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辞学通史 隋唐五代宋金元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子瑜,宗廷虎主编;宗廷虎,李金苓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38336117
  • 页数:79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三编,第一编为隋唐五代修辞论,包括隋唐修辞论,初唐文史修辞论,盛、中唐文章修辞论,晚唐文章修辞论,初唐诗歌修辞论,盛、中唐诗歌修辞论,晚唐五代诗歌修辞论七章内容。第二编为宋代修辞论,包括北宋文章修辞论,南宋文章修辞论,北宋诗歌修辞论(上),北宋诗歌修辞论(中),北宋诗歌修辞论(下),南宋诗歌修辞论(上),南宋诗歌修辞论(中),南宋诗歌修辞论(下),词的修辞论九章内容。第三编为金元代修辞论,包括诗文修辞论,典、戏曲修辞论二章内容。

《中国修辞学通史》序………………………………………郑子瑜总论………………………………………………………宗廷虎第一编 隋唐五代修辞论绪论第一节 文章修辞研究 4

一、公文文体修辞的反华伪、倡质朴说 4

目录 4

二、经解修辞论的贡献 5

三、史体修辞论的突破 6

一、提倡自然平淡的语言风格 (74 7

四、古文运动促进了散文修辞理论的发展 7

第二节 诗歌修辞研究 9

一、注重诗歌声律美、整齐美的研究 10

(一)提倡汉魏风骨,崇尚自然 12

二、多种修辞审美观的出现 12

(四)提倡“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 13

(二)情境交融的审美观 13

(三)提倡语言蕴藉,含蓄有味 13

三、字句和篇章研究的进展 14

(一)论比兴 15

四、修辞手法研究的创新 15

五、诗歌风格研究的逐步深入 16

(二)论仿拟 16

第一节 李谔、王通 19

第一章 隋代修辞论 19

一、论“八病” 22

第二节 刘善经《四声指归》 22

二、论句子的分类、修辞功能、运用原则 23

三、论谋篇修辞——定位“四术”说 26

四、论文体风格——六类说 28

第一节 杜正伦《文笔要决》论“句端” 32

第二章 初唐文史修辞论 32

一、重视据语境以释义——“文势”、“义势”说 39

第二节 孔颖达经解修辞论 39

二、论修辞手法——比兴、互文、变文、倒其言、省文 45

三、论章法多样化 59

第三节 刘知几《史通》史体修辞论 61

(一)崇尚简要,反对烦芜 62

一、论史体修辞的基本原则 62

(二)提倡典实,反对绮丽 65

(三)注重“当世口语”,反对“勇效昔言” 66

(一)用词准确,褒贬恰当 70

二、论史体词语篇章修辞 70

(二)须前伏后应,条理清晰 71

(三)忌前后矛盾,有头无尾 72

(二)提倡“用晦” 73

三、论史体修辞手法 73

(一)反对俪辞 73

(三)模拟神似 75

(四)善用避讳 77

一、修辞的功能——“修其辞以明其道”说 80

第三章 盛、中唐文章修辞论 80

第一节 韩愈 80

二、“慎其实”与“气盛言宜”说 82

三、论修辞的三项原则 84

(一)“辞事相称” 85

(二)“惟陈言之务去” 87

(三)“文从字顺各识职” 90

第二节 柳宗元 91

一、文辞的功能——“道假辞而明”说 92

二、“文道并重”的修辞论 93

三、论文体——“文有二道”说 98

四、欣赏文章风格的多样化 99

一、李翱“词工”、“创意造言,皆不相师”说 100

第三节 李翱、皇甫湜、裴度 100

二、皇甫湜“意新、词高”、“文奇而理正”说 104

三、裴度反对“尚奇”说 107

第一节 孙樵 111

第四章 晚唐文章修辞论 111

第二节 杜牧 112

第三节 李商隐 116

一、论“八病”及“龃龉病” 119

第五章 初唐诗歌修辞论 119

第一节 上官仪《笔札华梁》 119

二、论对偶 121

第二节 《文笔式》 127

一、论“文病” 128

二、论对偶 129

(一)论“八病” 131

第三节 元兢《诗髓脑》 131

一、论病犯——“八病”与新“八病”说 131

(二)新“八病”说 132

二、论“调声三术”——“换头”、“护腰”、“相承” 136

(一)论“六种对” 140

三、论对偶 140

(二)论“正对”、“异对” 142

四、论秀句标准:“以情绪为先,直置为本;以物色留后,绮错为末” 144

(一)论“不调”、“丛木”、“形迹”病 146

第四节 崔融《唐朝新定诗格》、李峤《评诗格》 146

一、崔融论病犯 146

(二)论“相滥”、“相类”、“涉俗”病 148

(一)崔融论“三种对” 150

二、崔融、李峤论对偶 150

(一)形似体与飞动体 153

(二)李峤论“九种对” 153

三、崔融、李峤论诗的体貌、风格 153

(二)直置体与雕藻体 154

(三)质气体、情理体、清切体 156

(一)映带体——双关手法 157

四、崔融、李峤论修辞手法 157

(二)菁华体——借代、借喻手法 158

第五节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 159

(三)婉转体——倒装手法 159

一、论析字——离合诗、析字体 160

二、论回文诗——“盘中诗”、“回文诗” 161

三、论嵌字诗 163

第一节 王昌龄《诗格》、《诗中密旨》 170

第六章 盛、中唐诗歌修辞论 170

一、主张诗语贵自然,不相依傍 171

二、提出景语、理语、意语须相惬的审美观点 172

三、论词语忌因袭,“不难”、“不辛苦”说 175

四、论一联中上下句之间的关系 176

(一)起首入题法 178

五、论谋篇修辞 178

(三)“饱肚狭腹”说 180

(二)落句法 180

(一)论比兴 181

六、论修辞手法 181

(二)论对偶 184

(一)落节病 187

(三)论用事…………………………………………(186),七、论病犯——“犯病八格”说 187

(二)相反病 188

(四)侧对病、对声病 189

(三)相重病 189

八、论声韵与修辞 190

九、论风格与诗类 191

第二节 李白崇尚清真自然的风格论 192

一、风骨与声律兼备的修辞审美观 194

第三节 殷璠《河岳英灵集》 194

二、论佳句、奇句 198

三、重雅轻俗论 199

(一)论遣词炼句——“清词丽句”、“佳句”、“秀句” 201

第四节 杜甫 201

一、论语言的锤炼——“语不惊人死不休” 201

(二)“诗律细”与“自长吟” 204

二、论诗的风格——多样化 205

三、“别裁伪体”与“转益多师” 207

一、“至丽而自然”的修辞观 209

第五节 皎然《诗式》、《诗议》 209

二、提倡诗语的含蓄蕴藉美 212

三、主张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反对“以写古为能” 214

四、论词语的运用 216

五、论谋篇——“通塞”、“盘礴”法 219

(一)论比兴 221

六、论修辞手法 221

(二)论对偶 222

(三)论用事 226

(四)论仿拟 229

七、论诗体风格 230

八、皎然对后世的影响 232

一、论诗歌语言的特点与功能 234

第六节 白居易 234

二、论讽谕诗“质而径”、“直而切”的修辞原则 235

三、论比兴须与美刺讽谕相结合 238

一、论不同文体的特点 241

第七节 元稹 241

二、论文体发展的时代特征 243

三、论杜甫诗的语言风格 244

一、皮日休 249

第七章 晚唐五代诗歌修辞论 249

第一节 皮日休、陆龟蒙 249

(一)论与字形有关的杂体诗——离合、槀砧 250

(二)论与词序有关的杂体诗——反覆、回文 251

(四)论与声韵有关的杂体诗——双声、叠韵等 252

(三)论与词义有关的杂体诗——嵌名、嵌数 252

(二)论“题目佳境,不可刊置别处” 255

二、陆龟蒙 255

(一)论诗歌风格 255

(一)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257

第二节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257

一、修辞审美观——韵味说 257

(二)“韵味”说——突破“言不尽意”的局限,扩大语言表现力 260

二、论诗的风格多样化,不主一格 262

三、论语言形式对形成风格的作用 263

四、论风格与诗人的关系 264

五、司空图对后世的影响 266

一、论“诗有内外意” 267

第三节 旧题自居易《金针诗格》 267

二、论字句锤炼 269

三、论谋篇——破题、颔联、警联、落句 270

(一)论比喻——“诗有物象比”说 271

四、论修辞手法 271

(二)论对偶、“诗有四字对”说 272

第四节 旧题贾岛《二南密旨》 273

(三)论婉曲——“诗有义例七”说 273

一、论诗题的重要和象征义、比喻义 274

二、论不同物象为喻体的不同喻义 275

三、从政教角度论风雅颂赋比兴 278

一、论诗联、谋篇修辞 279

第五节 王叡《炙毂子诗格》 279

二、论律诗变体——背律体、计调体、玄律体 282

三、论结构形式的“三五七言体” 283

(一)论“诗有十体” 285

第六节 齐己、徐寅、文彧 285

一、齐己《风骚旨格》 285

(二)论“诗有十势” 286

(三)论谋篇之结尾——“诗有六断”说 287

(一)重视字句锤炼 288

二、徐寅《雅道机要》 288

(二)论谋篇 290

三、文彧《诗格》 291

(三)论“通变” 291

(二)论律诗谋篇法 292

(一)论诗语的锤炼——“诗有所得字”说 292

(三)论诗有十势 295

(一)“言含万象”说 296

第七节 虚中、徐衍、李洪宣、王梦简、王玄 296

一、虚中《流类手鉴》 296

(二)论“物象流类”——不同物象喻体的喻义 297

(一)论诗题比喻义 299

二、徐衍《风骚要式》 299

三、李洪宣《缘情手鉴诗格》 300

(二)论字句锻炼 300

(二)论用词“忌俗字”与忌“烂熟” 301

(一)论风格——“诗有五不得”说 301

五、王玄《诗中旨格》 302

四、王梦简《诗要格律》 302

(二)拟皎然“十九字体” 303

(一)论诗语美刺比兴 303

一、多种修辞观竞放异彩 312

第二编 宋代修辞论 312

绪论 312

第一节 文章修辞研究 312

(二)苏轼“辞达”说 313

(一)欧阳修“事信言文”说 313

(五)朱熹矛盾的修辞观 314

(三)王安石“适用”说 314

(四)文天祥“修辞立其诚”说 314

二、《文则》的问世,标志着古代修辞学的建立 315

三、开创了评点修辞的新形式 317

第二节 诗歌修辞研究 319

一、提倡诗法与活法说,重视诗语的灵活运用 320

二、提出“诗眼”说,重视词语的锤炼 322

三、提出“安置”、“安顿”说,重视篇法结构“安顿得宜” 323

四、修辞手法研究重在总结新原则、新规律 324

六、理解、鉴赏修辞的研究,重视鉴赏主体的能动性 325

五、注重诗体的多角度分类和诗人语言风格要素的研究 325

七、重视与书画词曲艺术相通及吸取禅学思想 327

第三节 词的修辞研究 330

一、“道胜文至”与“事信言文”说 336

第一章 北宋文章修辞论 336

第一节 欧阳修 336

二、“简而有法”说 339

三、主张语言自然、流畅、平易,反对怪僻艰涩 340

一、王安石重“适用”的修辞论 341

第二节 王安石、司马光 341

二、司马光“足以通意”的“辞达”说 342

一、“文以意为主”与“技道两进”说 343

第三节 苏轼 343

二、“辞达”说新解 345

三、提倡“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反对怪奇迂阔 348

一、苏洵论风格 352

第四节 苏洵、苏辙、秦观 352

二、苏辙论风格与“气” 354

三、秦观论“集众家之长”的风格 355

一、周敦颐“文以载道”说 357

第五节 周敦颐、程颢、程颐 357

二、程颢、程颐“作文害道”说 358

(一)贵贴切自然 361

第二章 南宋文章修辞论 361

第一节 第一部修辞学专著——陈骙《文则》 361

一、论修辞原则 361

(三)贵简洁 363

(二)贵明确 363

(四)贵通俗 364

(一)“数人行事”论 365

二、论消极修辞手法 365

(二)“起事”、“尽事”论 366

(三)助词用法论 367

(一)“取喻之法”论 369

三、论积极修辞手法 369

(二)“援引”论 371

(四)“继踵”论 374

(三)“倒语”论 374

(五)“交错”论 375

(六)“同目”论 376

(七)“数句用同一类字”论 377

四、论文体风格 378

(二)剖析一本书的文体风格 379

(一)评论一篇文章的风格 379

(一)比较法 381

五、注重研究方法 381

六、《文则》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84

(二)归纳法 384

一、“文自道中流出”的重道轻文观 387

第二节 朱熹 387

二、模拟论与自得论 390

三、主张语言明白平易,反对艰涩细巧 391

(一)论章法结构和篇章布局水准 393

四、论谋篇与下字 393

(二)论下字 395

第三节 洪迈 397

一、论词语修改与助词运用 398

二、论“文字结尾之简妙” 399

(一)论当句对亦适用于文 400

三、论修辞手法——当句对、博喻 400

(二)论博喻——“重复联贯,至有七八转者” 401

四、论文体风格——“繁与省各有当”说 402

五、论不同文体中的用字 405

第四节 吕祖谦 406

一、书面语言表达的辩证观:整与散、缓与急、显与晦、健与粗、新与怪等 407

二、口语交际须视对象而异,注意“言各有所当”、“言之有序” 408

三、从宏观到微观的解读文章语言法 409

(三)前后对应 411

(一)论“主意”——文章的主旨 411

(二)首尾相应 411

(五)警策 412

(四)铺叙次第 412

(六)句与句之间的搭配关系 413

(七)下字须一丝不苟,准确有力 414

第五节 谢枋得 416

一、语言文字“安顿”说 417

二、论字法、句法——论词语运用、排比句 419

三、论章法 421

四、“繁简各宜”说 426

五、设疑之法 427

六、论譬喻 428

七、学习古人语言须善于变化、创新 429

一、杨万里论四六文体 431

第六节 杨万里、文天祥、李涂 431

二、文天祥论“修辞立其诚” 433

三、李涂论篇章结构 434

一、论诗语与“理”的关系 440

第三章 北宋诗歌修辞论(上) 440

第一节 欧阳修 440

二、论用事 441

三、赞赏语言风格多样化 443

四、论词语锤炼 444

(一)反对西昆体的浮艳,提倡平淡风格 446

第二节 梅尧臣、沈括 446

一、梅尧臣 446

(二)“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说 447

(一)论错综——“相错成文”及其修辞功能 449

(三)反对“语涉浅俗”,主张“以俗为雅” 449

二、沈括 449

(二)论倒装——“语反意全” 450

(三)论夸张 451

(一)诗语“贵于意在言外”说 453

第三节 司马光、王安石 453

一、司马光 453

(二)从诗的修改论词与句的关系 454

(二)论对偶——“不可泥于对属”说 455

二、王安石 455

(一)论用事——“借事以相发明”说 455

(三)论李白、杜甫的诗歌风格 456

一、论诗语须有传神之妙 457

第四节 苏轼 457

(一)诗语须传事物之神 458

(二)诗语须传人物之神 460

二、论“造语贵成就” 462

三、主张“镕化”俗语入诗 464

四、论用事须“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465

五、提倡枯淡的语言风格与“诗以奇趣为宗” 467

(一)论“造语成就”——“无合有合”、“众人语”与“自家语”、“有形病”与“无形病”、稳顺与奇特 471

第五节 吴可、唐庚 471

一、吴可 471

(二)提倡外枯中膏的平淡风格 473

(三)主张意在言外,含而不露 474

(一)主张叙事言简意尽 475

二、唐庚 475

(二)主张“作诗自有稳当字”与用字须传神 476

一、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修辞原则 478

第四章 北宋诗歌修辞论(中) 478

第一节 黄庭坚——江西诗派 478

二、“无一字无来处”说与“点铁成金”说 480

三、“夺胎换骨”说 483

四、“安排一字有神”说与“句中眼”说 486

五、论谋篇——“文章必谨布置”说 488

六、提倡创新,“自成一家”、“自铸伟词” 490

(一)提倡学习诗法,掌握诗歌语言艺术 493

七、黄庭坚的历史贡献 493

(二)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探索诗歌艺术,推动了宋代修辞微观研究的深入 495

(一)诗语“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说 496

第二节 陈师道、王直方、韩驹——江西诗派 496

一、陈师道 496

(二)重视立格、命意、用字 497

(三)论“以文为诗,以诗为词” 498

(一)主张创新,反对因袭模仿 500

二、王直方 500

(二)论诗语的圆熟与老硬 501

(四)论用事——“取当时作者之语” 502

(三)反对“炼句不如炼韵”说 502

(一)论下字应随机变化,不拘定式 503

三、韩驹 503

(二)论同义词、颜色字、“生字”与“熟字”的运用 504

(三)论谋篇须“从头至尾,语脉连属” 505

(四)论用事“要自我使”、对偶“不拘于绳墨” 506

一、主张诗语须有“韵”——“有余意之谓韵”说 508

第三节 范温 508

二、论“务去陈言”——反对“无益之语” 510

三、词语绮丽须“当于理”说 511

四、论炼字——“点铁成金”、“好句要须好字”说 512

五、论词义重复——“句法不当重叠”说 513

六、论律诗句式美:“上四下三”、“上二下三”说 514

(二)意贯与语贯 516

七、论谋篇布局 516

(一)正体与变体 516

(一)论夸张—激昂之语” 517

(三)拙句、工句配置 517

八、论修辞手法——夸张、用事 517

(二)论用事——“意用事与语用事” 518

九、论如何理解诗——“悟入”说 519

一、论意与言的关系 523

第五章 北宋诗歌修辞论(下) 523

第一节 僧景淳释惠洪 523

(一)“道意不道名”说 524

二、主张诗语含蓄委婉 524

(三)“含蓄法” 525

(二)“影略句法” 525

(二)落句法——“诗有二断”说 526

三、论谋篇修辞 526

(一)起句法——“诗有四题体”说 526

(三)“近体三种颔联法” 527

(一)论比喻——“象外句” 528

四、论修辞手法 528

(二)论对偶——奇对、假对、就句对法 529

(三)论借代——“言其用不言其名” 531

(四)论倒装 ——“错综句法” 532

第二节 叶梦得 533

一、论“意与言会,言随意遣”的修辞原则 534

(二)意与境会,言中其节 536

二、提倡诗语的自然美 536

(一)缘情体物,自然工妙 536

(一)论“用事不可牵强”说 537

三、论修辞手法 537

(二)论“双字”表现“精神兴致” 538

(三)论藏词——反对诗用歇后语 539

(四)论析字——离合体“欲以文字示其巧”说 540

(五)论嵌字——“以文为戏”说 541

(一)主张诗语含蓄——“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长” 542

第三节 魏泰、严有翼、张表臣、杨时 542

一、魏泰 542

一、诗论修辞中的“本色”论 543

(二)论用事——反对“事中复使事”、“好用南朝人语” 544

(三)反对“押韵之文”为诗 545

二、严有翼 546

(一)论“有语颠倒而于理无害” 546

(二)论用事——“反其意而用之” 548

(三)反对歇后语入诗——“未能免俗”说 549

(四)论夸张——“豪句须不畔于理”说 550

三、张表臣 550

(一)重视诗意和诗语锤炼 551

(二)称赞杜诗风格多样化 552

四、杨时论“看诗须重体会诗情” 553

第六章 南宋诗歌修辞论(上) 556

第一节 吕本中 556

一、提倡“活法”说——江西诗派理论的发展 556

二、“字字当活,活则字字当响”说 560

三、论修辞手法 561

(一)论警策——“足以传世”“竦动世人” 561

(二)论借代 561

第二节 陆游 562

一、重视诗的语言艺术、技巧 563

二、反对雕琢与“无一字无来处”说 564

三、“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说 565

第三节 杨万里 568

一、主张诗语含蓄有味,意在言外 568

二、论“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571

三、提倡诗语的创新与变化——“活法”说 573

四、论用事 576

(一)“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说 576

(二)“翻案法” 577

五、论比拟 579

第四节 胡仔 579

一、主张创新,反对循习陈言 580

二、诗语须“当于理”说 581

三、论“点铁成金”、炼字须与上下文和谐 582

四、论修辞手法 583

(一)论用事——“亦在用之如何耳” 583

(二)论嵌字——禽言、药名须“造语稳贴” 584

五、论律诗变体 585

第七章 南宋诗歌修辞论(中) 588

第一节 张戒、黄彻 588

一、张戒 588

(一)主张词婉意微、含蓄不露 588

(二)主张咏物须情景相生、借景言情 589

(三)“因情造文”说 591

(四)论巧语、拙语、奇语、常语、俗语皆可入诗 592

(五)反对用事、押韵 594

二、黄彻 595

(一)论杜甫诗选用词语的特点 595

(二)论用事——倒用法、暗用法等 596

(三)论比喻——“不拘故常”说 600

第二节 陈善、葛立方 602

一、陈善 602

(一)提出“能立意者,未必能造语”说 602

(二)论词语锤炼——忌俗、忌太清、贵精巧 602

(三)论夸张——“不以辞害意”说 604

(四)论文体——主张“文中有诗、诗中有文” 606

(五)提倡“翻著袜法”与“方九皋相马法” 607

二、葛立方 608

(一)提倡平淡天然的语言风格 608

(二)推重换骨法——点化 609

(三)主张“连绵字不可挑转用” 610

第三节 姜夔、孙奕 611

一、姜夔 611

(一)“语贵含蓄”说 611

(二)论谋篇布局——重和谐、重变化 612

(三)论诗法与活法 613

二、孙奕 615

(一)论炼字——“每句必须炼字”说 615

(二)论杜甫指代词的运用——“尔汝群物” 616

(三)论杜甫屡用字、结尾字的特点 617

(四)论“夺胎换骨”——仿拟句式法 620

第四节 吴沆、洪迈 621

一、吴沆 621

(一)诗语“惟其实,是以健”说 621

(二)论百韵诗之谋篇 623

(三)论拟人——“以物为人一体” 624

(四)论用事——“变而通之”、“翻案法” 625

二、洪迈 626

(一)论谋篇布局——绝句与律诗有所不同 626

(二)论双关——“引喻” 627

(三)论诗人语言风格要素——杜甫、苏轼用词特点 628

第八章 南宋诗歌修辞论(下) 632

第一节 朱熹 632

一、论诗的风格 632

二、论比兴 634

三、论诗歌修辞的理解与鉴赏——“识得意思好处”与“自得言外之意”说 637

(一)读诗要“活络”,不能“死杀”、“搭滞” 638

(二)熟读讽诵、涵咏玩味 639

(三)保持心中“虚静” 640

(四)不以文害辞,忌穿凿附会 641

第二节 刘克庄 643

二、提倡“斩新句子包新体” 646

三、重视句律和用事 648

四、强调风格“不主一体” 650

一、“学诗先除五俗”说 652

第三节 严羽 652

二、论下字、造语 653

三、谋篇“起结”说 655

四、论诗体与风格 656

五、反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659

一、罗大经 663

第四节 罗大经、范晞文 663

(一)主张诗语自然天成之美 664

(三)论炼字——“健字”、“活字”说 665

(二)主张诗语含蓄蕴藉之美 665

(四)“诗用常俗语不害超妙”说 666

(五)论“诗用助字贵妥帖” 667

(七)论倒装——“反言” 668

(六)论叠字——须“创意出奇”说 668

(八)论“互体” 670

(九)论“看诗要胸次玲珑活络” 671

(一)“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说 672

二、范晞文 672

(二)论炼字——颜色字、“生字”与“熟字”、虚字、拗字 674

(三)强调诗语重在“运用”,“运用”重在“临时斡旋” 676

三、《诗事》论谋篇“安顿得宜”说 677

第五节 修辞学资料汇编 678

一、苏轼 684

第九章 词的修辞论 684

第一节 苏轼、晁补之、李清照、王灼 684

二、晁补之《词评》 686

三、李清照《词论》 687

四、王灼《碧鸡漫志》 690

一、“音律欲其协”说 693

第二节 沈义父 693

二、“下字欲其雅”说 697

三、“用字不可太露”说 698

(一)“语句须用代字” 699

(二)“用事使人姓名” 700

(三)“咏物忌犯题字” 701

(一)“发意”和起、过、结 702

四、“发意不可太高”说 702

(二)“发意”和虚字运用 704

第三节 张炎 705

一、强调“词以意趣为主”,应表现雅正之情 706

二、论“清空”的语言风格 708

三、论“制曲”、句法和字法 710

(一)论“制曲”(章法) 711

(二)论句法要“平妥精粹” 712

(三)论用词要“深加锻炼” 713

四、论“言外之意”和用事要“融化不涩” 715

五、论音律——“词之作必须合律”说 718

第一节 金代 723

第三编 金元代修辞论 723

绪论 723

第二节 元代 725

一、论“辞达理顺”、“唯适其宜”的修辞原则 730

第一章 诗文修辞论 730

第一节 王若虚 730

(一)词语不当 734

二、论词、句修辞之弊 734

(二)词句冗复 737

(四)妄改成语、俗语 739

(三)词语疏缺 739

三、论谋篇修辞之弊 740

(一)论倒装——“旋造”手法 741

四、论修辞手法 741

(二)论藏词手法 742

五、论语言风格的繁简 743

(一)论史体 745

六、论文体 745

(二)论记叙文体与议论文体 746

第二节 方回 747

二、论炼字 749

(一)“工而哑,不如不必工而响”说 750

(二)诗眼的语境说:诗眼须与前后字配合,须与所咏物相符 751

(三)重视虚字的运用 753

(一)情句与景句配合的谋篇法 754

三、论谋篇 754

(三)论律诗“拗字”、“变体” 757

(二)论起句、尾句 757

四、论修辞手法 760

(一)论“自然”、“的当”的修辞原则 761

一、陈绎曾 761

第三节 陈绎曾、王应麟 761

(三)论谋篇布局修辞 762

(二)论下字的谐音与审音、袭古与创新 762

(四)论修辞手法——“拗语”、“对语”、用事九法等 764

(五)论文体风格 766

二、王应麟 767

第四节 杨载、范梈、揭傒斯 768

一、杨载 768

(一)论“语贵含蓄” 768

(二)论炼字——“下字响”、“忌俗字”、“字眼”说 769

(三)论篇法——“律诗要法”、“古诗要法” 770

二、范梈 771

(一)论篇法——七言律诗、七言长古、五言长古、五言短古、乐府、绝句 771

(二)论句法——“问答”、“当对”等十一种 772

(三)论字法 773

(四)论音节——诗宜用“中原之韵” 773

三、揭傒斯 773

(一)“诗体”说 774

(二)“诗味”说 774

(三)“诗妙”说 775

第五节 修辞学资料汇编《修辞鉴衡》 775

第二章 词、戏曲修辞论 779

第一节 陆辅之《词旨》 779

一、论命意与清空风格 780

二、论继承与出新 780

三、论“词眼”、“布置停匀” 781

第二节 周德清 782

一、论“造语必俊”、“可作语”、“不可作语” 783

二、论“用字必熟” 785

三、论音律 786

四、论“务头” 788

五、论谋篇、“末句” 790

六、论用事、对偶 791

后记 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