 147
二、八字易象在宋代本体论哲学转向中的作用 153
三、八字易象对宋代哲学人性二元论的影响 155
第六章 形而上学的方法与问题 163
下编 八字易象与当代哲学及社会 163
第一节 西方哲学对“存在”的认识 164
一、从古希腊到黑格尔 164
二、从黑格尔到现代 170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与当代社会 175
一、理论在实践中的变异 176
二、辩证法与时代 180
第三节 形而上学是人类不可回避的问题 190
第七章 八字易象与当代系统哲学 199
第一节 时代呼唤新的形而上学 199
一、两个危机 199
二、当代非线性科学和系统科学的进步 201
三、世界日益显现出非线性的特征 212
第二节 系统哲学的成就与问题 213
一、系统哲学是用系统模型来表示“存在”的哲学 215
二、系统哲学的模型:困境与出路 218
第三节 八字易象与当代形而上学的重建 223
一、象的思维方式的当代意义 223
二、象与模型 227
第八章 用神·系统·格局 232
第一节 用神与平衡 232
一、用神观念的演变过程 233
二、用神概念的全面确立 237
三、用神的系统意义 239
第二节 八字格局与系统结构 240
第三节 能够发展的系统格局 244
一、发展的目的是平衡 244
二、发展的系统的内部结构 246
第四节 系统自组织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 257
一、内部要素:“用神”与“闲神” 259
二、外部条件:“药” 263
三、“药”、“用神”、“闲神”思想的意义 264
第九章 系统的稳定 268
第一节 系统自稳的实现 268
一、气势流通的“清纯”系统 269
二、系统要素的扶抑与通关 270
第二节 系统自稳的失败 273
第三节 系统的“噪声”与八字的“忌神” 277
第四节 系统的顺局与从局 280
一、顺局 281
二、从局 284
一、道德律与自然律的统一 286
第五节 八字的真善统一 286
二、道德的主观努力与环境 289
第十章 生生不息是系统的最高境界 294
第一节 生生不息与超循环理论 294
第二节 实现人与自然的生生不息 297
一、属人物质系统和天然物质系统的对立 298
二、属人物质系统与天然物质系统的矛盾及其解决 301
三、科学技术与两个系统之间的矛盾关系 304
四、用科学技术使两个物质系统之间实现生生不息的循环 308
第三节 实现人类社会系统的生生不息 310
一、人类社会正在走向高度系统化 310
二、系统化使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主题 314
三、实现社会系统的生生不息 317
结束语:从后现代返回自然 320
主要参考书目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