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在德国》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曹卫东著
  • 出 版 社:广州市:花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36038429
  • 页数:461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3

上编 3

第一章 四部德文版《中国文学史》概述 3

第一节 顾维廉及其《中国文学史》 5

第二节 卫礼贤及其《中国文学》 12

第三节 特密特-格林策及其《中国文学史》 20

第四节 菲佛尔和他翻译的《中国文学史》 29

第二章 中国古典诗歌在德国的接受 33

第一节 中国古典诗歌译介概况 34

第二节 中国古典诗歌的宏观研究 46

第三节 中国古典诗歌的微观研究 53

第三章 中国古典小说在德国的接受 74

第一节 中国古典小说在德国的流布概况 75

第二节 中国古典小说的宏观研究 84

第三节 中国古典小说的微观研究 101

第四章 中国古典戏剧在德国的接受 109

第一节 中国古典戏剧在德国的流传概况 111

第二节 元杂剧研究 117

第三节 皮影戏研究 121

第五章 中国古典诗学在德国的接受 126

第一节 中国古典诗学译介概况 126

第二节 德博及其《沧浪诗话》研究 131

第三节 马汉茂及其李渔戏剧理论研究 136

第四节 艾格特及其《只有我们诗人》 140

第六章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在德国的接受 144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在德国的翻译与研究大势 145

第二节 德语世界的鲁迅研究 151

第三节 W.顾彬及其中国现当代诗歌翻译与研究 161

下编 171

第七章 建立一种形象学——“异”的解释学研究 171

第八章 从“Seres”、“Katai”(Cathay)到“Tschina”——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史前史 183

第一节 “中国形象”的史前史 184

第二节 《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形象” 187

第三节 门多萨及其《中华帝国志》 191

第九章 圣经情调与救世史——十七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196

第一节 利马窦和卫匡国的中国观 198

第二节 新的世界图景:巴洛克诗歌中的“中国形象” 211

第三节 流浪汉寻找乌托邦:巴洛克流浪汉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216

第四节 中国作为战场和情场: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226

第十章 中国作为“异国”——十八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243

第一节 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中国观 247

第二节 罗柯柯艺术中的中国情调 260

第三节 以纯粹理性透视中国——康德和赫尔德的中国观 269

第四节 “东风”压倒“西风”——讽刺书札中的“中国形象” 281

第五节 中国作为一面镜子——政治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287

第六节 中国作为伦理之邦——道德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297

第七节 中国作为感伤之地——十八世纪诗歌中的“中国形象” 301

第八节 中国作为“象征”——德国古典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311

第十一章 异国·隐喻·他者——十九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329

第一节 中国作为“异国”——德国浪漫派笔下的“中国形象” 331

第二节 “异国”图景的急剧扩张——“青年德意志”笔下的“中国形象” 347

第三节 中国作为“隐喻”——歌德《中德晨昏四季咏》中的“中国主义” 357

第四节 中国处于历史进程之外——黑格尔的否定性“中国观” 382

第五节 走向解构的“中国形象”——冯塔纳及其《艾菲·布里斯特》 393

第十二章 中国作为“大写的他者”——世纪之交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407

第一节 “他物”与“他者”之间——卡尔·迈前后期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比较研究 409

第二节 由“他物”向“他者”的转型——海京和凯泽林笔下的“中国形象” 413

第三节 中国作为“大写的他者”——德布林和克拉朋德的“中国形象” 424

第四节 转向“自我”的“中国形象”——卫礼贤和海塞的“中国观” 432

第十三章 中国作为大写的“自我”——二十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441

第一节 二十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概述 443

第二节 “Im Grunde bin ich ja Chinese”:卡夫卡笔下的“中国形象” 446

第三节 寻求“世界”与“头脑”的统一——卡奈蒂《迷惘》中的“中国形象” 453

后记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