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 钱中文 1
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回顾 季羡林 1
面向新的世纪,迎接时代挑战 汝信 6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 蒋孔阳 8
向西方现代文论借鉴:回忆和思考 袁可嘉 12
走向新世纪的当代文艺学 胡经之 17
关于体裁的个人体会 (美)拉尔夫·科恩 21
实验室、橱窗及其他模式——中外文艺理论的中国团体 (美)乔纳森·阿拉克 37
从文学看主体与认同 周英雄 47
文学艺术价值与精神的重建:新理性精神 钱中文 64
文学中的人文精神和历史精神论纲 陆贵山 74
论文艺学的人文价值 畅广元 84
中华文艺理论的人文精神 蒋述卓 94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吴元迈 101
世纪之交:文学理论从哪里突破? 杜书瀛 113
对文学新思潮的某些理论思考 张炯 123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 曹顺庆 142
命名的情结——“新状态文学”论刍议 朱立元 154
对话的策略:当代中国文论的东方视野 许明 167
文学理论范畴发展的现代综合趋向——论“文学现象”范畴 劳承万 178
寻求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文艺学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历史反思 谭好哲 189
试论我国文艺学研究的价值取向 杨守森 199
在西方笑论的终点上起步 孙绍振 209
“幽灵”与“天火”——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李衍柱 225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问题 毛崇杰 248
文学解释的创造性转换 李咏吟 262
从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观点看文艺 王元骧 271
趣味工程论 王长俊 282
以意象为中心话语建构文艺学理论体系 夏之放 291
略论中国现代艺术学的新视野 栾昌大 299
论文艺理论“空悬”现象——新时期理论话语的滞后与重构 戚廷贵 308
文艺数量化研究之回顾与探讨 姚鹤鸣 318
论文学的主体间性 金元浦 327
形象思维论及其20世纪争论 尤西林 339
自由:对人与艺术的思考 李胜滋 348
艺术创造与艺术生产须作精细分析——兼谈对本雅明的理解与批判 王学海 357
后现代文化传煤的价值透视 王岳川 368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 陶东风 381
“非边缘化”和“重建中心” 392
——后现代主义之后的西方理论与思潮 王宁 392
论诗性文化的可能性空间——文艺世俗化走向批判 徐岱 415
艺术至境论:中西文学理论走向融合的通道 顾祖钊 429
悖立与互补:文艺批评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陈传才 439
理解与重构——关于文学史研究的思考 佴荣本 449
回顾与展望——一份“元文学理论”的提纲 赵仲牧 459
进展与问题:六年来文艺学建设概观 姚文放 468
论中国诗学发展规律、体系建构与当代效应 陈良运 483
21世纪与东方禅美学 刘恒 496
艺术语言功能的正负效应——兼论儒、道、佛禅的言语观 王向峰 505
儒家思想与中国文艺的现实主义 朱恩彬 523
先秦论“文”三题 彭亚非 544
论玄学的美学意义 李戎 557
比喻:理论语体的诗化倾向 季广茂 568
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形成的理论线索 杜寒风 583
超越千古的现象学对话——《文心雕龙》审美意识论 高楠 592
陶渊明的美学思想 钟优民 609
李贽的“童心说”及其现代意义 童庆炳 617
曾国藩、王夫之文论思想异同 钱竞 630
在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的起点——论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及其他 饶芃子 642
论王国维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基础 周波 651
文学文本、历史文本及其他——五四以来《诗经》与诗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陆学明 662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方法论管见 党圣元 672
形式与道:中西美学的元概念 赵宪章 684
“内”与“外”之辨——略论中外有关文学特质的见解 刘叔成 695
中西诗学及其现代对话 高旭东 704
后现代思维与中国诗学精神 陈跃红 714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在中西文论研究中的意义 杨慧林 724
东西方古典戏剧审美理论着重点的差异 潘翠菁 吴文辉 732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王士祯“清远”诗论之比较 张光兴 747
奥斯维辛之后:审美与入诗——中国审美诗学批判 余虹 766
论德彪西的“乐中有画”——两种比较的思考与探讨 (香港)钱永利 787
超越神圣与世俗之争——现代文化世俗化的反思 刘宗坤 802
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艺术感情理论 黄南珊 819
印度古典文艺理论 郁龙余 838
泰纳的“三要素”说新论 周均平 853
容格“原型论”美学评析 曾繁仁 862
从“词语的复活”到“垂向思维” 874
——20世纪俄罗斯文论进程中象征派的建树 周起超 874
海德格尔艺术观初探 胡自信 884
阿尔都塞学派文学批评的视野及其局限 王杰 896
角色结构:二元还是三元?——对格雷马斯“角色模式”的检讨 张开焱 908
编后 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