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 罗国杰 1
前言 道德接受研究总体思路与框架 1
第一章 导论 8
一、从“靶子论”到“视野融合”——世界人文科学研究对象及方法的变化趋势的启示 9
二、“存在的并不都是合理的”——社会转型时期道德观念的嬗变 15
三、道德如何能成为内心的“法”——伦理学科建设的新课题 18
第二章 道德接受论的立论基础与原则 27
一、释义学与道德接受论 27
二、主体论与道德接受论 34
三、心理学与道德接受论 38
四、认识论与道德接受论 46
一、道德接受的概念 51
第三章 道德接受的概念 51
二、道德接受的特征 61
三、道德接受的类型 75
第四章 道德接受的发生与发展 89
一、对道德接受活动历史生成的考察 89
二、道德接受发生研究 94
三、道德接受的发展研究 109
第五章 道德接受的结构 115
一、结构的一般分析 116
二、道德接受结构的分析 122
三、道德接受结构的特征 132
第六章 道德接受的机制 139
一、道德接受机制的一般分析 139
二、道德接受的动力机制分析 143
三、道德接受的目标机制分析 154
四、道德接受的保证机制分析 161
第七章 道德接受活动中的主体 171
一、道德接受主体的社会类型 171
二、道德接受主体的文化背景 178
三、道德接受主体的个体接受特性 183
第八章 道德接受活动中的客体 197
一、道德文化信息的语言特性 197
二、道德文化信息的社会性 204
三、道德文化信息的时空特性 210
第九章 道德接受环境 218
一、传播学的动态环境论对道德接受论的启发 218
二、孔子、孟子、墨子、管子著作中与道德接受环境相关的几个命题 224
三、道德接受环境分析 235
一、道德接受媒介的概念 248
第十章 道德接受媒介 248
二、道德接受媒介的主要类型 252
三、道德接受媒介的特点 258
四、道德接受媒介与道德接受过程诸要素的关系 263
五、道德接受媒介系统 267
第十一章 道德接受的优化研究 271
一、接受优化的概念 271
二、接受要素的优化 274
三、接受结构与过程优化 284
四、情景优化 292
第十二章 道德接受的社会功能 300
一、道德接受的功能定位 300
二、道德接受功能实现中的问题 314
主要参考书目 321
后记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