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变迁 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方李莉著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210023038
  • 页数:438 页
图书介绍:

目录引言 1

第一篇传统在现代化中的重构一 促使景德镇制瓷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景德镇民窑业区位空间的分布与变迁  23

(一)景德镇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25

(二)昌江河畔人文景观的变迁 28

(三)景德镇制瓷业区位空间分布的迁移  35

(四)传统在时空中的延续与变异 39

二 新兴民窑业最初出现的时间与社会背景 43

(一)市场的需要 44

(二)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国营工厂对外搭窑的逐步开放 45

(三)手工生产适合资金少、多品种少批量订货的个体作坊 46

三 社区行业空间结构的分布 48

(一)郊区农村手工个体陶瓷产销集散地的形成 48

(二)凤凰山——白胎瓷产销集散地 49

(三)筲箕坞——高档仿古瓷产销集散地 51

(四)西瓜洲——修补加工和销售低档日用瓷的集散地 52

(五)湖田、三宝蓬——新兴陶艺村的形成 53

四 仿古瓷集散地——樊家井村 56

(一)关于樊家井村的介绍  56

(二)樊家井村成为仿古瓷产销集散地的时间和原因  57

(三)樊家井村陶瓷作坊的分布情况          58

(四)不同类型的制瓷作坊            63

(五)对樊家井作坊群文化规则的系列考察      73

(六)一个非正式和非组织的地方聚落点        90

(七)活动在樊家井的流动商贩们          92

(八)血缘与地缘的集合群             100

五 变迁与重构                  111

(一)对传统和历史的重新思考          111

(二)文化核心与技术的变迁             113

(三)樊家井社区的文化特点           138

(四)艺术风格的演进与变化            154

(五)社会流动与社会群体成员行为控制的变迁       166

(六)结束语                    194

第二篇 来自传统的思考一 景德镇传统民窑业作坊群的个案研究         203

(一)分工组织的概况 203

(二)“窑有户”(俗称窑户)                   206

(三)“陶有窑”(俗称柴窑)               210

(四)“工有作”(俗称坯户)               217

(五)坯房中的分工与工种               221

(六)“作有家”(俗称红店)                224

(七)“陶所资各户”(俗称辅助业)           226

(八)有序而稳定的产售连带               253

(一)概述                       259

二 血缘、地缘、业缘的集合体——清末民初时期的景德镇陶瓷行业社团组织    259

(二)景德镇陶瓷行业社团的的形成过程         261

(三)各地驻景德镇的会馆               263

(四)错综复杂的景德镇陶瓷行帮             276

(五)结束语                     303

三 冲突与融合——清末至民国时期早期现代化在景德镇民窑业中的阵痛 310

(一)概述 310

(二)民国年间的种种改革与陶工们的文化反弹 316

(三)现代陶瓷教育的兴起          319

(四)告别传统                    324

第三篇 景德镇民窑业五百年兴衰史一 概述 329

二 明初的景德镇民窑——发展的步履艰辛   332

(一)御器厂的设置 334

(二)御器厂的建筑与管理 335

(三)御器厂的组织分工   336

(四)御器厂工匠的来源   337

(五)明初御器厂对民窑的束缚 338

三 明中期的景德镇民窑 ——民窑发展的稳步上升   340

四 明末的景德镇民窑——民窑发展的转折  342

(一)海外市场的开放   342

(二)御器厂实行改革措施 344

(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348

(四)制瓷技术的进步  352

(五)民窑中的名工巧匠  354

(六)民营制瓷业的繁荣与兴盛   357

(七)天启、崇祯时期的民窑 361

(八)民窑业自由发展的意义  368

五 清前期的景德镇民窑——民窑业的再度发展  376

(一)景德镇民窑业的再度发展 376

(二)御窑厂的改革  380

(三)清前期景德镇民窑瓷的外销 383

六 清中期的景德镇民窑——官民窑并盛时期  386

七 清晚期的景德镇民窑——发展走向低谷  390

(一)市场的萧条  390

(二)高岭土采矿业的衰落 391

(三)同治以后的进一步衰微  393

结束语  403

一、艺术生产动力的背后  403

二、传统经验世界的消失 407

三、在传统中理解现实和展望未来 411

代跋 技术 器物 传承与文化  420

后记 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