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汇典 考古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吴汝祚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06268618
  • 页数:449 页
图书介绍:

第一节 炎黄时代的时空范畴 1

第一章 炎黄时代的孕育和时空框架 1

第二节 人类起源概述 3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4

二、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6

三、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7

第三节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发展的探讨 9

第四节 自然环境、遗址分布和聚落布局 11

一、自然环境 11

二、遗址分布 12

图1—1 姜寨仰韶文化第一期聚落布局图 14

三、聚落布局 14

第二章 多种多样、功能各异的建筑遗迹 20

第一节 居住房屋的演变和发展 20

一、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和彭头山文化时期 21

二、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时期以及屈家岭文化早期 22

图2—1 姜寨仰韶文化46号房址平、剖面图和复原图 23

图2—2 半坡仰韶文化1号大型长方形房址复原图 24

图2—3 半坡仰韶文化24号房址平面和复原图 26

图2—4 半坡仰韶文化22号圆形房址平面和复原图 27

图2—5 东庄村仰韶文化201号房址平面和复原图 29

图2—6 半坡仰韶文化3号圆形房址平面和复原图 30

图2—7 木材的纵裂加工示意图 32

图2—8 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901号房址平、剖面图 37

图2—9 郧县青龙泉屈家岭文化早期6号房基址复原图 38

三、河南龙山文化、客省庄第二期文化时期和屈家岭文化晚期、石家河文化时期 40

第二节 城址的出现 46

一、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时期的城址 46

图2—10 城头山城址平面图 48

二、河南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城址 48

第三节 贮藏食物的窖穴 52

一、裴李岗、磁山文化时期 53

二、仰韶文化时期 53

三、河南龙山文化和客省庄第二期文化时期 54

一、陶窑 55

第四节 窑址 55

图2—11 半坡仰韶文化13号、191号废弃窖穴平面和剖面堆积图 55

图2—12 半坡仰韶文化陶窑复原图 57

二、石灰窑 57

第五节 凿井技术的发明 58

图2—13 汤阴白营河南龙山文化水井平、剖面图 59

第七节 小结 60

二、客省庄第二期文化时期 60

一、仰韶文化时期 60

第六节 饲养家畜的圈栏 60

一、农业生产 68

第一节 农业生产和家畜、家禽的饲养,渔猎与采集经济 68

第三章 社会生产的发展 68

图3—1 莪沟北岗裴李岗文化石器 74

二、家畜、家禽的饲养 83

三、渔猎经济 87

图3—2 贾湖裴李岗文化骨器 88

四、采集经济 91

第二节 手工业生产 93

一、陶器制作手工业 93

二、玉器琢制手工业 99

三、石器制作手工业 100

四、骨、角器制作手工业 102

图3—3 半坡仰韶文化编织纹种类图 103

五、编织手工业 103

六、木器制作手工业 105

七、冶铜手工业 107

第三节 农业与手工业的关系 108

第四章 有风趣的丧葬习俗 116

第一节 裴李岗、老官台和彭头山等考古学文化时期 117

图4—1 贾湖裴李岗文化344号墓平面图 119

第二节 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时期 123

一、仰身直肢葬 123

二、二次葬 127

图4—2(A) 姜寨仰韶文化84号墓第一层平面图 128

2(B) 姜寨仰韶文化84号墓第二层平面图 129

图4—3 姜寨仰韶文化169号墓平面图 130

图4—4 姜寨仰韶文化358号墓平、剖面图 132

图4—5 下王岗仰韶文化525号墓平面图 137

图4—6 下王岗仰韶文化198号墓平面图 138

三、瓮棺葬 140

图4—7 巫山大溪遗址屈肢葬部分葬式平面图 145

第三节 河南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时期 149

第四节 小结——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丧葬的产生及其演变 158

第一节 裴李岗、磁山、老官台和彭头山、城背溪等考古学文化时期 164

第五章 人神合一的巫术活动 164

第二节 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时期 167

图5—1 洪山庙仰韶文化104号瓮棺上彩绘人手形和耜形图案 168

图5—2 仰韶文化太阳纹彩陶器 170

图5—3 洪山庙仰韶文化91号瓮棺上日月纹彩陶图案 171

图5—4 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有太阳形纹的器物 174

图5—5 余杭反山良渚文化12号墓玉琮上的神像形纹 175

图5—6 临汝阎村仰韶文化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179

图5—7 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第一组蚌壳摆塑动物图像 184

图5—8 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第三组蚌壳摆塑动物图像 185

图5—9 汤家岗大溪文化白陶盆上的八角形纹 187

第三节 河南龙山文化、客省庄第二期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时期 188

图5—10 石家河文化的玉器 199

第四节 小结 200

第六章 古老而奇特的图腾文化 209

第一节 从考古资料反映的图腾文化 210

一、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时期 210

二、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时期 210

图6—1 甘谷县西坪仰韶文化人面蛇纹彩陶瓶 211

三、河南龙山文化、客省庄第二期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时期 217

一、图腾名称与姓氏、人名、官名的关系 218

第二节 中国图腾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 218

二、图腾入社仪式、祖先观念与冠礼、祖先崇拜的关系 221

三、图腾禁忌、外婚和避讳、同姓不婚的关系 223

四、图腾圣物、圣地与古代神器、偶像以及礼制建筑的关系 226

五、图腾艺术与史前艺术的关系 229

第三节 中国图腾文化的特点 229

一、中国图腾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 229

图6—2 半坡仰韶文化鱼纹复合演化推测图 231

图6—3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鸟纹演化推测图 231

二、中国图腾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其他文化因素,融合为一体 234

三、图腾亲属观念的深入人心,使中国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后,血缘关系仍是强有力的存在,并非被地缘关系所替代 235

四、中国图腾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237

五、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238

图6—4 红山文化玉猪龙 239

一、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时期 244

第七章 缤纷多彩的史前艺术和乐器歌舞以及美化人身的装饰品 244

第一节 彩绘艺术 244

图7—1 半坡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 245

二、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时期 253

图7—2 屈家岭文化彩陶纺轮 254

一、动物形雕塑 255

第二节 雕塑艺术 255

图7—3 华县太平庄仰韶文化陶鸮鼎 256

二、人面和人像形雕塑 260

图7—4 仰韶文化人头形陶瓶 261

三、其他的雕塑品 263

第三节 刻划纹、戳印纹等装饰图案 263

第四节 乐器与歌舞 266

图7—5 贾湖裴李岗文化骨笛 267

图7—6 史前陶铃悬挂和悬舌方法推测示意图 270

第五节 美化人身的装饰品 273

一、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和彭头山文化时期 273

二、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时期 274

三、河南龙山文化、客省庄第二期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时期 278

图7—7 青龙泉屈家岭文化象牙梳 280

第八章 饮食文化 287

第一节 从茹毛饮血到火的使用和取火术的发明 287

第二节 农业、家畜饲养与史前文化 289

图8—1 黎族钻木取火法 289

第三节 烹煮方式、炊器和饮食用器 293

图8—2 河南龙山文化陶甗 296

图8—3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 297

图8—4 仰韶文化陶灶和釜 298

图8—5 河南龙山文化陶灶和使用示意图 299

一、食物的贮藏 301

第四节 食物的贮藏和加工 301

二、食物的加工 304

图8—6 裴李岗文化的石磨盘和石磨棒 305

第五节 饮食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307

第九章 中华文明产生的探讨 312

第一节 农业的产生、发展和财富的积累 313

第二节 城址的出现,开始有了城乡的分化 320

第三节 冶铜术的产生 326

第四节 文字的创造 329

图9—1 半坡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330

图9—2 杨家湾大溪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332

第五节 等级社会的产生 334

第六节 礼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341

第十章 中华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350

第一节 连续性 350

第二节 开放性和凝聚性 359

第三节 创造性 364

一、世界稻作和粟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 365

二、蛋壳陶器是史前制陶业上的一朵奇葩 366

图10—1 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陶杯 366

三、干栏式建筑和榫卯木构件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传世杰作 367

四、骨笛和木筒是远古乐器上的奇迹 368

五、世界蚕丝的起源地 369

六、生漆的利用是史前文明的一大贡献 370

七、玉器在中华文明形成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371

第四节 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371

第一节 天文历法知识方面 381

第十一章 各考古学文化的人们对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上的贡献 381

图11—1 半坡仰韶文化图腾柱 384

图11—2 半坡仰韶文化人面鱼纹月相图 385

第二节 生物知识的萌芽、积累和对动植物的驯化 386

第三节 数学知识的滋长和度量衡概念的萌发 389

一、在数概念上的成就 390

二、在数学概念上的成就 392

三、在度、量、衡概念上的成就 393

第四节 物理、化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 396

图11—3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榫卯木构件 399

图11—4 仰韶文化尖底瓶使用示意图 402

图11—5 原始纺织示意图 403

第五节 建筑术的产生和发展 405

第六节 医药、卫生、保健知识方面已见端倪 406

一、居住址的选择与防潮、取暖的设施 406

二、饮食与食疗——中医学的源头 408

三、消毒预防医学的萌芽 409

四、骨科医疗上的成就 410

五、针灸、砭术的开端 411

六、巫与医的关系 412

第十二章 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与其它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 416

一、与黄河下游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 417

二、与黄河上游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 421

三、与长江下游宁绍地区跨湖桥遗址和河姆渡文化的关系 421

图12—1 河姆渡遗址的木桨和陶塑船模型 424

四、与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 424

五、与长江下游宁镇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 427

六、与分布在巢湖以西地区的薛家岗文化和巢湖以东的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的关系 428

七、与分布在鄱阳湖、赣江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 429

八、与岭南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 431

九、与辽西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 434

十、与云南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 437

十一、与西藏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 438

十二、与福建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 440

十三、早期巴蜀文化与中原史前文化的关系 441

十四、台湾与长江中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关系 442

后记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