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河西走廊活动断裂系》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震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02808108
  • 页数:356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论述了祁连山-河西走廊活动断裂系第四纪以来的构造变形、历史大震的地表破裂特征与成因机制、逆断层的构造组合和变形特征等。

目录 1

前言 1

第一章 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区域构造 7

第一节 大地构造轮廓 7

一、大地构造分区的回顾 7

二、构造单元的划分与概述 7

第二节 主要地层单位 9

一、前古生代地层 11

二、古生代地层 11

三、中生代地层 13

四、新生代地层 13

一、构造岩浆区的划分 14

第三节 岩浆活动 14

五、主要地层单位综述 14

二、各区的岩浆活动 17

第四节 主要断裂带概述 18

一、龙首山南缘断裂带 19

二、祁连山北缘断裂带 19

三、昌马-俄博断裂带 20

四、阿尔金断裂带(东段) 20

第五节 深部构造环境 21

一、重力场与深部构造异常带 21

二、航磁场与深部构造变异带 23

三、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 24

第六节 区域地貌特征 25

二、各地貌单元的基本特征 26

一、地貌单元的划分 26

三、夷平面 27

第七节 区域构造演化 28

一、区域构造演化的有关地质证据 29

二、北祁连-河西地区构造演化 29

第二章 地震活动特征 32

第一节 地震带的划分 32

一、祁连山地震亚区综述 32

二、地震带划分依据 32

三、地震带的划分 33

第二节 地震时间分布特征 34

一、强地震空间分布 34

二、中、小地震空间分布 36

三、地震幕的划分 38

第三节 地震时间分布特征 40

一、强震活动的阶段性 40

二、地震时间分布序列 41

三、地震幕的划分 43

第四节 历史地震烈度分布规律 46

一、历史地震烈度分布特征 46

二、地震烈度分布与活动断裂的关系 48

第五节 地震迁移和填空性 49

一、地震沿活动断裂带的迁移现象 49

二、地震带的跳迁现象 50

三、地震的填空性 50

第三章 第四纪地层及晚第四纪地貌面的年代确定 52

第一节 第四纪地层 52

一、热释光测年的基本原理和物理基础 55

第二节 祁连山北缘地区第四纪地层的热释光测年 55

二、祁连山北缘地区晚第四纪(Q3—Q4)沉积物的热释光年代 57

三、测定结果的分析讨论及其地质含义 58

第三节 利用石灰岩砾石溶蚀度确定古地貌面的年代 60

一、砾石溶蚀度统计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60

二、昌马疏勒河阶地地貌面年代曲线 62

三、其他地貌面年代的初步分析 68

第四节 晚第四纪地层的时代确定 70

第四章 活动断裂带的地质地貌证据及其时空演化 74

第一节 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带及其几何展布 74

一、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带 74

二、祁连山-河西走廊断裂系几何展布特征 74

第二节 祁连山北缘断裂带的地质地貌特征 76

一、旱峡-大黄沟断裂 77

二、玉门断裂 79

三、嘉峪关-文殊山断裂 80

四、佛洞庙-红崖子断裂 83

五、榆木山北缘断裂 85

六、榆木山东缘断裂 88

七、民乐-大马营断裂 91

八、皇城-塔儿庄断裂 92

九、武威-天祝断裂 94

第三节 昌马-俄博-毛毛山断裂带地质地貌特征 95

一、石包城断裂 95

二、马家埃-红线线断裂 95

三、昌马断裂 96

四、肃南-祁连断裂 98

五、冷龙岭断裂 99

六、雷公山-毛毛山断裂 100

七、哈溪-大靖断裂 103

第四节 邻区相关断裂带 105

一、龙首山南缘断裂带 105

二、龙首山北缘断裂带 106

三、阿尔金断裂带(东段) 107

第五节 河西走廊压陷盆地带 108

一、盆地带概况 108

二、盆地带形态特征 112

第六节 活动断裂带的时、空演化 115

三、上新世 116

四、早更新世 116

二、渐新世—中新世 116

一、中生代末期 116

五、中更新世 117

六、晚更新世 118

七、全新世时期 119

第五章 主要断裂带断层岩研究与蠕滑粘滑段的划分 121

第一节 主要断裂带断层岩特征 121

一、阿尔金断裂带(东段) 123

二、昌马断裂 129

三、祁连山北缘断裂带 132

四、榆木山东缘断裂 134

五、雷公山-毛毛山断裂 136

六、嘉峪关断裂 137

一、划分标志 138

第二节 粘滑段与蠕滑段的划分 138

二、粘滑段与蠕滑段的划分 140

第三节 断层泥石英颗粒表面特征与断层活动时代 145

一、石英颗粒的电镜扫描 145

二、石英颗粒表面侵蚀特征 146

第六章 晚更新世以来的断层位错与滑动速率 148

第一节 确定断层位错的地质基础 148

一、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年代及断错时代 148

二、阶地、洪积扇的发育与时代鉴别 149

三、沟脊的形成与断错年代估计 152

第二节 断裂带的垂直运动 153

一、区内地壳垂直运动概貌 153

二、祁连山北缘断裂带的垂直位错 154

三、昌马-俄博-毛毛山断裂带的垂直运动 158

四、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的垂直运动 159

第三节 断裂带的水平运动 161

一、祁连山北缘断裂带的水平运动 161

二、昌马-俄博-毛毛山断裂带的水平运动 163

三、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的水平运动 171

第四节 滑动速率的空间分布 171

第七章 地震形变带和地震构造条件 175

第一节 1927年古浪8级地震 175

一、地震形变带 175

二、地震构造条件的分析 179

第二节 1932年昌马7.6级地震 180

一、地震形变带的几何展布 180

二、地震形变带的位移分布 185

三、地震形变带的形成机制 190

四、地震构造条件的分析 192

第三节 180年表氏(高台)7?级地震 193

一、地震形变带 194

二、地震构造条件的分析 197

第四节 1609年红崖堡7?级地震 197

一、概述 197

二、地震形变带 198

三、地震构造条件的分析 200

第五节 1954年山丹7?级地震 201

一、地震形变带 201

二、地形变测量反映的构造变形 203

三、地震构造条件的讨论 204

一、地震形变带的基本特征 206

第六节 地震形变带和发震断裂基本特征 206

二、发震断裂基本特征 208

第八章 大震重复时间间隔 211

第一节 大震重复性的有关问题 211

一、有关大震重复的几个含义 211

二、大震重复问题的研究现状 212

第二节 古地震事件及其时间分布特征 214

一、古地震事件的地质地貌形迹 214

二、区内古地震事件的研究 216

三、古地震事件的时间分布特征 223

第三节 断层滑动速率与大震重复间隔 224

一、活断层蠕滑量与粘滑量的确定 224

二、昌马断裂蠕滑与粘滑的断层地貌形态 225

三、祁连山北缘断裂带大震重复间隔 227

四、昌马-俄博-毛毛山断裂带大震重复间隔 228

五、阿尔金断裂带东段大震重复间隔 229

第四节 由历史地震资料研究大震重复间隔 230

第五节 断层崖形态识别与大震重复间隔 232

一、复合型断层崖中多次位错事件的辨认 232

二多次位错事件的时间测定及重复间隔的估算 233

第六节 大震重复时间间隔的综合评价 250

一、区内大震重复时间间隔 250

二、区内大震重复的不均一性问题 252

第九章 地震构造定性定量标志及其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运用 256

第一节 地震构造定性定量标志 256

一、大震(Ms≥7)构造标志 256

二、强震(Ms=6—69)构造标志 263

第二节 地震构造标志在潜在震源区划分中的运用 265

一、潜在震源区概述 265

二、地震构造标志在潜在震源区划分中的运用 266

三、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和举例 271

第三节 活断层研究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运用 273

一、关于地震发生的地点和震级 274

二、关于地震发生的时间 274

三、近期地震危险性的举例讨论 275

第十章 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 278

第一节 断层活动方式与应力场 278

一、断层活动性质与应力作用 278

二、应力活动方式与方向 280

一、擦痕统计与分析 282

第二节 构造解析和震源机制 282

二、震源机制与现代应力场 284

第三节 地震构造应力场 285

一、昌马地震构造应力场 285

二、古浪地震构造应力场 287

三、山丹地震构造应力分析 287

第四节 地壳形变场特征 288

一、垂直形变 288

二、水平形变 289

第五节 区域构造应力场综述 290

一、邻区应力活动的影响 291

二、应力分布与应力集中部位 293

一、逆断层几何学特征 295

第一节 活动逆断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 295

第十一章 压缩式构造及其动力学模型 295

二、逆断层运动学模型 303

第二节 压陷型盆地带几何学特征 309

一、压陷型盆地带的几何学类型 310

二、压陷型盆地运动学特征 314

第三节 逆断层、压陷型盆地的力学机制 318

一、基底缩短模式 318

二、块体滑脱对冲模式 321

三、褶皱-逆冲带及其增生楔的力学模型 322

第四节 关于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地壳动力学模型的讨论 325

一、讨论地壳动力学模型的几个基本事实 325

二、祁连块体的旋转模式与区域动力学的关系 326

参考文献 331

照片集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