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视觉特性与三基色原理 1
§1.1 光的特性 1
1.1.1 电磁辐射与可见光谱 1
1.1.2 光源 2
§1.2 人眼的视觉特性 4
*1.2.1 眼睛的构造 4
1.2.2 光的度量 5
1.2.3 亮度与彩色视觉 8
1.2.4 眼睛的视觉范围与亮度感觉 10
1.2.5 人眼的分辨力 12
1.2.6 视觉惰性与闪烁感觉 14
§1.3 三基色原理与色度图 15
1.3.1 三基色原理 15
1.3.2 RGB计色制 16
1.3.3 XYZ计色制 23
*1.3.4 均匀色标制 33
1.4.1 显象三基色 34
§1.4 彩色的重现 34
1.4.2 显象三基色的色系数与亮度方程 36
1.4.3 摄象光谱响应曲线 38
第二章 电视传象基本原理 40
§2.1 电视系统组成原理 40
2.1.1 图象顺序传送原理 40
2.1.2 光和电的转换原理 41
2.1.3 彩色图象的摄取与重现 44
§2.2 电视扫描原理 45
2.2.1 逐行扫描 46
2.2.2 隔行扫描 48
2.2.3 扫描的同步 52
§2.3 电视图象的基本参量 56
2.3.1 图象的几何特征 57
2.3.2 图象的连续性与场频的确定 58
2.3.3 扫描行数及有关参数的确定 59
2.3.4 图象亮度与色度的非线性失真 63
§2.4 视频图象信号 67
2.4.1 黑白图象信号 67
2.4.2 亮度信号、色差信号及其组成原理 69
2.4.3 标准彩条信号 74
4.7.3 同步设备之间的锁相原理 1烈 78
第三章 兼容制彩色电视 79
§3.1 彩色电视制式概述 79
3.2.1 正交调制与正交检波 80
§3.2 NTSC制 80
3.2.2 压缩系数 81
3.2.3 波形图和矢量图 83
3.2.4 Q、I色差信号 85
3.2.5 副载频选择 86
3.2.6 NTSC编、解码方框图 89
3.2.7 NTSC制主要性能 90
3.3.2 PAL色度信号及PALD解码原理 93
3.3.1 彩色相序交变原理 93
§3.3 PAL制 93
3.3.3 色度信号的频谱交错 96
3.3.4 副载频选择 98
3.3.5 梳状滤波器的频率特性 102
3.3.6 行顺序效应 109
3.3.7 PAL制的主要性能 113
*3.3.8 其它PAL解码方式 115
§3.4 SECAM制 123
3.4.1 SECAM制基本原理 123
3.4.2 SECAM制主要性能 125
第四章 电视信号的处理与形成 128
§4.1 电视系统概述 128
§4.2 图象信号的产生 129
4.2.1 广播彩色电视摄象机的组成 129
4.2.2 彩色电视摄象机的光学系统 130
4.2.3 电视摄象管 134
§4.3 图象信号的处理 139
4.3.1 反杂波校正 139
4.3.2 图象信号中直流分量的恢复 142
4.3.3 电缆校正 144
4.3.4 黑斑校正 144
4.3.5 轮廓校正 146
4.3.6 γ校正 148
4.3.7 彩色校正 149
§4.4 PAL制彩色全电视信号的形成 151
4.4.1 PAL制彩色全电视信号的形成方案 151
4.4.2 基色信号的矩阵变换 155
4.4.3 色度信号的形成 156
§4.5 视频电视信号的切换与特技效果 160
4.5.1 视频电视信号的切换 160
4.5.2 慢转换与特技 161
§4.6 高频电视信号的形成 165
4.6.1 图象信号的调制 165
4.6.2 电视发射机 172
4.6.3 电视转播机 174
4.7.1 同步信号的定时原理 176
§4.7 同步信号的形成 176
4.7.2 同步信号的形成 177
第五章 电视信号接收原理 181
§5.1 电视信号的接收 181
5.1.1 概述 181
5.1.2 黑白电视接收机的组成 181
5.1.3 彩色电视接收机的组成 184
§5.2 高、中频电视信号的处理 184
5.2.1 高频电视信号的接收 184
5.2.2 中频电视信号的放大 188
5.2.3 视频电视信号的检取 191
§5.3 视频电视信号的处理 194
5.3.1 概述 194
5.3.2 亮度信号处理电路 198
5.3.3 色度信号解调电路 200
5.3.4 矩阵和视频放大电路 210
5.3.5 彩色同步电路 211
5.4.2 同步信号的分离 221
5.4.1 概述 221
§5.4 电视图象的同步与电子束的扫描 221
5.4.3 场扫描电路 226
5.4.4 行扫描电路 230
5.4.5 行、场扫描集成电路 236
§5.5 显象管及其附属电路 237
5.5.1 概述 237
5.5.2 自会聚彩色显象管 238
5.5.3 显象管的附属电路 242
*6.1.2 电视监测示波器的特点 246
6.1.1 概述 246
§6.1 电视测量的特点 246
第六章 电视测量原理 246
*6.1.3 电视图象质量的评价 247
*6.1.4 电视系统质量指标的叠加和分配 248
§6.2 非线性失真测量原理 249
6.2.1 非线性失真及其测量的特点 249
6.2.2 亮度信号非线性幅度失真 250
6.2.3 色度信号非线性失真 252
6.3.1 线性失真及其测量的特点 254
§6.3 线性失真测量原理 254
6.2.4 同步信号非线性失真 254
*6.3.2 频域测量原理 255
6.3.3 时域测量原理 257
*§6.4 视频杂波测量原理 265
6.4.1 视频杂波及其测量的特点 265
6.4.2 视频杂波的测量 266
*第七章 数码电视与卫星电视 269
§7.1 数码电视 269
7.1.1 概述 269
7.1.2 电视信号数码化 270
7.1.3 差分脉码调制 273
7.1.4 线性变换编码 280
7.1.5 亚奈奎斯特抽样 285
7.1.6 几种数字化电视设备 286
§7.2 视听信息电视多工传输 294
7.2.1 概述 294
7.2.2 电视多伴音广播 295
7.2.3 电视文字广播 299
7.2.4 静止画广播 308
7.2.5 电视接收机的系统化 310
§7.3 卫星电视广播 311
7.3.1 发展卫星广播的原因 312
7.3.2 卫星广播的信号处理 313
7.3.3 卫星广播系统 318
7.3.4 对广播卫星的主要要求 323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385-78 327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74-82 330
附录3 我国电视频道的划分 337
附录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2097-80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