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利用度控制 药物化学原理、方法和应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安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2553959
  • 页数:35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载体前药、生物前体药物、软药等利用度的意义和方法。

目录 1

第1章 概论(李安良) 1

1.1 关于生物利用度控制 1

1.2 药剂相、药物动力相和药效相 2

1.3 影响药物到达作用部位的因素 2

1.3.1 药物吸收 4

1.3.2 药物向生物作用部位的分布 6

1.3.3 药物的蛋白结合 7

1.3.4 药物从体内的消除 8

1.3.5 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物动力学关系 10

1.4 从前药到生物利用度控制的发展 10

参考文献 14

第2章 载体前药(李安良) 16

2.1 载体前药的原理 16

2.2 部位-专一传输 18

2.2.1 部位-定向药物传输 19

2.2.2 部位-专一药物释放 23

2.3 延长药物作用持续时间 27

2.3.1 甾类避孕药 27

2.3.2 绝经的治疗 27

2.4 多级前药 28

2.4.1 水溶性紫杉醇前药 29

2.4.2 抗菌前药的生物活化 30

2.4.3 毛果芸香碱的双重前药 30

2.4.4 肽的双重前药 30

2.5 载体前药的设计和应用 31

2.5.1 含醇或酚羟基药物的衍生化 31

2.5.2 含羰基药物的衍生化——醛和酮 32

2.5.3 含羧基药物的衍生化 32

2.5.4 胺的衍生化 35

2.5.5 带有酸性—NH—基团的前药 36

参考文献 37

3.1 活性代谢物与生物前体前药 40

3.1.1 活性代谢物 40

第3章 生物前体前药(刘蕾 李安良) 40

3.1.2 药物代谢 42

3.1.3 生物前体前药 42

3.2 氧化生物活化 43

3.2.1 作为维生素原的右泛醇和3-嘧啶甲醇 43

3.2.2 GABA及GABA类似物生物前体——吡咯啉 43

3.2.3 环磷酰胺 45

3.2.4 作为阿昔洛韦生物前体的6-去氧无环鸟苷 45

3.2.5 L-2-氧噻唑烷-4-羧酸酯细胞内半胱氨酸传输系统 46

3.2.6 乙酰胆碱酯酶复活剂2-PAM对大脑的部位专一性传输 46

3.2.7 作为儿茶酚的生物前体亚甲二氧基取代的衍生物 47

3.2.8 体内将N-烷氨基二苯甲酮转变成苯二氮?类 47

3.2.9 体内磷酸化反应活化前体药物 48

3.3.2 氮芥的还原活化 50

3.3 还原生物活化 50

3.3.1 舒林酸的还原生物活化 50

3.3.3 奥美拉唑的还原生物活化 51

3.3.4 生物还原烷化概念 51

3.4 非氧化还原生物活化 53

3.4.1 毛果芸香碱的生物前体 53

3.4.2 阿司匹林作为生物前体前药 54

3.4.3 洛伐他汀及其活性形式 54

3.5 混合活化机理 55

3.5.1 来自芳酰丙酸前体的芳乙酸 55

3.5.2 苯酰甲酸类的细胞内传输 56

3.6 讨论 57

3.6.1 生物前体前药与载体前药的比较 57

3.6.2 混合型前药 57

3.6.3 困难和限度 59

参考文献 60

3.6.4 小结 60

第4章 软药和孪药(陈有亮) 62

4.1 软药 62

4.1.1 概述 62

4.1.2 软类似物 64

4.1.3 无活性代谢物 67

4.1.4 控释的内源性药物 70

4.1.5 活化的软化合物 72

4.1.6 活性代谢物 74

4.2 孪药 75

4.2.1 概述 75

4.2.2 相同的孪药 78

4.2.3 不相同的孪药 83

参考文献 90

5.1 生物利用度 92

5.1.1 吸收 92

第5章 生物利用度控制(李安良 王新红) 92

5.1.2 防止首过代谢 93

5.1.3 药物的分布 96

5.1.4 药物的缓释作用 96

5.2 前药载体的结构类型 98

5.2.1 前核苷酸 98

5.2.2 磷酸酯、磷酸化物和磷化物类的前药 100

5.2.3 磷酸作为载体的前药 102

5.2.4 甘油酯类的亲脂前药 103

5.2.5 磷脂前药 104

5.2.6 糖作为载体的前药 105

5.2.7 氨基酸作为载体的前药 106

5.2.8 其他类型的前药 106

5.3 大分子前药轭合物 107

5.3.1 概念和载体的类型 107

5.3.2 大分子前药轭合物 108

5.4.1 主链环合 110

5.4 肽类的前药衍生物和肽模拟物 110

5.4.2 肽键的生物可逆衍生化 111

5.4.3 肽模拟物 115

参考文献 115

第6章 药物靶向作用(李安良 李正香) 117

6.1 肝的靶向药物 117

6.1.1 抗乙肝病毒的载体-介导传输 117

6.1.2 糖识别系统对肝的靶向作用 119

6.2 脑的靶向系统 120

6.2.1 化学传输系统和脑的寻靶 120

6.2.2 雌二醇-化学传输系统 121

6.2.3 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的脑寻靶系统 122

6.2.4 前药和药质体联合的脑靶向作用 123

6.3 肾的靶向药物 125

6.3.1 低分子量蛋白作为肾专一载体的药物轭合物 125

6.3.2 氨基酸作为载体的靶向作用 126

6.4.1 美沙拉嗪的各种前药 127

6.4 结肠的靶向药物 127

6.4.2 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作为载体的前药 128

6.4.3 葡聚糖为载体的前药 129

6.5 淋巴的靶向药物 130

6.5.1 淋巴循环的基本考虑 130

6.5.2 淋巴系统的靶向药物 130

6.5.3 淋巴转移的靶向治疗 131

6.6 癌的靶向药物 133

6.6.1 常用抗癌药的前药 133

6.6.2 聚合物-药物的轭合物 137

6.6.3 以内源性血浆白蛋白为载体的多柔比星衍生物 138

6.6.4 抗体-导向酶的前药疗法 140

6.7 病毒的靶向药物 140

6.7.1 齐多夫定的靶向作用 140

6.7.2 抗病毒前药阿昔洛韦 141

6.7.4 k-角叉菜聚糖-AZT轭合物 142

6.7.3 烷基和磷脂轭合的双重前药 142

参考文献 143

第7章 局部给药(孙铁民) 146

7.1 眼药物给药的前药 146

7.1.1 眼药吸收及生物转化的特殊性 147

7.1.2 眼部前药的设计 148

7.2 经皮给药的前药 161

7.2.1 皮肤结构与性质 162

7.2.2 经皮吸收前药的设计 162

参考文献 169

第8章 导向酶前药(吴艳芬) 172

8.1 抗体自身作为药物 173

8.2 抗体-药物轭合物 175

8.2.1 药物分子与单抗相结合的功能基 176

8.2.2 单克隆分子中与药物分子结合的功能基 176

8.2.3 抗体与药物的连接方式 177

8.3 抗体导向酶前药 179

8.3.1 ADEPT中的抗体与酶 180

8.3.2 ADEPT中的酶与前药 181

8.4 基因导向酶前药 192

8.4.1 GDEPT载体 193

8.4.2 GDEPT的酶和前药 195

参考文献 198

第9章 成盐与水溶性药物(李安良) 200

9.1 成盐处方药中配对的阴离子和阳离子 200

9.2 药物的酸碱性 202

9.2.1 酸和碱 202

9.2.2 药物的pKa及酸碱性强度 203

9.3 盐的水溶性的测定 205

9.3.1 弱酸、弱碱及其盐的pH-溶解度的定量关系 205

9.3.2 盐溶解度测定中的问题 207

9.4 盐的结构-溶解度关系 209

9.4.1 配对离子和pKa 209

9.4.2 盐的水溶性及其应用 211

9.5 选择最佳盐的准则 214

9.5.1 保持或改善药理作用 214

9.5.2 在不同储藏条件下的吸湿性及晶体的完整性 214

9.5.3 盐的化学稳定性 215

9.6 成盐 216

9.6.1 羧酸类药物的成盐反应 217

9.6.2 胺及含氮杂环类药物的成盐反应 217

9.6.3 与配对离子成盐的实例 218

参考文献 220

第10章 共价载体与水溶性药物(吴艳芬) 222

10.1 共价载体连接策略 223

10.1.1 连接方式 223

10.1.2 连接位点选择 224

10.1.3 共价载体选择 224

10.2.1 直接引入酸性官能团 226

10.2 直接引入共价载体官能团 226

10.2.2 直接引入碱性官能团 228

10.2.3 直接引入中性官能团 229

10.3 通过桥连引入水溶性共价载体 231

10.3.1 羟基作为连接位点 231

10.3.2 氨基作为连接位点 233

10.3.3 羧基作为连接位点 234

10.3.4 酮羰基作为连接位点 236

参考文献 237

第11章 药物增溶的物理方法(崔一民) 239

11.1 概述 239

11.2 助水溶物和助溶剂 242

11.3 胶束溶液的形成 244

11.4 胆盐/卵磷脂混合胶束系统 247

11.5 特殊胶体体系 249

11.5.1 混合胶囊 249

11.5.3 脂质体 250

11.5.2 水溶胶 250

11.5.5 药物纳米粒 252

11.5.4 微球 252

11.5.6 固体分散体 254

11.6 结语 258

参考文献 258

第12章 解决药剂处方问题的药物化学方法(陈学敏) 259

12.1 概述 259

12.2 增加化学稳定性 259

12.2.1 防止脱水 260

12.2.2 防止聚合 261

12.2.3 防止水解 262

12.2.4 防止氧化 264

12.3 晶型和物态 264

12.3.1 同质多晶现象 264

12.3.2 物态转变 265

12.4.1 减轻胃肠道刺激 268

12.4 减轻局部副作用 268

12.4.2 避免注射引起的疼痛 272

12.4.3 减轻局部不适 273

12.5 改善药物不适气味或味觉 274

12.5.1 气味 274

12.5.2 味觉 276

12.6 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处方设计 278

12.6.1 改进多肽类水溶度以适应处方要求 279

12.6.2 改善肽类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 280

参考文献 288

第13章 环糊精在药学中的应用(妻凤超) 290

13.1 引言 290

13.2 环糊精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 292

13.2.1 环糊精的物理化学性质 293

13.2.2 环糊精的生物学特征 294

13.3 应用 296

13.3.1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297

13.3.2 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298

13.3.3 物质状态的控制 300

13.3.4 局部刺激的缓解和改善 302

13.3.5 改善生物利用度 303

13.3.6 药物的缓释和控释 306

13.3.7 减轻副反应 309

13.4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法 311

参考文献 312

第14章 药剂学方法(张烜) 314

14.1 概述 314

14.1.1 定义 314

14.1.2 有关术语 316

14.2 吸收速度和程度 317

14.2.1 药物吸收的速度 317

14.2.4 生物利用度计算的校正方法 319

14.2.2 药物吸收的程度 319

14.2.3 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 319

14.2.5 生物等效性统计分析 320

14.3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320

14.3.1 增加溶解度的方法 320

14.3.2 固体分散体技术 321

14.3.3 以增加药物溶解度为目的的新型固体制剂 325

14.4 药物给药系统 328

14.4.1 药物的定位释放系统 328

14.4.2 经皮给药系统 330

14.4.3 靶向给药系统 332

14.4.4 纳米载体给药系统 334

参考文献 336

中文索引 338

英文索引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