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叶 澜 1
第一章 导论:对“新”教育社会学的学派认定 1
序二 张人杰 3
一 范式与科学共同体、学派的基本关系 3
1.范式的基本涵义 3
2.范式与科学发展 7
3.范式与科学共同体、学派的分类 8
二 教育社会学传统中几次重大的范式转向 11
1.教育社会学的“前范式”时期 12
2.“规范性范式”时期 14
3.“证验性范式”时期 15
4.范式竞争时期 16
三 “新”教育社会学学派认定的几种见解 18
1.把“新”教育社会学归入解释论范式 19
2.把“新”教育社会学归入互动理论 21
3.把“新”教育社会学归入社会行动视角 22
4.把“新”教育社会学归入社会变革理论 24
四 概念变迁视界中的“新”教育社会学 26
1.“新方向”与“再生产”、“抵制”的连续性 26
2.“新方向”与“批判教育学”的连续性 28
五 建构一个范式三维框架的尝试 30
1.研究范式 31
2.理论范式 32
3.哲学范式 35
第二章 “新”教育社会学产生的动因 38
一 “新”教育社会学产生的社会动因 39
1.“新左派”运动为“新”教育社会学的产生拉开了序幕 39
2.“新”教育社会学对“新左派”运动的继承 45
二 “新”教育社会产生的学术动因 49
1.“旧”教育社会学的式微 49
2.“新”社会学为“新”教育社会学提供了理论资源 52
3.教育论争焦点转向课程所起的推动作用 53
4.对三大经典传统的继承 57
5.吸收知识社会学的营养 62
6.“新”教育社会学产生前自己的学术积累 66
7.几种学术传统的融合的推动 71
第三章 “新方向”之“新”: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74
一 “新方向”的研究对象 75
1.教育知识社会学实现了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转向 75
2.“新”教育社会学教育知识社会学的主要新观点 78
3.课堂社会学研究为教育社会学增加了一个重要领域 81
4.课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新观点 82
二 “新方向”的研究方法 85
1.“新方法”是对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86
2.对解释学的借鉴 90
3.对互动论的借鉴 94
4.对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研究的借鉴 96
5.对人类学研究的借签 99
6.“新方法”改变了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传统 102
第四章 “再生产”: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的形成 106
一 “新方向”转向马克思主义 107
1.“新方向”转向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推进 107
2.“新”马克思主义对“新方向”转向的影响 109
3.对“新方向”自身缺陷的超越 111
二 “经济再生产模式” 115
1.“经济再生产理论”的理论基础 116
2.“对应理论”的要义 117
3.对隐蔽课程的研究拓展了人们的视野 119
三 “文化再生产模式” 122
1.“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早期成果 123
2.“文化资本”的要义 124
3.语言与再生产 129
四 “霸权国家再生产模式” 132
1.“霸权国家再生产模式”的理论基础 132
2.国家影响知识的生产和传递 134
第五章 “抵制”:马克思冲突概念的体现 137
一 能动的早期“抵制理论” 138
1.早期“抵制理论”与“新方向”的连续 139
2.现代文化研究中心与早期“抵制理论” 140
3.抵制的亚文化 142
1.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批评与反思 145
二 在批评和反思“再生产”中转向 145
2.对“经济再生产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147
3.对“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批评与反思 150
4.对“国家霸权再生产理论”的批评与反思 153
三 新马克思主义的“抵制理论” 155
1.抵制论者的马克思主义认同感 155
2.对早期“抵制理论”的批评与提升 157
3.追求解放的理论旨趣 160
第六章 “批判”:一种激进的后现代范式 167
一 “批判教育学”的孕育与流行 168
1.“批判教育学”的学术渊源 168
2.从“批判教育理论”中崛起 176
3.在“后现代”语境中崛起 184
二 “批判教育学”的追求与方略 189
1.以健全人格为基础的解放理念 190
2.创建一种新的大众教育哲学 193
3.创造一种新的语言 197
4.重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99
5.赋予变革性知识分子历史使命 202
第七章 “新”教育社会学衰退的动因 207
一 社会大环境的制约 207
1.社会政治氛围的影响 207
2.经济危机的影响 209
二 教育领域“左”、“右”势力的制衡与重组 211
1.“新左派”教育运动的失势 211
2.“新右派”教育运动的复活 213
三 “新”教育社会学的力量分化与消解 215
1.基本概念的变迁导致学派的分化 216
2.“激进”色彩的减弱 217
3.对“马克思主义”态度上的变化 220
第八章 结语:“新”教育社会学的现状、前景与启示 223
一 “新”教育社会学的现状与前景 223
1.“新”教育社会学在范式多元竞争中挣扎 224
2.教育的意识形态和理念之争更趋激烈 226
二 从“新”教育社会学看我国教育研究 232
1.时代需要多学派 232
2.以学术为基础的论争 235
3.教育学实践的向度 236
参考文献 240
索引 246
后记 252
英文目录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