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 赖永海 1
第一章 315宗教概说 1
第一节 315宗教概念的历史考察 2
一、《辞源》对宗教的解释 2
二、印光大师的宗教观 4
三、费尔巴哈的宗教观 6
四、克利(A·bruce curry)的宗教观 7
五、铁德尔(Ernest Fremont Tittle)的“不可定义”说 8
六、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9
七、宗教是人类自我的一种特殊表述方式 12
第二节 宗教的含义与分类 14
一、宗教的一般含义 15
二、中国古代宗教的分类 20
第三节 宗教的起源 28
一、宗教起源的一般原理 28
二、原始宗教的产生 30
三、成熟宗教的产生 40
第二章 神道设教与以德辅天 45
第一节 古代宗教的道德精神 46
一、中国宗教的人本主义的性质 46
二、古代宗教的祭拜对象 51
三、古代宗教的借假修真的性质 55
第二节 “天”的道德化与道德化了的“天” 65
一、殷商与西周的“天”的区别 65
二、“天”的道德化 69
三、“天”的道德化的演进方式 72
第三节 古代宗教与道德教化 74
一、宗教信仰与宗教戒律 75
二、宗教功能与人文教化 79
第三章 崇道修仙与积德行善 85
第一节 神仙方术与初期道教 86
一、初期道教与历史文化 86
二、初期道教与老子哲学 93
三、初期道教与道教三系 96
第二节 道教目标与刻意求善 99
一、刻意求善与成仙之道 100
二、刻意求善与道德境界 105
第三节 道教目标与智慧解脱 109
一、成熟道教与心性本体论 111
二、成熟道教与清静无为 118
三、成熟道教与老庄哲学 120
第四章 五戒十善与修齐治平 126
第一节 宗教戒律与道德规范 127
一、宗教戒律与宗教用意 127
二、宗教戒律与自净其意 131
三、慈悲为怀与方便利他 135
第二节 五戒十善与人生修养 139
一、五戒十善与善恶因果 140
二、十善业道与人生利益 143
三、十善业道与智慧解脱 151
第三节 修齐治平与自度度人 153
一、“三纲”要义与修学进程 154
二、“八条”内涵与自利利人 159
三、自净其意与济世利人 165
第五章 佛教文化与道德名教 169
第一节 亲情孝道与心地修养 170
一、以敬为孝与道德人格 171
二、衣食奉养与精神利益 174
三、亲情孝道与普利天下 177
第二节 慈悲普度与孝敬父母 179
一、佛家孝经与孝道精神 180
二、念佛法门与孝敬父母 185
第三节 佛法东来与道德名教 191
一、道德名教与汉代儒家 192
二、文化差异与相互借鉴 195
第四节 行持善业与改过迁善 199
一、行持善业与善行无住 199
二、宗教忏悔与改过迁善 202
第六章 即世超然与人生至善 208
第一节 中国文化与心地修养 209
一、形而上道与无相真心 210
二、庄子哲学与禅宗心学 215
三、仁义之说与体用之论 218
四、人神二元与心物一元 222
第二节 宗教隐喻与方便教化 224
一、清净法身与无量化身 225
二、宗教隐喻与人文精神 228
三、大通无碍与佛法精神 234
第三节 唯心净土与健康人生 239
一、自心清净与佛土清净 240
二、清净无为与大有作为 244
三、济世利人与超然情怀 248
第四节 禅宗哲学与人生修养 252
一、拈花微笑与禅门意旨 254
二、佛教隐喻与禅门心学 257
三、禅定渐修与禅门顿悟 262
四、禅宗演变与畸言异行 264
附录1 马祖道一的禅学意境与心性修养的方法 267
一、悟前渐修与顿悟心源 268
二、马祖禅法与明心见性 290
三、马祖禅法与后世传承 310
附录2 儒释道三教心性学说的历史演变 333
一、佛教与先秦儒家和道家 333
二、佛教文化的传入及其与中国文化的衔接 336
三、老庄哲学与般若学及魏晋玄学 339
四、佛学与宋明理学 341
五、佛教与道教 346
附录3 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的教育哲学思想初探 351
一、“名教出于自然”的历史文化背景 352
二、自然与名教的体用论思想 356
三、性情不二与圣人有情 363
后记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