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 1
绪论 1
第一章 末世的风情:历史文化的深层逆转 23
一、政教的衰颓:士人精神的世俗沉沦 23
1.万乘之尊的怠政贪心 24
2.首辅百官的矫激贪婪 27
3.士人风气的放诞淫靡 32
二、心学的禅化:儒家之学的内在消解 39
1.内面主义的纵深推进 41
2.现成良知的当下受用 51
3.快乐主义的极度伸扬 57
三、智慧的沦降:宗门禅学的存在转化 61
1.近代禅学的大势衰微 61
2.解脱之学的自适本质 65
3.宗教精神的存在转换 68
四、复古的反思:文学本原的内向追寻 71
1.盛世文章的隔代梦幻 72
2.主体精神的自我观照 75
3.文学本体的内向转化 77
第二章 袁宗道:公安派的全面定性 81
一、存在与解脱:“稳实”掩盖的自适渴望 81
1.稳实与狂放的双重面目 82
2.居官与归隐的两难选择 85
3.声色与物货的强烈渴求 88
4.生死与性命的深切忧患 91
5.消极与受容的无奈心态 95
二、心学的诠释:儒家之学的禅学虚化 100
1.圣学本体的彻底消解 101
2.儒门矩矱的全盘拆解 105
3.出脱生死的现成受用 109
三、立本尚达论:识见辞采的双向虚化 115
1.厌薄俗学与轻视艺事 115
2.唯主识见与无识无见 118
3.专期于达与无意修辞 121
四、文学的自适:审美意境的严重消释 124
1.自适足迹与悲欢情怀 124
2.清润和雅与傲亢雄伟 127
3.审美缺失与言辞鄙陋 132
第三章 袁宏道:自适的存在与存在的学问 141
一、自然与理性:自适存在的两难性 142
1.自是自非的悖异话语 142
2.低俗与高雅的两面人格 144
3.狂放与消沉的二极情怀 149
4.沉沦与超越的双向自适 151
5.沉思存在的禅学模式 156
二、本然的放任:纵情适欲的华严禅 160
1.华严教理与洪州宗脉 160
2.即心即佛与即人是佛 166
3.理事无碍与事事无碍 169
三、永恒的享乐:念佛往生的净土禅 171
1.盲目狂热的信仰主义 172
2.著实修行的行动主义 175
3.希求往生的功利主义 177
四、消极的受容:安心任运的随缘禅 181
1.无念无住与安心任运 182
2.随顺人情与排斥道理 185
3.生死大事与孔氏学脉 186
五、逍遥与随顺:自然精神的禅学化 190
1.“道”与“空”:存在的根据与宇宙的实相 192
2.“齐物”与“无物”:自然的实存与本来的虚空 195
3.“忘我”与“无我”:生命的高扬与自我的消失 197
4.“逍遥游”与“随缘任运”:理想的境界与消极的人生 200
第四章 袁宏道:性灵的张扬与文学的自适 205
一、自然性灵论:本然生命的伸扬 206
1.性灵:本然的性情 207
2.真:生命的本然 212
3.趣:生命的自得 216
二、人文性灵论:文士情怀的自适 220
1.淡:淡泊超脱的情怀 221
2.韵:玄旷清虚的境界 223
3.质:博学详说的积蓄 225
三、时变新奇论:历史视域的消失 229
1.时变:万法无住的迁流 229
2.新奇:当下性灵的呈露 231
3.无法:敝过相因的权变 233
1.情欲的渲泄与物化 237
四、浪歌与遣兴:双重情怀的自适 237
2.性情的流注与消沉 240
3.末世的禅兴与世味 243
五、快适与俚质:审美意境的沦降 247
1.信心冲口的当下快意 248
2.俚语常言的调谑狂呼 253
3.理质之弊的自我反正 257
第五章 袁中道:公安派的整体反拨 260
一、忧患与决心:生死性命的存在逼迫 261
1.豪迈放浪的少年情怀 261
2.多艰多故的中年忧患 263
3.繁浓之习的竭力消弭 268
4.生死大事的真实参求 271
二、业习与净修:自忏自律的真实参求 275
1.生死心:躯命自救的急迫 276
2.性习说:俱生惑业的穷索 278
3.心律论:己昔所犯的忏悔 280
三、己意与学古:即离而合的理论斟酌 285
1.率易之弊的全面矫正 286
2.由趣入慧的本体追认 289
3.含蓄蕴藉的学古目标 291
四、才情与学问:依舍相妨的创作根本 295
1.文学自适的重沓足迹 296
2.景物情事的即兴敷写 299
3.片辞俪句的精工锻造 303
4.学问识见的随处掉落 306
第六章 公安派群体:骤起骤落的文化狂潮 311
一、性情的交通:气味相投的文人集团 312
1.进退难安的迟回心态 312
2.颓然自放的文士风流 317
3.生死性命的共同参求 320
二、狂病的交煽:生死相依的性命之友 325
1.公安禅学的广泛影响 325
2.心学名流的禅学底蕴 329
3.附会儒释的肤廓之论 335
三、性灵的交融:同声相应的论文口号 339
1.才情气性的纵横决溜 340
2.性情兴趣的自得自适 344
3.公安论调的流泛应和 348
四、真声的交鸣:类气相煽的创作风调 353
1.从清越诗格到荛竖面目 353
2.从信腕信口到近俚近俳 360
3.从独抒性灵到鄙俚公行 364
余论 369
主要参考书目 390
后记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