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1
第2章 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 6
2.1 引言 6
2.2 一些基本问题 6
2.2.1 溶剂的选择 6
2.2.2 探针的选择与应用 6
2.3 分析方法 15
2.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5
2.3.2 发射光谱 25
2.3.3 应用示例 30
参考文献 41
3.2 基本问题 48
3.2.1 旋光与圆二色性 48
3.1 引言 48
第3章 圆二色光谱 48
3.2.2 旋转强度 50
3.2.3 影响因素 51
3.2.4 常用规则和方法 52
3.3 应用示例 60
3.3.1 溶液中环糊精复合物的结构 60
3.3.2 手性主体结合非手性有机分子 70
3.3.3 超分子、分子聚集体的构象与性质 75
3.3.4 模拟生物大分子构象 84
参考文献 86
第4章 核磁共振波谱 89
4.1 引言 89
4.2 概念·术语·方法 90
4.2.1 一维谱 90
4.2.2 二维谱 95
4.2.3 固体核磁 100
4.3.1 确定稳定常数 104
4.3 应用示例 104
4.3.2 包结复合物结构 112
4.3.3 研究冠醚-阳离子交换机理 119
4.3.4 手性识别机理 122
4.3.5 分子内动态 128
4.3.6 固体核磁应用 132
参考文献 141
第5章 量热法和热分析 146
5.1 量热法 146
5.1.1 引言 146
5.1.2 热力学量的概念 146
5.1.3 反应热的获取 149
5.1.4 确定稳定常数和焓变 151
5.1.5 应用示例 152
5.2 热分析 170
5.2.2 差示扫描量热和差热分析 171
5.2.1 热重分析法 171
5.2.3 热分析技术的联合 176
参考文献 179
第6章 电子显微技术 184
6.1 引言 184
6.2 表面形态 185
6.2.1 自集单分子层 185
6.2.2 其他类型的自组装体系 188
6.2.3 基底上有机吸附物的超分子式样 192
6.3 膜表面结构和性质 194
6.3.1 单层和多层 194
6.3.2 囊泡 195
6.3.3 固体表面 195
6.4 分子识别 202
6.4.1 超分子主-客体互相作用 202
6.4.2 生物体内的分子识别 204
6.5 分子器件 205
参考文献 210
第7章 振动光谱 213
7.1 引言 213
7.2 基本概念 213
7.2.1 原理 213
7.2.2 简正振动 215
7.2.3 基团频率 216
7.2.4 谱带强度 216
7.3 应用示例 216
7.3.1 证明形成包结物 217
7.3.2 有机自集体系 219
7.3.3 沸石体系的研究 226
7.4 振动光谱新技术 230
7.4.1 二维相关谱 230
7.4.2 表面等离子体振子共振 232
7.4.3 时间分辨IR/Raman光谱 233
7.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反射-吸收光谱法 234
7.4.5 红外显微镜 236
参考文献 236
第8章 结合动力学 239
8.1 引言 239
8.2 概念和基本方程 239
8.2.1 过渡态理论 240
8.2.2 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 241
8.2.3 活化能Ea 243
8.3 快反应和反应技术 244
8.3.1 弛豫动力学 244
8.3.2 快速混合法 245
8.4 应用示例 247
8.4.1 弛豫法 247
8.4.2 停-流技术 254
8.4.3 变温变压停-流技术 259
8.4.4 电导停-流法 266
参考文献 269
第9章 其他分析方法 272
9.1 衍射技术 272
9.1.1 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 272
9.1.2 X射线粉末衍射 275
9.1.3 中子衍射 276
9.2 电化学技术 278
9.2.1 循环伏安法 278
9.2.2 应用示例 280
9.2.3 电导技术及其他 289
9.2.4 发展趋势 292
9.3 质谱 293
9.3.1 串联质谱 293
9.3.2 电喷雾离子化质谱 294
9.3.3 快原子轰击质谱 296
9.3.4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298
9.3.5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 299
9.4 介电常数法 299
9.4.1 电磁波和材料的互相作用 300
9.4.2 方法和应用 302
9.5 萃取技术 303
9.5.1 实验方法 303
9.5.2 计算和处理 304
参考文献 306
第10章 展望 310
10.1 各种光谱新技术 310
10.2 分子模拟与相关计算技术 314
10.3 结束语 323
参考文献 325
英汉对照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