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周易与怀德海之间:场有哲学的心法 1
1.1 周易与怀德海的对比研究:场有一观念的基本含义 1
1.2 场内观与场外观:哲学家的形上姿态 7
1.3 宜其宜:场有哲学的心观 15
1.4 “太极”、“两仪”、“四象”与“八卦”的泰古原义 18
1.5 仪体的分析:形、光、力三态的混仪与两仪之纵贯义和横通义 20
1.6 仪体的分析:宇宙论和心性论的内在关联 25
1.7 天地姻缊与“太极图”:场有哲学的心法 30
第2章 异隔、同独与同融:意识心与曼陀罗智 36
2.1 法与心(可分与不可分):意识心的三大倾向 36
2.2 道心与茧心:曼陀罗智的方圆作用 41
2.3 外自由与内必然:生命权能与意义世界 47
2.4 真理追求的正根:文化心灵、哲学传统与曼陀丹道 51
2.5 丹道脉络与精神格局:人道的太极灵府 61
2.6 哲学思想的直贯、旁贯与旁通:精神生命的落实与乘虚 65
第3章 问题心与理性:仁材交涉与公道原理 71
3.1 理想、理念与理智:问题心与理性道术 71
3.2 镜子作用与理性统觉:问题心的自觉与公道原理的开显 75
3.3 公道法轮与自克结构:仁性、材性的命构符 79
3.4 本体之仁在人性里的落实:先天之仁与良心 84
第4章 仁性关怀与匠心匠识 89
4.1 感识、知识和觉识:知性缘起与加工观念 89
4.2 混沌与秩序:工艺创制的思想模式与希腊哲学 93
4.3 工艺匠意识的理性架构:逻辑秩序与简别个体性 98
4.4 生生之流与有有之邦:仁性关怀与匠心匠识 106
4.5 有执与无执:著匠人相与著仁者监护人相 110
4.6 上帝与撒旦:陀斯托夫斯基笔下的大裁判司——深渊型的意识心态—— 118
4.7 阿波罗与戴安尼索斯:知性与非知性抗衡所决定的理性权力结构 126
第5章 根身与道身:行沟理论与超切现象学 133
5.1 根身与道身:超切循环与太极内轨的两极异化 133
5.2 理性、意识与语言:灵明之行的意境、义蕴与行沟 139
5.3 缘感生识、识念相续:行沟理论在知识论和价值论中之一贯 147
5.4 纯粹的感觉绵延:感知的时空与数理的时空 150
5.5 原始混沌与原始综合:超切向朗主体的行沟历程——兼论盘古神话的哲学意义—— 152
5.6 无间意识与有间意识:它即我与自别我 160
5.7 道生一:原始混沌与核心现象——超切现象学藉场有辩证法的建立 163
第6章 贞三前后:座标身与核心语言 178
6 1 道生一、一生二:潜明无外与潜明有断——根身的呈现与潜明意识的由未明而渐朗—— 178
6.2 二生三、三生万物:根身的十字撑开和人类的核心语言 183
6.3 同尘根身与深植根身:根身一体五相所蕴成的同尘相格与核心语言发展的经纬——兼论“道”/“道体”一词的泰古原义—— 191
6.4 心体性体、皇极大中:心法开合与贞主观念 203
第7章 始德、元德与姿态形上学 214
7.1 始德之如与元德之姿:常道的超切二门 214
7.2 绝对无为与相对无为:行有玄别与玄藏归结 220
7.3 始德语言与元德语言:如机双入在宗教、哲学思想中的着相开显——玄别四畴的义理结构 225
7.4 曼陀超觉与心玄爱慧:生命的极限、境界与生命的哲学 237
7.5 大人之事与大人之学:奠基于曼陀之根的胜义境界形上学 249
第8章 理性道术、契印型态与文明格局 261
8.1 罗高与瑜珈:控制性智慧在西方和印度两大精神文明所熔锻的理性道术 261
8.2 正爱罗、反爱罗与超爱罗:印度精神文明在心识发展上的辩证历程 273
8.3 本体之仁、本能仁性、道德化仁:践仁的三层次与仁性生命的内在矛盾 284
8.4 本源仁性与道德化仁:仁学的架构与脉络 300
8.5 和光同尘与诚承契印:文明格局与人道学的建立——场有哲学的归结——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