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专辑 1
中华诗词学会成立大会文献 1
习仲勋同志的讲话 1
赵朴初同志的讲话 2
叶圣陶同志的贺信 4
钱昌照同志的开幕词 5
柳宗元景物诗的移情特色 蔡国相(33 7
姜椿芳同志的书面讲话 7
贺敬之同志的贺信 9
周一萍同志的闭幕词 10
中华诗词学会章程 12
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名单 15
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名单 17
中华诗词学会组织领导成员名单 19
附录 20
筹建中华诗词学会倡议书 20
中华诗词学会发起单位 21
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名单 24
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增补名单 31
中华诗词学会筹备委员会名单 33
中华诗词学会筹备委员会增补名单 37
诗词作品 40
长沙怀古 万友生 40
荒唐 马识途 40
先师唐蔚芝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周年,茹经堂纪念馆开幕 马茂元 41
端午答人问 马家楠 41
咏苏曼殊 王玉祥 42
兴隆山记游 王长顺 42
凉州 王千一 42
咏丝瓜 王庆农 43
古稀寄怀 王希坚 43
赠刘雨田 王学信 44
南岳秋禊 王得一 44
秋思 王斯琴 45
春游紫竹院 王澍 45
重五 王蘧常 46
青海湖 邓照明 46
闲步偶成 孔凡章 47
中秋怀海外亲人 龙景和 47
游子归 孔凡礼 47
黄山文殊院留题 东舒 48
感事,并致甘青友好 叶元章 48
题画诗 叶玉超 49
闽人赠红豆 叶圣陶 49
人生道路 叶钟华 50
南宁行 白羽 50
试论唐宋词中的“南国情味” 杨海明 51
九曲筏歌 吕小薇 51
学裁衣 吕千飞 51
西湖怀古 朱南田 52
登庐山抒怀 刘汉明 52
雨夜望远 刘异云 52
读史偶感 刘传茀 53
夜读偶感 刘夜峰 53
咏贾宝玉 刘逸生 54
庐山花径怀古 刘宗向 54
赠老战友 刘萧无 55
黄岳 刘海粟 55
园居杂感 江城 56
春感 刘绪焱 56
儋县东坡书院 许士杰 57
春访金山石化城 阳经纬 57
宜兴农民暴动六十周年 匡亚明 58
东游草 苏仲翔 58
重庆枇杷山观夜景 苏仲湘 59
友人楼君将东渡交流书法赋此以赠 苏步青 59
与友人同游岘山 李真龙 60
题俞平伯先生《重圆花烛歌》长卷 杜宣 60
雪霁小集 李般木 61
珠海渡假村 李锡南 61
咏赤壁 吴丈蜀 62
元旦写怀 吴小如 62
无题 吴奔星 63
昆明黑龙潭唐梅 吴学愚 63
识路 吴秾 64
南望银台有感 吴调公 64
有赠白先慧女士 汪民全 65
刘少奇主席蒙冤昭雪 何侠宝 65
题济颠像 沈侗? 66
七·七过卢沟桥 林从龙 66
桂林 汪曾祺 66
致松崎铁之介先生 林林 67
喜读叶帅《望远》步韵书怀 林克武 67
赵一曼事略读感 林家英 68
春节怀大陆 林恭祖 68
秋日登临 林默涵 69
长江夜航 苗春亭 69
临清运河码头感事 杨金亭 70
黄山杂咏 罗洛 70
编修县志感赋 尚荣光 71
秋怀 金伯连 71
丁卯中秋寄语各国诗家 张济川 72
表态 张报 72
夜坐 陈九思 73
访临潼 陈次园 73
寄怀旧友 陈出新 74
戏答 陈兼与 74
五坡岭吊文天祥 陈章 75
谒陆公祠 陈铭华 75
李白逝世一二二五年祭 周一萍 76
祝中华诗词学会成立 周谷城 76
海滩 周笃文 77
杨坑村 郑心庵 77
纪念淮海战役 孟超 77
秋兴 赵志熙 78
登泰山畅吟杜甫《望岳》诗抒怀 荀万里 78
登山海关城楼 胡焕章 79
坐小茶馆 荒芜 79
怀戈宝权兄 冒效鲁 80
题画玉兰,枝上有绶带鸟二 彦和 80
重访郯溪 骆宾基 81
锦县萧军资料室落成典礼即兴兼呈萧老 姚莹 81
西山红叶三不知 夏征农 81
太白楼怀李白 顾潜光 82
观田汉《文成公主》 秦似 82
感怀 聂云从 83
信笔 徐守淙 83
偶成 徐观白 84
赠聂旋风 徐续 84
乌水吟 徐翰逢 85
咏史 钱梦龙 85
自寿 高野夫 86
夜行军 郭石 86
夜宿山城集 郭影秋 87
夜思 郭俊峰 87
麒麟洞 谈立人 88
雾卷 雪相 89
抒怀 萧军 89
丁卯重阳夜雪 萧劳 90
望华山 袁华傥 90
丁卯早春赋怀台湾旧友 袁第锐 91
读《倾盖集》有感 寇梦碧 91
总溪河即景 韩乐群 92
洛阳赴黄河游览区过巩县谒少陵先生墓 程千帆 92
琵琶亭断想 舒传宁 93
睹日环食有感 童斌 93
寄冰心老人 鲁兵 94
游将乐玉华洞 蔡厚示 94
过金州开发区 路匆 95
咏《红》诗抄 端木蕻良 95
移居 缪钺 96
游圆明园遗址 熊荣适 96
《彭德怀自述》读后 熊鉴 97
北海赏荷 熊承涤 97
赠友人墨书条幅 臧克家 98
游茂林抒怀 霍松林 98
登云南大观楼读孙髯翁联有感 戴泽苍 99
月明 魏文伯 99
颂散原老人 魏向炎 100
怀边疆战士 魏传统 100
踏莎行 初夏 马永慎 101
浣溪沙 巴蜀乡情 王亚平 101
清平乐 洪洞苏三井 王季思 102
东坡引 校园 王沂暖 102
清平乐 画虎 王畅 103
惜寒梅 怀黄克诚大将 王道济 103
鹧鸪天 故乡 文中俊 104
采桑子 采石镇作 牛维鼎 104
渔歌子 妙玉禅妆 邓云乡 105
鹧鸪天 送李君回广东 石天行 105
阮郎归 偶感 石凌鹤 106
临江仙 玄武湖 田芜 106
念奴娇 山村即景 田俊江 107
鹊踏枝 叶嘉莹 107
西江月 植树 丛丹 108
卜算子 朱绍昌 108
虞美人 为姜海峰《李煜评传》题词 华钟彦 109
一丛花 荔枝 刘桂熊 109
浣溪沙 圣湖春霁 许宝骙 110
鹧鸪天 银川志感 孙芋 110
高阳台 乙丑除夕台北 李祁 111
鹧鸪天,别矣博格达 李广 111
水调歌头 广汉松林梨花 李国瑜 112
南乡子 咏竹 李添能 113
南乡子 晚秋 李维嘉 113
满江红 访西安 李曙初 114
玉楼春 参加中国韵文学会第三次年会于肇庆喜赋 吴白匋 114
沁园春 黄鹤楼 吴广洋 115
望江南 羡山夏承焘教授墓 吴无闻 115
生查子 咏梅 吴君琇 116
西江月 丁卯清明龙潭诗会感赋 汪普庆 116
南柯子 渡江前夕 张恺帆 117
水龙吟 龙吟诗会 张璋 117
鹧鸪天 雪后漫步 罗元贞 118
江城子 林岫 118
念奴娇 威州即事 郑畅 119
青玉案 重九寄怀远方兄妹 陈竹君 119
沁园春 咏石 陈明远 120
鹧鸪天 夜泊九江 陈迩冬 120
浣溪沙 夜望 陈钟浩 121
百字令 南京 陈剑虹 121
西江月 湖上 陈清源 122
如梦令 大雾远眺 陈漫远 122
金缕曲 浙西灵栖 周槐庭 123
浣溪沙 重游虎丘 周退密 123
浣溪沙 清明怀远 周燕婷 124
江城子 新春寄语 赵朴初 124
渔家傲 秋游金华湖 赵始英 125
水调歌头 吐鲁番行 郝炬 125
浪淘沙 别中青年民俗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诸同志 钟敬文 126
金缕曲 重游杭州西湖 施议对 126
踏莎行 秦少游纪念会 施蛰存 127
临江仙 雨后即景 施南池 127
寿星明 柳亚子先生诞生百年祭 姚昆田 128
菩萨蛮 徐味 129
满庭芳 游太湖蠡园步秦少游韵 徐培均 129
百字令 初上井岗山 徐舒天 130
凄凉犯 遥寄大兴安岭 朔望 130
减字木兰花 题晚香集 钱小山 131
金缕曲 寄海外友人 钱昌照 132
贺圣朝 送友回闽 郭化若 132
蝶恋花 瘦西湖问答 郭汉城 133
生查子 唐圭璋 133
一剪梅 初游北京旧作 黄庆云 134
诉衷情 台儿庄大捷 曹大铁 134
浣溪沙 咏梅一贺上海戏曲演员获梅英奖 萧丁 135
西江月 偕战友重访淮南根据地 萧挺 135
虞美人 琦君 136
菩萨蛮 怀友 章士严 136
临江仙 珠海记游 彭志齐 137
鹧鸪天 灵湖游 程雪 137
浣溪沙 中山公园感旧 富寿荪 138
唐多令 阚家蓂 138
菩萨蛮 曼谷玫瑰花园 潘小磐 139
偷声木兰花 哭惦棐 熊复 139
浣溪沙 熊盛元 140
捣练子 雪 戴石明 140
清平乐 春蚕颂 戴盟 141
卢沟桥引 李汝伦 141
山坡羊 重游南岳 羊春秋 142
发展中华诗艺,繁荣中华诗坛 马识途 143
总论 143
诗词论文选摘 143
继承诗美传统,开创一代新声 于乃昌 肖蒂岩 146
新旧体诗关系问题 臧克家 150
旧体诗的出路在于创造 杨金亭 153
对传统诗词的继承和发展的一些看法 欧初 157
对当代诗词创作的几点看法 刘振娅 161
发展我国韵文,改造当代诗词创作 华钟彦 165
诗潮:创作意识的流变——中国古代诗史的一种宏观描述 陈一舟 168
传统文化中的古代诗歌及诗论 施惟达 180
传统诗歌与农业社会 胡晓明 183
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精神 白云涛 刘晓 189
释道精神与古典诗歌理想 韩经太 191
“诗禅相通”说略论 崔大江 194
我对文学史研究的一些看法 万云峻 197
古典诗歌意境创造中的空间组合及其空间审美意识 吴学敏 199
我国古代诗歌中空间描写的艺术 王文龙 202
试论中国古典诗词的弹性美 王毅 208
范型更营:古代诗体的演变与进化 陈一舟 211
诗词曲的艺术比较 杨景龙 216
中国古代诗歌声律学史纲要 叶桂桐 219
传统格律诗节奏的基础是什么 吴为若 231
语言的对比与诗律的比较 张洪明 233
近体诗为何只押平声韵 叶桂桐 237
词中令、引、近、慢与小令、中调、长调是如何划分的 王景琳 239
论词所体现的音乐艺术精神 程杰 244
论散曲的“难”与“易”——从黄周星的“三难”、“三易”说谈起 黄建华 246
赋理于形、理随形现——哲理诗形象琐议 邵茂昌 248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春秋与夏冬——关于诗歌的时间意识 (日)松浦友久著 许总译 251
时期·人物·作品 255
试论我国原始诗歌的发展 赵沛霖 255
《易经》与《诗经》的关系 黎子耀 257
《诗经》和楚辞所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韦风娟 259
孔子删《诗》初探 刘操南 263
论周初颂诗的思想性 王潜生 264
论《诗经·郑风》的产生及其评价问题 赵敏俐 268
楚辞学的未来预测 萧兵 271
感伤——建安文学的内在心象 成其圣 277
曹操诗歌风格散论 许善述 279
以系统观点论鲍照诗歌的“俊逸”艺术风格 胡大雷 282
谢朓诗品略辨 李太斌 284
两种游客、两种诗人——从陶、谢看山水诗欣赏的一个侧面 艾岩 286
论庾信的文学成就 钟优民 288
唐诗美学论纲 黄炳辉 290
唐代诗人审美心理研究 吴功正 293
唐诗繁荣原因评议 张震欧 295
唐代边塞诗的转折 张金亮 297
略论唐代女冠歌妓诗兴盛的社会原因 金文男 299
从自然诗论王维的功绩 (日)入谷仙介著 何楠译 孟庆文校 302
唐前期边境战争与李白边塞诗——兼评近年来关于唐代边塞诗讨论中的若干观点 毛谷风 305
杜甫律诗语序研究 夏晓虹 309
崎岖的道路与伟丽的山川——读杜甫纪行诗札记 程千帆 莫砺锋 311
杜诗互文例释 樊维纲 317
杜诗“烂漫”释证 信应举 319
盛唐高峰期的西部诗歌——岑参边塞诗新探 陶尔夫 陆敬圻 320
贞长风概 王玮 323
“火”与“雪”:从体物到禁体物——论“白战体”及杜、韩对它的先导作用 程千帆 张宏生 326
韩愈诗歌情感结构探析 王宏图 330
论刘禹锡诗的个性特征 萧瑞峰 332
元白新乐府与汉乐府联系的再认识 单书安 334
论张祜的诗歌 吴在庆 339
李贺诗歌的“冷”、“艳”、“奇”、“险” 陈民 342
往复回环、潜气内转——李商隐诗复辞重言研究 黄世中 344
《锦瑟》新笺 陆文虎 346
唐五代词的发展过程 周啸天 347
论唐宋词所积淀的民族审美心理 杨海明 349
温庭筠散论 俞明仁 353
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交融——温庭筠乐府诗简论 张晶 355
唐诗与宋诗的桥梁——陆龟蒙诗歌艺术初探 李锋 360
从郑谷及其周围诗人看唐末至宋初诗风动向 赵昌平 363
宋词的四大流派 张涤云 367
浅论西昆体 滕振国 370
苏轼诗歌的艺术渊源 谢桃坊 374
论东坡词的主体意识 蒋哲伦 376
试论苏轼的词乐革新思想 齐文榜 379
江西诗派风格论 周裕锴 381
江西诗派与理学 马积高 383
黄庭坚词的自我人格形象 乔力 385
黄庭坚诗歌的章法、句法和字法 李宪法 387
秦少游的“复雅归宗” 朱德才 390
秦观、李清照词艺术风格比较 周鸣琦 393
试论张耒的诗歌艺术 王少华 395
略论陈师道的诗歌艺术 赵彤 398
论清真词的抒情结构 顾伟列 400
南渡词论略 薛瑞生 403
略论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王牧 406
放翁词论 喻朝刚 408
诚斋放翁诗品人品谈 胡明 411
活脱清婉、情味各异——杨万里、范成大山水田园诗比较 宋道基 413
诚斋体与理学 张鸣 415
朱熹“淫诗”之说平议 谢谦 418
论辛弃疾词 叶嘉莹 420
关于辛词的妩媚语 施仪对 422
论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得失 李家欣 425
论高观国词 缪钺 429
论姜夔的创作心理与艺术表现 乔力 431
论姜白石的诗和诗论 胡明 433
江湖派新探 尚清 435
关于辽诗和《辽诗话》 蒋祖怡 张涤云 437
金代词人群体的组成 张仑礼 440
元好问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姚乃文 441
元诗“宗唐得古”风气的形成及其特点 邓绍基 444
元代西域诗人及其创作 门岿 446
从散曲看元儒民族文化心态中的离异意识 谭微中 448
浅谈富有时代气息的元散曲爱情题材作品 何云麟 453
贯云石散曲论略 匡扶 455
清诗重估 杨方笙 457
清代诗歌的两大特点 张仲良 459
老树春深更著花——清词述略 严迪昌 460
论《播雅》 黄永堂 463
苍雪诗论 陈力 465
略论吴嘉纪的诗 赵永纪 467
曹贞吉和他的诗歌创作 王佩增 470
纳兰诗不逊于词 马乃骝 寇宗基 473
洪亮吉和乾嘉诗坛 张修龄 475
论清代回族诗人蒋湘南的诗歌创作 李佩伦 478
论郑珍诗歌的艺术风格 黄万机 479
林则徐西戎诗浅析 焦静宜 483
“丁香花”公案考辨 黄世中 487
近代诗人黄遵宪二题 刘明诰 489
“试画虞渊落照红”——论《疆村语业》 彭靖 492
晚清“诗界革命”盛衰史实考 陈建中 496
鲁迅旧诗风格 赵世杰 498
一个不容忽视的审美信息单元——论闻一多的旧体诗赋 张劲 500
亚子先生今不朽,诗文湖海同长久——论柳亚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 管林 503
诗论·词论 506
钟嵘及其《诗品》三考 谢文学 506
心灵的远游——诗歌神韵论思潮的流程 吴调公 508
李清照《词论》新探 朱淡文 519
正确评价李清照的《词论》 何念龙 521
《岁寒堂诗话》试论——兼议张戒评“江西诗派” 尚健 523
严羽研究中的一些问题——陈定玉《严羽集校》序 徐中玉 526
严羽“别材”说臆札 洪峻峰 530
也谈《沧浪诗话》中的“别材”——与洪峻峰同志商兑 赵云龙 533
严羽论杜甫 蒋凡 535
金元杜诗学探析 许总 537
元好问的诗论…………………………………蔡厚示(540 )《原诗》的诗论、美论与方法论 吕智敏 543
经学家的诗论——肌理说的美学特征 吴迪 545
简论梁启超对屈原楚辞研究的历史贡献 罗文华 548
王国维为何以“人间”命名词集 沈茶英 550
评王国维对南宋词的艺术偏见 谢桃坊 553
王国维词论与叔本华美学观 顾伟列 555
综述 557
建国以来《诗经》情诗研究概论 赵沛霖 557
《诗品》研究概观 尚定 560
近年来陶渊明研究概况 李华 563
陶诗研究新动向及其思考 萧伟 567
杜甫两川诗讨论会述要 王潜 569
近十年间韩愈研究综述 陈新璋 574
1986年白居易研究述评 杨恩成 580
建国以来关于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的讨论 陈书录 胡腊英 584
建国以来辛弃疾研究述评 杨燕 588
词学研究一瞥 张建国 594
山水诗研究纵览 晓风 596
诗词著作评价 600
诗词书评 600
军歌与战鼓齐鸣吟坛共战场并捷——《怀安诗社诗选》刍议 霍有明 600
读俞平伯《论诗词曲杂著》 陈如江 602
读曾敏之《诗词艺术》与《诗的艺术》 李元洛 605
微观的体验与宏观的透视 ——读《灵?词说》 施议对 606
一本挑战的书——读《诗经探微》 杨凌羽 610
唐诗语言的“诗化”及其启示——读林庚先生《唐诗综论》 商伟 614
关于《唐诗小史》 霍松林 618
一部融文学欣赏和工具书于一体的辞书——读《唐诗鉴赏辞典》 沈时杰 619
编著者言 622
探索中国诗歌艺术的奥秘 袁行霈 622
从《唐诗串讲》到《唐诗百话》 施蛰存 626
《唐宋词鉴赏辞典》成书略记 唐圭璋 628
诗词书目 631
吟坛纪事 660
诗词组织简况 674
后记 715