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主编絮语/陈兴良 1
[死刑研究] 1
支持死刑民意的内在驱动力分析——死刑存废的命运/祁胜辉 1
一、导论 1
二、支持死刑民意的一般信息 3
三、遏制迷信——支持死刑民意的功利驱动力 13
四、复仇冲动——支持死刑民意的道德驱动力 20
五、民意与死刑存废的命运 26
六、结论 39
美国与日本的死刑悖论/[美]大卫·特德·约翰逊 40
[刘涌案研究] 61
关于刘涌再审案的师生对谈/冯军李艳红喻海松侯俊 61
一、关于写作《评论》的缘由和目的 61
二、关于具体问题 62
司法审判与媒体报道和舆论之关系新探——兼刘涌案法理解读/周泽 80
一、刘涌案件的司法进程及媒体报道 81
二、对刘涌案的媒体报道和舆论分析 85
三、社会评价理论的推演 93
四、媒体报道及舆论与司法审判关系的几个命题——兼对一些流行话语的批判 101
五、结语 125
[犯罪构成研究] 126
论作为归责理论的犯罪构成理论/倪培兴 126
一、引言 126
二、犯罪与刑事责任 129
三、罪责归属与刑事不法 134
四、结果归责与因果关系 146
五、罪责与罪过 152
六、归责理论与犯罪构成理论 157
七、结语 162
论我国犯罪论体系的统一——以完善我国传统犯罪构成体系为路径/聂昭伟 165
一、犯罪构成体系在大陆法系及前苏联的演变 165
二、我国犯罪论体系存在的问题 169
三、我国犯罪论体系的完善 176
一、犯罪客体的由来 185
犯罪客体论纲/童伟华 185
二、犯罪客体的概念 189
三、犯罪客体的构成要件地位 194
四、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 199
[共同犯罪研究] 209
共犯与身份——大陆法系与我国之比较研究/江溯 209
一、共犯与身份:比较法上的考察 209
二、共犯论的基础:共犯从属性与共犯的处罚根据论 215
三、身份与身份犯 224
四、共犯与定罪身份 225
五、共犯与量刑身份 241
六、共犯与消极身份 241
七、结论 243
共谋共同犯罪引论/陈毅坚 244
一、序说:“共谋共同犯罪”之提倡 244
二、范畴辨正:我国刑法中“共谋”之界说 247
三、形态透视:“共谋共同犯罪”之理论形态 258
四、路径选择:“共谋者”之刑事责任 275
五、结语 283
过失的共同正犯问题研究/陈家林 284
一、问题之所在与议论的实益 284
二、各国立法概况 285
三、判例评析 286
四、理论纷争 292
五、我国学者的观点 300
六、过失共同正犯问题之我见 303
一、面包与铁路 309
[理论前沿] 309
犯罪定义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证刑法学/白建军 309
二、主体本位的犯罪定义观 314
三、客体本位的犯罪定义观 323
四、中介本位的犯罪定义观 328
五、实证刑法学之构想 342
六、余论 351
一、报应的核心:回溯与正义 352
规范违反说视野中的刑罚理论/周光权 352
二、功利主义:手段与实效 355
三、一体论的困境 357
四、刑罚与规范确认:忠诚理论 361
从民族一国家追问刑法——刑法的现代性反思/劳东燕 369
一、刑事司法体系中的压制性 370
二、压制性起源的分析进路:民族国家 375
三、压制性与民族国家的战争起源及民族主义 380
四、“现代性”中的压制性反思 392
五、国家主义话语笼罩下的刑事司法 402
六、结语 409
刑法文化视野中的定罪量刑问题/汪明亮 411
一、徒法不足以自行:定罪量刑中的困惑 411
二、归因:一个文化学上的解读 412
三、何谓刑法文化 414
四、观念性刑法文化与制度性刑法文化 419
五、刑法文化功能及其对定罪量刑意义 427
六、中国传统刑法文化对定罪量刑的影响 431
七、走出定罪量刑困惑:中国传统刑法文化之改进 438
[域外传译] 442
真理与司法形式/[法]福柯著 强世功 孙小佳译 442
日本的自白法则与非法证据的排除/[日]三井诚著刘兰秋 译 宋英辉 审校 505
一、自白排除法则 505
二、自白任意性的证明 512
国际刑事法院:从何而来,去向何方/[挪威]罗尔夫·艾纳·法尔夫著张旭 李綦通 译校 525
一、为了反对一切不平等之事件而转变的国际刑法的范例 525
二、对法院相关问题的辨析 527
三、对规约规定的法院性质的探索 531
四、对历史和国际法理论的回顾:规约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534
五、对形成中的组织和国际刑法的角色的透视 537
论前南国际刑庭内被告人获得迅速审判的权利/[法]哈菲达·拉霍尔著 林维译 543
一、获得迅速审判的权利 544
二、前南国际刑庭程序延误的原因 548
三、法官确保迅速审判的责任:已采取的措施 553
四、结论 557
一、问题的提出——刑事一体化以及刑事学科群 558
[专题研究] 558
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刑事学科群及其结构/高维俭 558
二、问题的分析方法——结构方法 560
三、刑事学科群结构的相关基本认识及简评 563
四、刑事学科群的结构分析 566
论原因自由行为/刘士心 574
一、原因自由行为的概念 575
二、原因自由行为的结构特征与类型 580
三、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 585
四、原因自由行为犯罪的着手与罪过形式的确定 590
五、原因自由行为的立法 595
论大陆法及我国法上的亲手犯/孙运梁 598
一、亲手犯的由来 598
二、亲手犯存否的歧异 603
三、亲手犯的存在根据 608
四、亲手犯的存在形态 610
五、结语 619
疏忽强奸的一种论证——对男权主义强奸法的检讨性反思/罗翔 623
一、强奸罪的立法现状 624
二、一种改革的思路 630
三、结语 639
监督的话语和权力:一种检察制度的语境——评我国的检察法律监督/黎敏 640
一、我国现行检察制度的价值取向 640
二、法律监督权的合理性质疑 643
三、监督话语的辐射性后果:理念的更加模糊 647
四、结语:依托具体的制度技术走出困境 653
双方可罚原则的适用根据/秦一禾 655
一、问题所在 655
二、双方可罚原则的法的根据的研究史 657
三、“引渡行为”正当化的双方可罚原则的机能 658
四、相互主义原则具体化的机能 661
五、犯罪人引渡程序上的双方可罚原则的机能 662
六、小结 663
《刑事法评论》征稿启事 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