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思维信息论基础上的思维方式新原理 1
第一节 思维信息论拓宽的思维方式研究思路 2
一、思维方式研究的新视角 2
二、思维方式构成的最基本要素 6
三、思维方式最核心层次的运作原理 9
第二节 思维方式系统的思维信息运动结构理论 15
一、自然信息和社会形成信息的输入阶段 15
二、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的转换及贮存阶段 16
三、新旧思维信息的磨合阶段 17
四、作为思维成品的信息输出阶段 17
五、思维信息的反馈阶段 18
一、思维方式系统耗散结构运动的基本条件 20
第三节 思维方式系统的耗散结构理论 20
二、思维方式系统耗散结构运动的机制 22
三、思维方式系统耗散结构运动的过程 24
第四节 思维方式的相关理论 26
一、意识在思维方式运作中的作用 26
二、主客观型思维方式的区分及其意义 28
三、思维信息在解释中的作用 31
第二章 现代化建设引起的思维方式变革 33
第一节 思维方式的历史演进及规律性认识 34
一、思维方式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 34
二、思维方式发展的规律 38
第二节 现代化建设引发的思维客体变化 41
一、科技领域产生以“大科学”为标志的新体系 42
二、经济领域呈现持续的快速增长势头 48
三、文化领域形成交流碰撞和渗透的局面 51
四、政法领域在高科技下不断完善 56
五、社会领域出现新的“悖论” 57
六、自然界向人类发出警示 60
第三节 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思维方式 61
一、引导各行各业发明创造的思维方式 62
二、促进高新科技发展的思维方式 64
三、适用于解决复杂性问题的思维方式 66
四、全球化背景下集结中西方优点的思维方式 68
第三章 创新思维方式的当代表征 72
第一节 创新思维方式的发展历程 73
一、经济学界的理论新形态 73
二、江泽民同志的创新理论 76
三、思维科学中的创新思维方式 78
第二节 创新思维方式的类型 80
一、独特型 80
二、逆向型 88
三、超前型 95
四、跨越型 101
五、辐射型 109
六、聚合型 115
七、重组型 120
八、横向型 125
九、移植型 132
十、转换型 140
十一、思变型 147
一、政治意识 155
第三节 创新思维方式要求具备的意识 155
二、质疑意识 156
三、风险意识和代价意识 160
第四节 弱化阻碍创新的思维定势 161
一、从众定势的弱化 162
二、经验定势的弱化 166
三、权威定势的弱化 170
第四章 建构大科学思维方式 179
第一节 大科学思维方式的客观基础 180
一、国内外科技界大科学研究的现状 180
二、大科学时代我国的科技战略 190
一、建构大科学思维方式的理论基础 195
第二节 大科学思维方式的定义和功能 195
二、大科学思维方式的定义 198
三、大科学思维方式的特点 208
四、大科学思维方式的功能 212
第三节 我国科技界运用大科学思维方式的范例 216
一、跨学科、多层次的思维科学 216
二、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思维变革 228
第五章 系统思维方式与现代化建设 232
第一节 系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33
一、源远流长的古代朴素系统思想 233
二、现代系统思想产生的客观基础 235
三、一般系统论的创立 237
四、系统思想的发展 238
五、系统思想的丰富和深化 245
第二节 系统思维方式的定义和功能 248
一、系统思维方式的定义和特点 248
二、系统思维方式的功能 258
第三节 系统思维方式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263
一、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系统思维方式 263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系统思维方式 268
三、科学发展观中的系统思维方式 272
四、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设想中的系统思维方式 276
第六章 全球化视野中的中西整合思维方式 282
第一节 中西整合思维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83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主体性 283
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竞争力的提升 287
三、先进文化要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93
第二节 构建中西整合思维方式的理论基础 294
一、对立统一原理 294
二、扬弃思想 294
三、玻尔的互补原理 295
第三节 中西整合思维方式的定义和功能 296
一、中西整合思维方式的定义 296
二、中西整合思维方式的功能 308
第四节 中西整合思维方式的运用范例 311
一、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 312
二、“3+1”全面协调发展的思维模式 318
三、科学发展的思维模式 322
后记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