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言 1
第一章 难忘的少年时代(1918年10月—1934年10月) 1
家境与童年 1
到县城上小学 5
“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高潮 8
被迫返回烟台 13
第二章 走上革命道路(1934年10月—1937年10月) 19
初到烟台 19
参加徐明娥事件游行 23
参加志孚中学读书会 28
参与组建烟台民先组织 35
担任党的地下交通员 43
“卢沟桥事变”后的紧张工作 48
第三章 到延安学习革命理论(1937年10月—1939年10月) 55
千里奔赴延安 55
在陕北公学和抗大 60
在中央党校和马列学院 68
返回山东 75
第四章 从事党校工作(1939年10月—1941年5月) 80
在山东分局党校 80
在一区党委党校 86
在鲁南区党委党校 91
第五章 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在鲁南(1941年6月—1943年12月) 106
巩固发展沭海地区的1941年 107
在艰难困苦中前进的1942年 117
由困难向胜利转折的1943年 131
第六章 在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岁月(1943年12月—1945年12月) 143
向日伪顽主动发起攻击 143
大力加强根据地建设 149
日军宣布投降前后 155
针锋相对地同国民党军队斗争 161
第七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鲁南土改(1946年1月—1948年6月) 171
开展反奸诉苦和“双减”运动 171
贯彻中央《五四指示》 176
参加全国土地会议 184
敌人重点进攻与我外线出击 190
生产救灾中综合处理土改遗留问题 195
济南战役前后 204
第八章 在鲁中南民运部工作(1948年6月—1950年6月) 204
支援淮海战役 211
组织干部南下 迎接全国解放 218
全力生产救灾 222
在欢庆建国声中更加紧张的工作 229
第九章 完成与结束土改运动(1950年6月—1952年春) 237
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237
有领导有秩序地开展运动 246
运动取得伟大成果 253
第十章 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1951年冬—1957年3月) 256
农业合作化道路的选择 256
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 260
宣传、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 267
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 278
对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思考 287
恢复期的农业生产 292
第十一章 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1950年6月—1957年3月) 292
制定实施“一五”农业生产计划 299
落实农业发展政策 304
改变农业生产条件 308
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314
第十二章 “大跃进”时期在临沂(1957年3月—1959年6月) 319
正确处理群众闹社问题 319
战胜旱、涝等自然灾害 326
整风和反右运动 331
“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 338
纠正“左”倾错误 349
庐山会议前后 357
第十三章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济宁(1959年6月—1962年12月) 357
受挫的“新跃进”运动 365
初步调整的1961年 373
全面恢复的1962年 379
第十四章 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2年12月—1965年12月) 386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386
国民经济调整工作 390
全省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96
第十五章 文化大革命前期的生产建设和经济工作 407
(1966年1月—1971年9月) 407
省革委建立生产指挥部的经过 407
排除干扰发展农业生产 414
在艰难中发展的工业生产 422
财政贸易工作缓慢发展 430
第十六章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生产建设和经济工作(1971年9月—1976年底) 435
农业的曲折发展 437
工业在波动前进 442
财政贸易工作取得新成就 453
第十七章 在吉林省革委(1977年9月—1980年3月) 457
参与省委的“揭批查”活动 457
边工作边调查研究 463
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467
发展社队企业 471
第十八章 在吉林省政府(1980年3月—1983年4月) 476
持续5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76
林业体制的调整改革 483
建设商品粮基地县 487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490
第十九章 离休后在吉林(1983年4月—1987年10月) 495
申请离休 495
参加省委机关整党 497
调整延边州、县领导班子 501
到通化调查处理人民来信 503
赴新疆参加经济技术协作会议 506
赴外省、市参观学习 508
第二十章 回山东定居(1987年底—1997年春) 514
任山东省政府咨询顾问 514
参与《鲁南区党史大事记》《鲁南革命史》的编审工作 517
对苏联东欧剧变的思考 521
个人的生活情趣 526
后记 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