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柯 灵 3
麦穗集 3
题记 3
革命文学与革命情绪——读《幻象的残象》 5
新旧与调和——读王任叔《评〈短裤党〉》以后 8
谈谈冰庐的短篇 14
《空舞台》毕竟是“空舞台” 18
与迦陵先生书——读《残梦》以后 24
女作家笔下的女性 30
这一首奠定文坛的诗 36
力的文艺 41
自序 41
Ⅰ 《饥饿》 47
Ⅱ 《曾经为人的动物》——为高尔基创作三十五周年纪念作 57
Ⅲ 《情盗》 74
Ⅳ 《朝影》 78
Ⅴ 《宁娜》 88
Ⅵ 《血痕》 93
Ⅶ 《劳动儿童故事》 98
Ⅷ 《强盗》及《尼伯龙根之歌》 106
Ⅸ 《争斗》 111
Ⅹ 《华伦夫人之职业》 120
Ⅺ 《牢狱的五月祭》 128
Ⅻ 《波将金号》 142
ⅩⅢ 《地狱》与《火鸡》 147
ⅩⅣ 《苏兰殊》 155
作品论 161
现代日本文艺的考察 161
Ⅰ 《压迫》 161
Ⅱ 《平地风波》与监狱生活 166
Ⅲ 前田河广一郎的戏剧——读了《新的历史戏剧集》以后 169
Ⅳ 《暴风雪》——经济与生活 175
Ⅴ 殉教者与《卖淫妇》 179
Ⅵ 《矿坑姑娘》 182
Ⅶ 《难堪的苦闷》 184
Ⅷ 《无产阶级者》 186
Ⅸ 《人形之家》 189
关于俄罗斯文艺的考察 192
Ⅰ 果戈里的小说 192
Ⅱ 《白茶》和《学生》 194
Ⅲ 叶赛宁的诗 197
Ⅳ 《都霞》与《十三岁》 200
Ⅴ 《拆尔卡士》 202
Ⅵ 两篇神话 204
Ⅶ “到民间去” 206
Ⅷ 《贫非罪》 212
Ⅸ 《流血的日曜日》 214
中国新兴文艺考察的断片 218
Ⅰ 《流亡》 218
Ⅱ 冯宪章的诗 225
Ⅲ 从归家说起 228
Ⅳ 周作人与阶级文艺 231
Ⅴ 《英兰的一生》 232
Ⅵ 致岳真先生的一封公开信 240
Ⅶ 关于顾仲起先生 245
Ⅷ “动荡”诗序 250
各国文艺考察的断片 254
Ⅰ 被损害的灵魂 254
Ⅱ 艺术与经济 258
Ⅲ 伊本纳兹的戏曲 269
Ⅳ 爱与死 271
Ⅴ 苦厄的史料 272
Ⅵ 高尔斯华绥的讽刺小说 275
Ⅶ 同路人 277
Ⅷ 小说的起讫与翻译的取材 278
Ⅸ 断片 280
文艺批评集 287
题记 287
从浪漫主义到写实主义 289
第一 雨果的死刑废止论 289
第二 左拉与巴黎公社 293
第三 霍普特曼的戏剧 297
第四 爱罗·考内斯 316
女性姿态的一面——平林泰子的创作的考察 324
新兴创作与日俄文坛 324
金子洋文与《铳火》 328
罗曼诺夫与两性描写——关于他的长篇《爱的分野》 331
《狱囚》 334
新兴文艺与中国(及其他) 338
从东京回到武汉——读了茅盾的《从牯岭到东京》以后 338
“批评与分析” 369
一九二九年中国文坛的回顾 374
文艺随笔 382
文艺批评集附辑 397
关于李别金斯基——介绍他的《一周间》 397
关于藤森成吉 403
关于《都市之夜》及其他——戴平万的短篇的两个主要的描写对象 409
大众文艺与文艺大众化——批评并介绍《大众文艺》《新兴文学号》 414
一九三○年一月创作评 422
中国新兴文学中的几个具体的问题 435
文艺与社会倾向 435
安德列夫与阿尔志跋绥夫倾向的克服 465
关于南国社的戏剧的批判 476
高尔基与一九○五年——批评他的《奸细》 482
涅维洛夫与饥馑时代——介绍他的《面包城》 487
《蟹工船》与日本新兴阶级 494
关于中国文艺的断片 499
一 一个注脚 499
二 关于鲁迅反封建的创作 503
三 关于无产阶级文学 505
关于几个文艺运动者 510
一 高尔基和他的朋友 510
二 面包·牛奶·墨水瓶 511
三 高尔基与受难者 513
四 柯根教授的故事 514
五 高尔基与劳动大众 516
六 那个十三岁的小孩 517
现代中国文学论 523
题记 523
现代中国文学论绪章 527
第一章 527
一九三一年中国文坛的回顾 563
上海事变与鸳鸯蝴蝶派文艺 600
上海事变与大众歌曲 615
上海事变与资产阶级文学一评《大上海的毁灭》 633
二诗人陈梦家(随笔) 643
上海事变中的北方作家——读《大公报》随笔 646
革命的罗曼谛克——序华汉的三部曲《地泉》 672
鲁迅——《现代中国文学论》 676
第二章 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