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序 陶人 1
第一章 地理历史 3
自然地理 3
历史沿革 5
第二章 古今瓷业 8
汉世靠山筑窑开始冶陶 8
东晋时期粗陶进化为瓷 8
南北朝陈时一举名天下 9
隋代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9
唐代名窑辈出瓷业兴旺 9
五代烧造行业初具规模 10
北宋时新平易名景德镇 10
元代烧造技艺遥遥领先 11
明时形成全国制瓷中心 12
清康雍乾跃上历史巅峰 13
清代后期窑业每况愈下 14
民国制瓷行业日渐衰落 14
当代陶瓷工业再创辉煌 15
第三章 瓷海明珠 17
典雅素静的青花瓷 17
明净剔透的青花玲珑瓷 18
五彩缤纷的颜色釉瓷 18
色彩绚丽的粉彩瓷 20
古朴清丽的古彩瓷 21
精美轻巧的薄胎瓷 21
千姿百态的雕塑瓷 21
幽静雅致的青花影青瓷 22
明丽隽秀的窑彩瓷 22
万紫千红的新彩瓷 22
别开生面的综合装饰瓷 22
第四章 瓷坛精英 23
古代名人 23
近代名匠 26
当代名家 30
第五章 瓷业遗址 33
湖田古瓷窑遗址 33
南市街古瓷窑遗址 33
白虎湾古瓷窑遗址 33
黄泥头古瓷窑遗址 33
柳家湾古瓷窑遗址 34
湘湖街古瓷窑遗址 34
董家坞古瓷窑遗址 34
杨梅亭古瓷窑遗址 34
龙窑遗址 34
马蹄窑遗址 34
葫芦窑遗址 35
乌鱼岭古瓷窑遗址 35
琵琶山古瓷窑遗址 35
刘家坞古瓷窑遗址 35
高岭古瓷矿遗址 35
御窑厂遗址 36
明代瓷器街 36
第六章 风景名胜 37
峰峦独起的珠山 37
碧波粼粼的莲花塘 37
独树一帜的古陶瓷博览区 38
巍峨壮丽的阳府山 38
山清水秀的浮梁旧城 39
奇岩怪石的诸仙洞 40
龙穴探奇的水龙洞 40
风光旖旎的东埠 41
山水如画的瑶里 41
幽静秀丽的人民公园 41
古朴典雅的誉园山庄 42
景色迷人的杨湾风景区 42
第七章 古建风采 43
西塔寺塔 43
双峰寺塔 43
王仲舒祠堂 43
汪氏五股祠堂 44
祥集弄明代民宅 44
刘家弄明代民宅 44
汪柏明代民宅 45
庄松元明代民宅 45
汪明宠明代民宅 45
汪明月明代民宅 45
金达明代民宅 45
龙珠村明代民宅 46
下牌村明代民宅 46
明代夏田闾门 46
浒崦清代戏台 46
石二山明代石坝 46
神剑井 47
周家井 47
第八章 传世古籍 48
唐 柳宗元《代人进瓷器状》 48
宋 蒋祈《陶记》 48
明 王宗沐《江西大志·陶书》 48
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 48
清《南窑笔记》 49
清 康熙《浮梁县志》 49
清 唐英《陶冶图编次》 49
清 朱琰《陶说》 49
清 乾隆《浮梁县志》 50
清 蓝浦《景德镇陶录》 50
清 龚轼《景德镇陶歌》 50
第九章 历代诗选 51
宋 王安石《听颂轩》 51
宋 苏轼《归真亭》 51
宋 苏轼《思成堂》 51
宋 彭汝砺《屏山聚仙洞》 52
宋 彭汝砺《送许屯田诗》 52
宋 佛印《诗一首》 52
元 汤礼《颂赵倅》 52
元 陶安《初夏行部景德镇》 53
明 王微《景德江路》 53
明 岑万《兀然亭》 53
明 缪宗周《兀然亭》 53
明 罗洪元《阳府山》 53
明 李晔《赠昊十九》 54
明 樊玉衡《浮梁谣》 54
清 朱琰《追赠昊十九》 54
清 凌汝绵《昌江杂咏》 54
清 查俭堂《年窑墨注歌》 54
清 朱瀚《宝积寺》 55
清 朱瀚《三贤堂》 55
清 汪应兆《三贤堂》 55
清 许谨斋《戏呈紫蘅中丞》 55
清 唐英《观音阁》(三首) 56
清 唐英《桂花林》 56
清 郑凤仪《浮梁竹枝词》 56
民国 王大凡《珠山八友雅集图记》 57
董必武《初到景德镇》 57
郭沫若《访景德镇》 57
郭沫若《别瓷都》 58
郭沫若《访景德镇陶瓷馆》 58
田汉《瓷都》(四首) 58
郭沫若《赠刘、曾两先生》(二首) 59
张光年《瓷都感事》(三首) 59
第十章 当地风俗 60
瓷业习俗 60
节令习俗 65
其它习俗 66
第十一章 民间传说 69
“白围裙”的故事 69
“太平窑”的来历 69
“知四肉”的来历 70
女体窑的传说 70
会“扑”鼠的瓷猫 70
巧画“猪头瘟” 71
高岭土的传说 72
屠县长塑像 74
“美人醉”的传说 75
龙缸的传说 76
瓷瓶换军队 77
斗富弄的故事 78
赛宝坦的来历 78
莲花塘的传说 78
菱角塘的传说 79
天后宫的传说 79
状元岭的传说 79
龙缸弄的传说 79
十八桥的传说 80
彩色图版 81
后记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