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3
水资源卷 3
第一篇 水资源与水资源系列 3
第一章 中国水资源 3
第一节 自然地理 3
第二节 社会经济 7
第三节 水利成就与水旱灾害 12
第二章 水资源及其特点 15
第一节 水资源的涵义 15
第二节 水资源的基本概念 16
第三节 水资源的特点 17
第四节 我国水资源 18
第三章 水资源分类 20
第一节 降水量 20
第二节 蒸发量 23
第三节 河川径流量 28
第四节 区域河川径流量计算 35
第四章 水资源量 38
第一节 主要内容 38
第二节 水资源时空变化 44
第三节 水资源条件和问题 49
第五章 地下水资源量 53
第一节 概述 53
第二节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 54
第三节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 58
第四节 平原区区域地下水资源量? 66
第五节 地下水可开采量 67
第六节 南方滨湖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的估算 68
第七节 混合区区域地下水资源量 69
第六章 水资源总量 72
第一节 概述 72
第二节 区域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 73
第三节 区域不同代表年水资源总量 78
第四节 地下水开采条件下的水资源总量 79
第一节 水资源系列的采用 81
第二节 水资源利用分区 81
第七章 水资源系列 81
第三节 水资源量 83
第四节 水质与水环境 86
第一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评价 93
第一节 综合评价分区及指标体系 93
第二篇 水资源及其利用 93
第二节 综合评价 95
第二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05
第一节 工程设施及供水能力 105
第二节 1993年实际供水量 111
第三节 1993年实际用水量 113
第四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变化趋势 117
第五节 基准年供需分析 123
第六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7
第三章 重点地区水资源利用 129
第一节 黄淮海平原 129
第二节 辽河中下游及辽东半岛 136
第三节 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 139
第四节 山东半岛 144
第五节 四川盆地 145
第六节 甬江及萧绍平原 150
第七节 海南岛 151
第一章 水能资源 157
第一节 水资源中的水能资源 157
第三篇 水能资源及其利用 157
第二节 河流水能资源估算 158
第三节 水电站开发布置 162
第一节 梯级水电站规划 164
第二节 中国主要河流的梯级水电站 164
第二章 梯级水电站 164
第三节 西南地区河流的梯级水电站开发实例 166
第一节 电力系统负荷的变动规律 174
第二节 抽水蓄能电站的类型及功能 174
第三章 抽水蓄能电站 174
第三节 抽水蓄能电站机组的布置形式 176
第四节 抽水蓄能电站机组选择及上、下水库布置原则 176
第五节 抽水蓄能电站经济效益分析 177
第六节 中国抽水蓄能电站的发展及近期规划 179
第一节 潮汐产生原因及现象 182
第二节 中国潮汐能蕴藏量及分布情况 182
第四章 潮汐能电站 182
第三节 潮汐电站布置及潮汐能利用原则 184
第四节 中国潮汐能开发利用情况 185
第五节 潮汐电站规划设计要考虑的问题 187
第一章 水资源保护 191
第一节 发展简史 191
第四篇 水资源环境 191
第二节 主要内容 192
第三节 水质 193
第四节 综合水质模型 197
第一节 概述 203
第二节 水污染源类型 203
第二章 水污染 203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分类和方法 210
第二节 环境层次系统 210
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 210
第二节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211
第四节 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13
第五节 水利工程施工环境影响评价 214
第六节 跨流域调水环境影响评价 217
第四章 环境效益 219
第一节 环境效应 219
第二节 水污染源管理 220
第三节 规划目的和原则 221
第四节 水污染防治工程 222
第一节 水资源系统分析模型化 229
第一章 水资源系统分析 229
第二节 地表水系统分析模型 229
第五篇 水资源分析 229
第二节 地下水系统分析模型 231
第四节 防洪系统分析模型 232
第五节 灌溉系统分析模型 234
第六节 水质模型 236
第二章 水资源供需分析 254
第一节 概述 254
第二节 需水量 256
第三节 可供水量 262
第四节 供需分析 267
第三章 调整意见 271
第一节 总供给与总需求大致平衡的调整意见 271
第二节 主要解决途径 272
第三节 几项方针政策建议 276
第六篇 未来十年水资源供需预测 281
第一章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281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281
第二节 人口与城市化预测 284
第三节 经济与工业预测 288
第四节 灌溉面积发展预测 294
第二章 需水预测 300
第一节 原则与方法 300
第二节 需水量预测 301
第三节 合理性分析 312
第三章 供水预测 320
第一节 原则与方法 320
第二节 供水工程规划方案 321
第三节 供水量预测 322
第四节 供水量增长趋势分析 326
第一节 原则与方法 332
第二节 不同方案供需分析 332
第四章 水资源供需分析 332
第三节 分流域供需分析 337
第四节 重点缺水地区供需分析 338
第五节 重点城市供需分析 346
第六节 水资源紧缺程度评价指标 350
第七节 特枯水年的对策与措施 357
第八节 超长期供需水展望 358
第一节 安排原则 363
第二节 规划期间主要供水工程安排设想 363
第五章 规划期供水工程安排 363
第三节 重点工程简介 365
第四节 工程投资效益估算 369
第五节 问题与建议 371
第一章 水与人类 379
第七篇 水利 379
第一节 水与水系 379
水利卷 379
第二节 中国主要河流 383
第三节 流域 394
第四节 湖泊 396
第二章 水利史 398
第一节 概述 398
第二节 著名江河水利史 403
第三节 农田水利史 420
第四节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 425
第五节 水能利用史 443
第六节 中国运河史 445
第七节 城市水利史 463
第八节 港口建设史 465
第一章 水利科学 471
第一节 概述 471
第八篇 水利科学及科学技术史 471
第二节 水工结构学 474
第三节 河工学 475
第四节 农田水利学 476
第五节 水能利用学 477
第六节 水利经济学 478
第二章 水利科学技术史 480
第一节 萌芽期 480
第二节 第一次发展期 481
第三节 中衰期 481
第四节 第二次发展期 482
第五节 由盛转衰期 483
第六节 缓慢发展期 484
第三章 水利规划 486
第一节 规划基础 486
第二节 流域规划 492
第三节 农田排水规划 496
第四节 水运规划 497
第五节 供水规划(城镇) 498
第六节 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499
第七节 跨流域调水规划 500
第八节 山谷水库工程规划 502
第九节 人工河道规划 508
第十节 潮汐电站规划 511
第九篇 城镇供水与排水 515
第一章 城市环境水利 515
第一节 概述 515
第二节 水环境保护标准 517
第二章 城镇供水工程 523
第一节 概述 523
第二节 供水规划 524
第三节 输水工程 538
第四节 供水处理构筑物 543
第五节 水力循环澄清池 547
第三章 城镇排水工程 558
第一节 概述 558
第二节 城镇污水量 561
第三节 工业废水量 563
第四节 排水系统 565
第五节 排水泵站 570
第六节 污水处理 572
第七节 污水处理厂 588
第八节 污泥处理 591
第四章 供、排水工程管理 597
第一节 设施管理 597
第二节 水质管理 599
第三节 管网管理 600
第四节 经济效益 603
第一章 中国古代水利管理 607
第一节 概述 607
第十篇 水利工程管理 607
第二节 历代中国水政 608
第三节 水工建筑 612
第四节 中国古代堰坝 615
第五节 中国古代闸涵 616
第二章 国家重点水利工程 619
第一节 中国十大水电基地 619
第二节 中小河流梯级水电站 632
第三节 大型水电站 640
第三章 主要江河管理 666
第一节 长江管理 666
第二节 黄河管理 670
第三节 淮河管理 673
第四节 珠江管理 674
第五节 海河管理 677
第六节 松花江管理 678
第七节 辽河管理 680
第八节 太湖管理 681
第四章 重点水利工程管理 684
第一节 汉江大堤管理 684
第二节 钱塘江海塘管理 685
第三节 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 686
第四节 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 687
第五节 三盛公水利枢纽管理 688
第六节 梅山水库管理 689
第七节 鹤地水库管理 691
第八节 大伙房水库管理 692
第九节 洪泽湖水库管理 693
第十节 密云水库管理 694
第十一节 官厅水库管理 696
第十二节 引滦工程管理 697
第十三节 东深引水工程管理 698
第一节 概述 703
第一章 水利志 703
第二节 唐以前时期 703
第十一篇 水利文化 703
第三节 宋以后时期 706
第二章 水利人物 718
第一节 唐以前时期 718
第二节 宋以后时期 721
第一章 地表水质参数 731
第十二篇 地表水污染 731
第一节 溶解氧 731
水处理卷 731
中册 731
第二节 生化需氧量(BOD) 734
第三节 化学氧化测试 738
第四节 总有机碳(TOC) 740
第五节 固定氮 740
第六节 磷和磷酸盐 741
第七节 合成洗涤剂 742
第八节 碱度 744
第九节 酸度 746
第二章 天然水水质 748
第一节 地表水中的毒物 751
第二节 水中重金属 752
第三节 水中的农药 753
第四节 水中的氨 755
第三章 水和疾病 759
第一节 水传染及水洗疾病 761
第二节 水基疾病 764
第三节 与水相关的昆虫媒介疾病 766
第四节 污水厂排出物中的致病生物 767
第五节 粪便污染的细菌指示剂 770
第六节 细菌指示剂的应用 772
第四章 油污染 776
第一节 油对地表水的影响 777
第二节 油的鉴别 778
第三节 预防溢油 780
第四节 溢油的清除 781
第五节 溢油事故应急措施 786
第五章 温度效应和热污染 788
第一节 地表水体的自然水温 788
第二节 温度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789
第三节 温度与鱼 791
第二节 富营养化的危害 793
第六章 富营养化 793
第一节 湖泊营养状态分类 793
第三节 生长条件与限制因子 795
第四节 富营养化预测模型 796
第五节 富营养化的控制 797
第七章 酸沉降及其对地表水的影响 800
第一节 酸沉降 800
第二节 矿井酸排放 806
第八章 暴雨污水排放和城市地表水径流 808
第一节 合流制和分流制排水系统 809
第二节 合流制暴雨污水排放 810
第三节 暴雨污水溢流系统的设计和运行 812
第四节 城区暴雨雨水径流 815
第一章 总论 821
第一节 废水来源与特性 821
第十三篇 地表水处理 821
第二节 水质标准 825
第三节 废水处理方法综述 827
第四节 废水处理反应器及动力学基础 828
第二章 预处理 833
第一节 水质和水量调节 833
第二节 筛滤 835
第三节 中和 838
第三章 化学氧化还原 842
第一节 概述 842
第二节 化学氧化法 843
第三节 化学还原法 857
第四节 电解 859
第四章 吸附 867
第一节 吸附的基本理论 867
第二节 吸附剂及其再生 875
第三节 吸附工艺与设计 880
第四节 吸附法的应用 887
第五章 膜分离 890
第一节 概述 890
第二节 电渗析 891
第三节 反渗透 902
第四节 超滤 912
第六章 其他相转移分离法 915
第一节 吹脱、汽提法 915
第二节 萃取法 920
第三节 蒸发法 925
第四节 结晶法 929
第七章 废水生化处理 934
第一节 废水处理微生物基础 934
第二节 酶及酶反应 938
第三节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 943
第四节 废水的可生化性 946
第五节 废水生化处理方法总论 953
第八章 活性污泥法 956
第一节 基本原理与分类 956
第二节 活性污泥法参数 961
第三节 曝气 967
第四节 曝气池的构造与设计 974
第五节 运行与管理 985
第九章 生物膜法 989
第一节 基本原理 989
第二节 生物滤池 991
第三节 生物转盘 1002
第四节 生物膜法的运行管理 1007
第五节 其他型式的生物膜法处理设备 1009
第十章 废水处理厂设计 1014
第一节 设计程序 1014
第二节 流程选择 1015
第三节 废水处理厂平面及高程布置 1016
第四节 城市污水处理厂实例 1018
第一章 概述 1023
第一节 工业废水污染与环境保护 1023
第十四篇 工业废水处理 1023
第二节 工业废水治理技术的经济性 1025
第三节 工业废水治理规划 1028
第二章 工业废水的性质与净化回收的基本原理 1030
第一节 工业废水的性质和分类 1030
第二节 工业废水的测定 1030
第三节 净化回收的基本原理 1038
第三章 酸性废水处理和回收利用 1050
第一节 酸性废水的产生 1050
第二节 酸性废水的处理 1050
第三节 废酸液的回收 1054
第四章 含油废水处理 1061
第一节 含油废水的来源 1061
第二节 破乳 1061
第三节 含油废水的处理方法和设备 1062
第四节 含油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1068
第一节 重金属废水的产生 1075
第二节 重金属废水的净化与回收方法 1075
第五章 重金属废水的净化与回收 1075
第三节 重金属废水处理 1081
第四节 重金属污泥的处理 1085
第六章 有机废水的净化 1087
第一节 工业有机废水的产生及特性 1087
第二节 有机废水的生物好氧处理 1089
第三节 影响活性污泥净化反应的因素 1093
第四节 活性污泥法及其演变 1095
第五节 活性污泥系统的维护管理 1100
第六节 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1106
第七节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发展 1107
第八节 厌氧生物处理在有机废水净化中的地位 1109
第七章 工业循环用水的水质稳定 1111
第一节 水质稳定的基本概念及判别方法 1111
第二节 保持水质稳定的方法 1115
第三节 浊循环水的水质稳定 1118
第八章 常用水处理药剂的分析 1122
第一节 水处理药剂分析的基本内容 1122
第二节 无机水处理药剂的分析 1123
第三节 有机膦酸类水处理药剂的分析 1128
第四节 聚羧酸类水处理药剂的分析 1138
第五节 季铵盐的分析 1144
第九章 工业节水减污与医院水处理技术 1146
第一节 工业节水减污 1146
第二节 医院污水处理技术 1161
第三节 医院污水的消毒与排污 1172
第四节 氯化消毒机理及影响因素 1175
第十章 污泥处理与处置 1185
第一节 污泥的来源与特性 1185
第二节 污泥调理 1186
第三节 浓缩 1187
第四节 脱水 1193
第五节 焚烧 1199
第六节 综合利用 1201
第一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及其水处理 1205
第一节 循环冷却水系统 1205
第十五篇 循环冷却水处理 1205
第二节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沉积物 1209
第三节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沉积物的控制 1220
第一节 冷却水中金属腐蚀速度的表示方法 1224
第二节 冷却水中金属腐蚀的机理 1224
第二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金属的腐蚀及其控制 1224
第三节 冷却水中金属腐蚀的形态 1226
第四节 冷却水中金属腐蚀的影响因素 1229
第五节 冷却水中金属腐蚀的控制指标 1233
第六节 冷却水中金属腐蚀的控制方法 1233
第三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微生物及其控制 1251
第一节 冷却水系统中引起故障的微生物 1251
第二节 冷却水系统中金属的微生物腐蚀 1254
第三节 冷却水系统中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1257
第四章 冷却水系统的清洗和预膜 1260
第一节 冷却水系统中的沉积物及其来源 1260
第二节 物理清洗 1261
第三节 化学清洗 1262
第四节 不同情况下的清洗 1265
第五节 钝化 1266
第六节 预膜 1266
第一节 设计规范的要求 1269
第二节 腐蚀的现场监测 1269
第五章 冷却水系统中腐蚀、沉积物和微生物的现场监测 1269
第三节 沉积物的现场监测 1273
第四节 微生物的现场监测 1278
第五节 监测数据的表达 1279
第十六篇 锅炉水处理 1283
第一章 锅炉及其水汽质量标准 1283
第一节 锅炉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过程 1283
第二节 锅炉水、汽质量标准 1289
第二章 锅内加药处理 1304
第一节 锅内加药处理概述 1304
第二节 锅内加药处理方法 1308
第三节 锅内水处理的加药方法及装置 1316
第四节 锅炉的排污处理 1317
第三章 热力设备系统的腐蚀与控制 1319
第一节 热力设备系统腐蚀的基本原理 1319
第二节 热力设备系统的腐蚀 1323
第三节 热力设备系统的腐蚀控制 1329
第四章 锅炉的化学清洗 1340
第一节 锅炉中的沉积物 1340
第二节 锅炉的化学清洗 1342
第三节 锅炉的碱洗除垢 1354
第一章 水质分析法 1361
第一节 水质分析的一般知识 1361
第十七篇 工业水处理中的分析与监测 1361
第二节 水的物理性质检验 1367
第三节 水中阳离子的测定 1374
第四节 水中阴离子的测定 1391
第五节 氧化性物质及化学耗氧量的测定 1405
第六节 水中油含量的测定 1410
第二章 沉积物的分析 1412
第一节 试样的采集、调查和制备 1412
第二节 沉积物的定性分析和结构形态鉴定 1413
第三节 灼烧失重的测定 1416
第四节 硫化亚铁含量的测定 1417
第五节 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1419
第六节 硫酸盐的测定 1420
第一章 概论 1423
第一节 水化学的基本知识 1423
第十八篇 化学水处理 1423
第二节 水的混凝澄清 1430
第三节 水的过滤作用 1435
第二章 离子交换树脂及离子交换基本原理 1443
第一节 离子交换树脂及其性能 1443
第二节 离子交换的基本原理 1451
第三章 离子交换水处理 1456
第一节 离子交换软化的水处理 1456
第二节 离子交换软化及脱碱联合水处理 1458
第三节 离子交换除盐水处理 1466
第四节 离子交换水处理系统的设备及其运行 1482
第一节 城市水污染系统 1487
第一章 城市水污染的系统分析 1487
第二节 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目标 1487
第十九篇 城市水污染与控制 1487
下册 1487
第三节 废水分类和构成 1488
第四节 工业污染源系统分析 1497
第五节 水环境质量评价 1504
第二章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 1505
第一节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的含义和原理 1505
第二节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的背景 1507
第三节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研究内容方法程序 1511
第四节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原则条件形式 1512
第五节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的核心和关键 1515
第六节 我国集中控制制度与其他制度关系 1515
第三章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系统 1518
第一节 系统的构成 1518
第二节 系统的建立 1520
第三节 系统的运行 1521
第四章 城市水污染控制指标体系 1524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524
第二节 水污染物的分类 1525
第三节 污染物的来源与环境效应 1526
第四节 集中控制指标的筛选 1534
第五节 城市水污染控制指标 1536
第五章 城市水环境预测 1538
第一节 概述 1538
第二节 预测内容 1538
第三节 预测的基本程序 1539
第四节 预测方法 1540
第五节 水污染负荷的预测 1549
第六节 环境水质预测 1553
第六章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规划 1555
第一节 概述 1555
第二节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555
第三节 规划内容方法步骤 1556
第四节 河流设计流量 1561
第五节 水质数学模型 1562
第六节 污水处理费用函数 1564
第七节 水污染控制规划模型及其解法 1565
第八节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规划方案总体设计 1566
第一节 概述 1567
第二节 工业预处理 1567
第七章 水污染控制技术方法 1567
第三节 主要行业废水的集中控制 1575
第四节 废水的联合或分区集中处理 1577
第五节 城市污水处理厂 1577
第六节 污水氧化塘 1578
第七节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1582
第八节 污水排江排海工程 1585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587
第二节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政策 1587
第八章 水污染集中控制政策与管理 1587
第三节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的管理 1595
第九章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的经济分析 1601
第一节 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 1601
第二节 分析方法程序内容 1602
第三节 效益费用识别 1604
第四节 经济分析的数学模型 1605
第五节 城市水污染集中控制费用效益分析实例 1611
第一章 中国的洪水 1617
第二十篇 防洪史与防洪规划 1617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1617
防洪卷 1617
第二节 中国洪水类型 1629
第三节 中国的暴雨 1639
第四节 主要江河暴雨洪水 1649
第二章 中国防洪史述略 1690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洪水灾害 1690
第二节 古代防洪事业的发展 1695
第三节 历史上的防洪思想和治理规划 1703
第四节 历代河工管理与水政 1709
第五节 古代河工理论和科学技术成就 1712
第六节 传统治河的变革时期 1717
第三章 江河防洪规划 1722
第一节 中国防洪规划工作简要回顾 1722
第二节 江河防洪规划的任务与作用 1724
第三节 中国江河洪水灾害的特点与防洪规划的指导思想 1725
第四节 江河防洪规划的编制方法和步骤 1728
第五节 防洪规划中的若干问题 1733
第四章 防洪法精析 1741
第一节 统管我国防洪全局的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1741
第二节 全社会都有责任参与和承担防洪工作 1743
第三节 江河治理是防洪之本 1746
第四节 防洪规划是防洪体系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1750
第五节 增加投入,加快发展防洪事业 1753
第六节 加强防洪区安全建设和管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757
第七节 增强河道防护意识,严格管理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设,确保河道畅通 1761
第八节 加强监督管理,保障水库大坝安全 1765
第九节 搞好防汛抗洪,防灾减灾 1768
第十节 严厉打击破坏活动,依法保护防洪工程设施 1773
第十一节 健全水政监察,强化防洪执法 1777
第十二节 落实防汛抗洪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搞好防汛工作的关键措施 1781
第一章 防洪组织与调度 1787
第一节 防汛任务 1787
第二十一篇 防洪计划与措施 1787
第二节 防汛准备 1789
第三节 汛期洪水调度 1792
第二章 防汛信息与救灾 1802
第一节 洪水情报预报和警报 1802
第二节 洪水风险分析 1807
第三节 防洪区管理 1815
第四节 洪水保险 1816
第五节 自适应防洪设施 1817
第六节 防洪斗争 1818
第七节 善后与救灾 1822
第二十二篇 防洪工程措施 1829
第一章 堤防抢险技术 1829
第一节 堤防抢险的前期工作 1829
第二节 堤身漏洞的判别和抢护 1835
第三节 堤基管涌的判别和抢护 1838
第四节 堤坡渗水的判别和抢护 1844
第五节 接触冲刷的判别和抢护 1847
第六节 漫溢的预测和抢护 1849
第七节 风浪险情的抢护 1852
第八节 堤防滑坡的判断和抢护 1856
第九节 崩岸的判断和抢护 1861
第十节 堤身裂缝的判别和抢护 1865
第十一节 跌窝的判别和抢护 1868
第十二节 堤防决口抢险 1870
第十三节 抢险工程的善后处理 1874
第十四节 堤防抢险实例 1876
第二章 堤防加固与排险 1889
第一节 堤防除险加固的前期工作 1889
第二节 堤防漫溢的除险和复堤 1894
第三节 堤防渗透破坏的除险加固 1909
第四节 堤防边坡失稳的除险加固 1932
第五节 堤防的垂直防渗与地基加固 1951
第三章 洪涝灾区排灌工程修复与重建 1971
第一节 灌排工程的水毁原因及其修复和重建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971
第二节 水源与渠首工程 1972
第三节 泵站工程 1984
第四节 灌排渠道 2002
第五节 灌排渠系建筑物 2005
第六节 圩区工程整治 2018
第七节 机井工程 2027
第八节 灌排工程修复与重建的常用机械 2037
法律法规汇编 2051
一、水资源保护 205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51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2056
开发建设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规定 2061
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 206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06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207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 2074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2079
国务院关于1991——2000年全国治沙工程规划要点的批复 2088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 2089
取水许可证制实施办法 2092
城市供水条例 2096
开发建设项目水寺保持方案管理办法 2100
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资格证书管理办法 2101
国务院关于进上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通知 210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 2106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水上保持基金管理办法(试行) 2109
国务院关于印发《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通知 2110
二、水污染防治 21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1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实施细则 212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 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 2126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2129
国务院关于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的批复 2133
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 2135
关于船舶拆卸监督管理的暂行办法 2141
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 2143
污水处理设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 2146
关于防治造纸行业水污染的规定 214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2151
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水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与排放许可 证审批表》填报说明”(试行)的通知 2154
三、环境综合保护 216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161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若干意见的通知 2165
国务院关于开展加强环境保护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活动的通知 2170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2171
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 217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 2179
对外经济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 2181
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 2183
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 2185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 2187
环境监理执法标志管理办法 2189
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 2190
国家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推广管理办法 2192
环境保护计划管理办法 2194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2196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资料档案库管理规定 220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收费标准的原则与方法(试行) 2205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 2208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 2216
国家环境保护局 对外经济贸易部关于加强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通知 2218
国家环保局、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 2219
化学矿山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 2222
化学工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2227
关于防治铬化合物生产建设中环境污染的若干规定 2236
防治尾矿污染环境管理规定 2238
农业部 国家环境保护局 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土法炼硫磺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2240
国家环境保护局 农业部 国家计划委员会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 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