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1.1 总量控制思想之由来 1
1.1.1 实践的需要 1
1.1.2 科学的进展 4
1.2 总量控制的总体方案及软件系统 5
1.2.1 质量目标总量控制与管理目标总量控制的概念 5
1.2.2 总体方案及软件系统 5
1.3 总体方案各系统的主要内容和功能 7
1.3.1 基础资料系统 7
1.3.2 质量目标总量控制基础系统 8
1.3.3 质量目标总量控制平权系统 10
1.3.4 质量目标总量控制优化系统 12
1.3.5 总体方案规划系统 14
1.4 总量控制总体方案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17
1.4.1 三系统独立使用的弱点和问题 17
1.4.2 三系统相结合的功能与特点 18
1.5 柳州市的应用与体验 22
1.5.1 正确的技术路线 22
1.5.2 科学的技术原则 22
1.5.4 可靠的技术支持系统 23
1.5.3 先进的技术方法 23
2.1 自然概况与自然环境 25
2.1.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25
2.1.2 水文与气候 25
第二章 城市概况及污染现状与特征 25
2.1.3 自然环境 26
2.2 社会概况与经济概况 27
2.2.1 行政区划及人口分布 27
2.2.2 生产建设与经济发展 27
2.3.1 典型的煤烟型大气污染 28
2.3 大气污染现状及污染特征 28
2.3.2 SO2是控制柳州市大气污染的关键污染物质 30
2.3.3 SO2和TSP的地面浓度分布及变化规律 34
2.4 气溶胶污染规律及特征 40
2.4.1 观测与分析 41
2.4.2 柳州市气溶胶的物理特征 41
2.4.3 柳州市气溶胶的化学特征 49
2.4.4 柳州市气溶胶污染源识别 52
3.1.1 点源的调查方法 63
3.1 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3
第三章 污染源 63
3.1.2 面源的调查方法 65
3.2 SO2、尘、废气排放量的计算 65
3.3 污染源数据、资料的统计与管理 66
3.4 污染源的现状分析 66
3.4.1 污染源清单 66
3.4.2 污染单位等标污染负荷评价 66
3.4.3 污染源分布 68
3.4.4 污染源排队分析 69
3.5 燃料结构的现状分析 77
3.6 烟气发生装置的现状分析 80
3.7 治理装置的现状分析 81
3.8 污染源数据库管理软件系统 84
第四章 气象条件 85
4.1 地面污染气象条件分析 85
4.1.1 污染气候特征及分类 92
4.1.2 地面流场及污染物的输送 92
4.2 大气边界层特征 107
4.2.1 探测仪器 107
4.1.3 结论与建议 107
4.2.2 边界层大气温度层结和稳定度特征 109
4.2.3 边界层内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化 113
4.3 大气扩散参数 124
4.3.1 大气扩散参数的计算法 125
4.3.2 大气扩散参数的测量和计算结果 126
4.3.3 柳州市大气扩散参数的结果分析 135
4.3.4 结论 139
5.1.2 管理目标总量控制的目的和意图 140
5.1.1 管理目标总量控制的提出和定义 140
5.1 管理目标总量控制的定义和目的 140
第五章 管理目标总量控制——基础允许排放总量与分配 140
5.2 管理目标总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141
5.2.1 承前启后原则 141
5.2.2 管理目标总量的确定和分配原则 141
5.2.3 管理目标总量控制的修订原则 143
5.3 管理目标总量控制的计算方法 144
5.3.1 A-P值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公式 145
5.3.2 大气悬浮颗粒物的A-P值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152
5.3.3 A-P值方法的特点 155
5.5 管理目标总量控制计算结果与分析 156
5.5.1 区域划分、参数选择与参考目标的设计 156
5.4 管理目标总量控制的计算步骤及软件系统 156
5.5.2 管理目标总量、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的计算结果 158
5.5.3 管理目标总量控制对策分析 166
5.6 过渡标准基础平权计算结果与分析 171
5.6.1 三级标准SO2的基础平权计算结果与分析 171
5.6.2 三级标准TSP的基础平权计算结果与分析 180
5.7 最终标准基础平权计算结果与分析 180
5.7.1 二级标准SO2的基础平权计算结果与分析 181
5.7.2 二级标准TSP的基础平权计算结果与分析 190
6.2 质量目标总量控制的技术路线 198
6.2.3 源强优化与经济优化相结合 198
6.2.2 A-P值方法、多元模拟方法、优化方法相结合 198
6.2.1 总量控制、浓度控制、P值控制相结合 198
第六章 质量目标总量控制——平权允许排放总量与分配 198
6.1.2 质量目标总量控制的目的 198
6.1.1 质量目标总量控制的定义 198
6.1 质量目标总量控制的定义和目的 198
6.2.4 管理目标总量控制、质量目标总量控制、总量控制发展规划相结合 199
6.3 质量目标总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199
6.3.1 总量控制污染源之间的平权原则 199
6.3.2 总量负荷分配到源的分配原则 201
6.4 质量目标总量控制平权允许排放总量的计算方法 204
6.4.1 质量目标总量控制的基本条件和设计 204
6.4.2 计算方法 205
6.5 质量目标总量控制平权允许排放总量的计算步骤及软件系统 223
6.6 过渡标准SO2的平权允许排放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223
6.6.1 三级标准SO2的平权允许排放量、排放总量和削减量的计算结果 223
6.6.2 环境效益 237
6.6.3 结果分析 238
6.7 最终标准SO2平权允许排放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244
6.7.1 二级标准SO2平权允许排放量、排放总量和削减量的计算结果 245
6.7.2 环境效益 258
6.7.3 结果分析 259
6.8 最终标准TSP平权允许排放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274
6.8.1 二级标准TSP平权允许排放量、排放总量和削减量的计算结果 274
6.8.2 环境效益 279
6.8.3 结果分析 279
第七章 质量目标总量控制——优化允许排放总量与分配 283
7.1 总量控制优化分配规划方法 283
7.1.1 基本条件设计 283
7.1.2 建立优化模型 285
7.2 优化削减分配方法的计算步骤 287
7.3.1 受控污染物的分析 288
7.3 控制对策的背景条件分析 288
7.3.2 控制现状背景条件的分析 289
7.4 经验控制对策方案的制订 291
7.5 经验控制对策方案的计算与分析 296
7.5.1 第一典型日五个集中供热方案的计算结果(SO2) 297
7.5.2 第二典型日五个集中供热方案的计算结果(SO2) 298
7.5.3 第三典型日五个集中供热方案的计算结果(SO2) 299
7.5.4 全部经验控制方案的计算结果 301
7.6.1 点源SO2平权削减分配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303
7.6 优化对策方案的制订 303
7.6.2 面源SO2平权削减分配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308
7.6.3 点源TSP平权削减分配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315
7.6.4 面源TSP平权削减分配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315
7.6.5 点源SO2源强优化削减分配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315
7.6.6 面源SO2源强优化削减分配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316
7.6.7 点源TSP源强优化削减分配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317
7.6.8 平权与源强优化削减结果比较 318
7.6.9 经验控制方案与平权分配、源强优化分配结果的比较 320
7.6.10 优化控制对策方案的制订 321
7.6.11 优化控制对策方案的计算与分析 324
7.6.12 点源、面源分散改造方案的制订与优化 339
7.6.13 优化控制方案的最后结果 344
第八章 总量控制总体方案和分期实施方案 349
8.1 总体方案 349
8.2 总体方案的几点重要结论 356
8.3 分期实施方案 359
8.3.1 近期实施方案 359
8.3.2 中期实施方案 361
8.3.3 远期实施方案 362
9.1.1 反演法的基本原理与计算公式 363
第九章 总量控制发展规划 363
9.1 新增源选择源址、源强和源高的总量控制发展规划 363
9.1.2 反演法的基本条件设计 367
9.1.3 反演法的模型验证 374
9.1.4 规划计算及结果分析 378
9.2 城市大气环境容量开发利用 391
9.2.1 规划模型 391
9.2.2 计算结果与分析 392
9.3 近期拟扩建项目的规划与评价 395
参考文献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