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考古 1
国宝“长阳人”的发现与发掘 龚发达 1
走马岭遗址考古亲历记 戴修政 5
屈家岭遗址寻访 易平波 10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周保权 12
长江之滨的商代古城 云之 18
曾侯乙墓发掘亲历记 郭德维 20
葛洲坝施工区文物考古 杨华 33
武落钟离山考察纪实 龚发达 38
唐崖土司王城史话 覃长栋 41
报纸新闻 45
民国初年的汉口《民国日报》 杨端六 45
回忆汉口《民国日报》《中央日报》 张福康 50
《武汉日报》概述 徐叔明 53
民国时期恩施的报纸 郑正 64
忆国民党委《扫荡报》的变迁 万枚子 73
武汉《大刚报》的前前后后 潘怀周 81
《大公报》汉口版与“和谣” 王芸生 曹谷冰 87
抗战时期武汉的摄影宣传活动 舒宗侨 99
创始时期的“青记”与范长江 徐怨宇 108
战时武汉的中国青年记者学会 冯英子 120
抗日期间创刊的《新湖北日报》 李继先 吴自强 126
五战区《阵中日报》概述 尹冰彦 135
忆《新湖北日报》鄂中版 谢蔚明 138
童仲赓与《大同日报》施南版 童启进 155
临近解放的《新湖北日报》 李继先 吴自强 166
回忆《罗宾汉报》 涂仲明 179
《洪湖报》创刊的前前后后 张时勋 185
我与《长江日报》的自办发行 叶子健 190
图书 193
崇文书局刻书始末 孔毅 193
武昌文化街忆往 舒兴文 198
武昌利群书社 柳野青 201
宜昌书店忆往录 李依平 206
湖北省图书馆西迁经过 冯骏祥 罗选荣 213
国家版本第二书库迁移和撤销的始末 祁炳奎 217
戏剧歌舞等 220
楚剧形成在武汉 杨铎 220
楚剧改革的先行者—沈云陔 张惠良 224
楚剧生活50年 陶古鹏 231
汉剧的一代宗师余洪元 何鸣峰 249
一代汉剧名优——回忆父亲吴天保 吴思谦 254
老牡丹花和小牡丹花 陈伯华 269
我的艺术生涯 万盏灯 277
建国后湖北的汉剧 刘小中 286
湖北黄梅戏 余笑予 306
黄梅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 桂遇秋 312
我的艺术之路 黄东风 320
京剧大师谭鑫培 陶晖 孙绍彭 326
我与宜昌市京剧团 靳万春 332
应城长江埠戏楼、戏班、名角逸闻 杜清 342
碟子、莲湘、三棒鼓 刘安国 352
天门花鼓戏的发展 魏泽斌 355
谈谈应山花鼓戏 吴友章等 361
英山采茶戏概说 张元骧 369
皮影艺人陆春元 滕德清 374
荆门民歌 吴修龙 389
宣恩“山歌联唱月”纪实 魏洁若 395
蜚声首都的长阳歌舞剧团 覃发池 400
南剧的历史和现状 卢海晏 406
土家人的祭祀歌舞——跳丧舞(“撒尔嗬”) 张世炯 417
别有情趣的巴东堂戏 谭庆星 425
神农架的山锣鼓 张兴国 430
民众乐园的演变 李肇君 432
忆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 钱俊瑞 440
我在五战区的一段经历 姚雪垠 444
第五战区艺术宣传队始末 戴子腾 446
我所了解的“三厅” 钱远铎 475
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领导的音乐宣传活动 林路 495
“第三厅”戏剧队伍的追忆 龚啸岚 501
抗敌演剧四队在湖北的活动 翁村 510
战斗在鄂西的抗敌演剧六队 刘斐章 519
在宜昌宣传抗日救国的一段经历 陈然 531
文学等 537
海峡两岸的兄弟书法家 汪洋 537
金石人生 周治保 545
中国作协与咸宁干校 涂光群 558
绀弩与故乡 孙希曙 574
美丽丰富神奇的一生——记徐迟 洪洋 579
60年甘苦我心知 碧野 591
我的生活道路和文学道路 曾卓 607
我所热爱的民间文学 刘守华 619
一个梦接着一个梦 李德复 638
我与辛亥革命史研究 章开沅 643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研究甘苦谈 皮明庥 665
民间工艺 671
尹介园村精湛的石雕工艺 竹笛 夏雨 671
有关传统工艺“龙”的制作 倪海泉 674
“西兰卡普”及土家服饰 陆训忠 679
竹器艺术家章水泉 武政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