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引言 建构当代中国的哲学形态:可能与基础 1
第一章 叩问哲学本体 9
第一节 主体自我意识论 9
一、引言 9
二、主体自我意识本质的确立 13
三、主体自我意识的静态结构及其形成机制 24
四、主体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演变 33
五、认识系统中的主体自我意识 42
第二节 哲学文体问题省思 51
一、我国哲学文体现状反思 52
二、西方文体学理论本质探讨 55
三、哲学文体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59
四、哲学文体问题研究一般图景的初步勾勒 64
第三节 科学活动中的价值渗透 66
一、引言 66
二、作为系统存在的价值范畴 67
三、科学活动的结构与过程 72
四、价值因素对科学活动的渗透与影响 84
第四节 哲学学:一门亟待建构的新学科 94
第五节 神的户籍在人间 99
第六节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三足鼎立”格局 10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归本真与把握特征 104
二、中国传统哲学:“复兴”梦幻与“原生”优势 106
三、西方哲学:现代性与异质性 109
一、“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法典” 113
第一节 《贫困的哲学》与《哲学的贫困》 113
第二章 探幽元典理论 113
二、“论战性”地“表述”“具有决定意义的论点” 122
第二节 《历史学笔记》:一部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马克思晚年的重要著述 139
一、马克思晚年思想研究中一些偏颇的观点 139
二、《历史学笔记》的写作动机 140
三、《历史学笔记》的主要内容 141
四、《历史学笔记》对唯物史观普适性的检验 143
第三节 穿越思想的迷障——恩格斯的哲学史研究 146
一、贯穿一生的学术主题 146
二、哲学史意义揭橥 150
三、哲学史研究方法的变革 153
四、哲学史研究的实绩:历程梳理与个案评说 157
五、历史影响、现实价值与启示 161
第四节 独特乐章的二重协奏——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观比较分析 165
一、绝妙而完美的合作历程 165
二、对一个特殊现象的新解释 169
三、原因追索:阅历·气质·志趣·习性 173
第五节 生命黄昏的最后沉思——马克思与列宁晚年思想比较分析 177
一、扑朔迷离的晚年著述 178
二、较为集中的思考中心与主题 180
三、内在关联与不同的侧重点 182
四、原因追索:身份·时代·环境·影响 188
第六节 马克思文本研究史的清理与方法论反思 190
一、马克思重要文本的刊布情况以及由此引发的重要“事件”的梳理 191
二、对马克思文本研究中不同类型的初步评论 196
三、马克思文本研究的方法论省思 207
一、对象:由“思辨形而上学”转向“现实的”“感性世界” 211
第七节 世界哲学图景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211
二、方法:由“两极对立”转向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思考 216
三、功能:由“解释世界”的哲学转向“改变世界”的哲学 222
四、命运:多元走向的诠解和面向新世纪的境遇 226
第三章 聚焦中国现状 233
第一节 邓小平与科技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233
一、公正评价历史 235
二、整顿科教秩序 239
三、诠解科教意义 245
第二节 邓小平发展阶段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248
一、邓小平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支点 248
二、实践确定社会基本状况的内涵指数 250
三、实践促进社会主体结构的重要变革 252
一、探索历程 254
第三节 过程与意义:邓小平发展战略思想分析 254
二、对两个极端点之间“度”的把握 256
三、配套措施与方法手段 258
第四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初探索与构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思考和论述 260
一、问题与困境 261
二、改革原则与总体思路 265
三、措施与步骤 270
四、方法论特点与当代发展 274
第五节 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当代形态的邓小平发展观 276
一、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历程的哲学精神 277
二、“跨越”与“不可跨越”:一道难题的求解 281
三、“现代化”与“发展”内涵的当代阐释 287
第六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回顾和前瞻 291
一、复杂的谱系脉络 304
第四章 冷眼观照世界 304
第一节 引渡当代哲学的舟筏在哪里?——“后哲学文化”评析 304
二、谁堪为文化之王? 306
三、相对主义的悖论 308
第二节 “苏联模式”的文化体征——苏维埃社会主义文化科学的建设理论 310
一、民族文化与无产阶级文化的相互关系 310
二、苏维埃社会主义文化主体结构的转变 312
三、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16
四、苏联的科技发展战略与科技管理体制 319
第三节 “逝去的不会是空白”——前苏联的《共产党宣言》研究状况概观 321
一、文献资料的收集、出版与考证 321
二、写作过程的梳理与甄别 328
三、文本结构的探析 337
四、涉及的重要思想分析 344
五、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的特点与得失 354
第四节 万花纷谢一时稀——俄罗斯哲学研究现状分析 357
一、哲学地位显著下降 357
二、与西方哲学接轨 359
三、宗教哲学研究兴起 362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运 363
五、简短的结束语 365
第五节 暮色苍茫看劲松——近年来俄罗斯学术界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研究的演变轨迹 367
一、声讨与否定 368
二、反思与辨析 372
三、探索与重构 375
附录一:《关于哲学发展道路的思考》 381
附录二:《哲学的价值》 396
后记 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